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28 08:10
(来源:储能早知道)
编者按:新关税与政策不确定性重创美国能源转型关键领域,21GWh电池生产项目永久取消,19.2GWh项目延期,近30亿美元投资蒸发。
根据清洁能源协会(CEA)最新报告,2025年迄今,美国已有21GWh规划中的储能系统(ESS)电池产能被取消,同时另有19.2GWh项目遭遇延期,导致2028年全球储能系统规划产能出现重大缺口。
这一挫折主要源于美国新增关税、政策不确定性以及融资困境的三重打击。受影响最严重的是FREYR、KORE Power和iM3NY三家企业,它们分别取消了在佐治亚州、亚利桑那州和纽约州的工厂计划。
01 关税重压下的产能撤退
CEA在第二季度《ESS供应、技术与政策报告》中明确指出,新关税和税费是导致21GWh产能取消的主因。美国对来自多国的能源储存系统电池、组件实施的多项新关税政策,彻底改变了投资经济性计算。
其中最具破坏性的是针对中国阳极活性材料的93.5%反倾销税,叠加其他关税后,总税率飙升至惊人的160%。如此高的贸易壁垒使得依赖中国电池材料(占比超60%)的美国本土制造项目几乎无法盈利。
“关税成本已超出企业承受范围,产能规划被迫搁置。”CEA分析师在报告中指出。这一现实迫使企业做出艰难抉择——取消已经规划的制造能力,寻求其他生存路径。
被取消的具体项目包括:FREYR在佐治亚州的10.2GWh电池工厂、KORE Power在亚利桑那州的9.6GWh工厂,以及iM3NY的800MWh生产设施。这些项目的消失不仅代表着产能损失,更意味着近30亿美元潜在投资的蒸发。
02 政策摇摆与资金冻结
除关税外,政策不确定性成为压垮储能制造项目的另一根稻草。美国联邦政府政策的多变,特别是对清洁能源项目资金的冻结,对依赖政府支持的电池初创企业造成了致命打击。
以KORE Power为例,该项目曾于2023年获得美国能源部8.5亿美元的附条件贷款承诺,但由于资金最终未能到位,加上清洁能源项目资助被冻结,项目被迫终止。
美国中西部和东南地区的一些1GWh至5GWh的年度生产项目也因同样的政策不确定性和融资问题出现延误。这些地区性项目的延期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储能制造版图的碎片化。
融资环境收紧同样不容忽视。随着利率上升和投资者对清洁技术领域风险的重新评估,初创电池企业获得资金的难度显著增加。在资本市场,储能制造项目被视为高风险投资,特别是在当前政策环境下。
03 美国能源转型的连锁反应
产能取消对美国清洁能源目标构成了直接挑战。如果2028年美国年需求达到预测的100GWh目标,那么21GWh的产能缺失将对行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供应紧张。
分析师警告,这一产能缺口可能导致公用事业规模储能项目成本增加15-20%,这一影响将持续至2026年。成本上升将延缓美国能源转型步伐,削弱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
国内生产目标面临风险。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设定的本土化目标本已面临挑战,此次产能取消更是雪上加霜。目前,12个公用事业规模储能项目正重新考虑其技术采购策略。
美国储能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优胜劣汰”的洗牌过程。一些技术和资金实力较弱的项目被淘汰,行业集中度提高。长期看,这可能促使行业更健康发展,但短期阵痛不可避免。
04 行业应对策略与新方向
面对挑战,储能企业正加速“产能与市场共置”策略。多家集成商和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开始将制造能力与终端市场进行区域性整合,以规避关税风险。
得克萨斯州已建成10GWh储能工厂,其本土集成系统溢价控制在15%-20%之间,为行业提供了可行模板。CEA分析认为,考虑到制造成本后,美国和欧盟本土集成的储能系统价格“相当合理”。
非锂离子技术在政策倒逼下迎来发展机遇。美国Form Energy等四家企业加速液流电池、铁-空气电池量产,试图摆脱对锂资源的依赖。
供应链多元化成为关键战略。CEA建议企业探索韩国、东南亚等多元供应渠道,通过混合采购策略平衡成本与政策风险。东南亚凭借低成本优势,储能产能可能复制太阳能产业的扩张路径。
05 全球供应链重构进行时
北美产能收缩之际,全球储能产业呈现“供应链双向迁移”特征。
一方面,东南亚地区凭借低成本优势加速布局,其电动汽车电池产能正逐步向ESS领域延伸。CEA预计“未来几个月该地区将宣布许多合资企业、扩建项目和生产加速计划”。
另一方面,欧盟凭借东欧低成本劳动力及北欧廉价电力,吸引投资者加码本土制造。2025年上半年,东欧储能项目投资同比增长40%。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巨头采取了不同策略。当许多企业取消或推迟项目时,LG新能源却在密歇根州开始生产ESS电池,并计划到年底将年产能扩大至17GWh,到2026年达到30GWh。
特斯拉能源存储业务2024年收入增长67%至40亿美元,展示了储能业务在EV市场放缓背景下的抗周期性。
---
供应链深层依赖问题依然悬而未决:美国本土电池厂所需的正极、负极材料70%来自中国。即便部分产能转向东南亚或欧盟,全球储能产业已从技术竞争升级为 “政策-成本-供应链”的多维博弈。
正如行业观察人士所言:“本土化不是选择题,而是风险对冲的必选项。” 随着21GWh产能的消失和19.2GWh的延期,美国储能制造业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其选择将决定未来能源独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