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2025年中国聚硅氧烷行业产业链图谱、产业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国内产能不断扩张,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补充[图]

2025-07-27 09:06

行业概况

聚有机硅氧烷,简称聚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是一类以重复的Si-O键为主链,硅原子上直接连接有机基团的聚合物,其商品化的产品包括硅油、有机硅环体、硅橡胶、硅树脂等,在各种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包括化妆品、医疗器械、工业润滑剂、食品加工、电子设备等。聚硅氧烷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硅酮”(Silicone),目前硅酮也会出现在某些场合,如商品目录中。在中国,习惯将硅烷单体和聚硅氧烷统称为有机硅化合物,并称聚硅氧烷液体为硅油,聚硅氧烷橡胶为硅橡胶,聚硅氧烷树脂为硅树脂。

聚硅氧烷行业产业链上游为生产原材料供应环节,主要包括硅粉、一氯甲烷等。产业链中游为聚硅氧烷生产与供应环节,代表厂商有兴发集团东岳硅材合盛硅业等。产业链下游为聚硅氧烷应用需求领域,主要用于生产硅油、有机硅环体、硅橡胶、硅树脂等产品,应用终端涉及电子电器、电力、新能源、建筑、纺织、医疗、交通运输等行业。

供应端

近年来,随着“双碳”战略目标持续推进和能源结构调整,我国新能源行业高度景气,再加上电子、电力等终端行业稳步发展,共同推动聚硅氧烷生产企业积极扩能扩产,带动其产能不断扩张。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聚硅氧烷产能已由2018年的141.5万吨上升至282.2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23%。伴随着新增产能持续释放,国内聚硅氧烷产量也在持续上升,2024年已达到229.5万吨,同比增长10.02%。

从进出口市场看,,随着国内聚硅氧烷供给能力提升,我国于2015年一举扭转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成为聚硅氧烷净出口国,但高端产品仍然供给不足,依赖进口补充。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聚硅氧烷进口量始终维持在9-15万吨之间,2024年行业进口总量为10.88万吨,同比增长5.94%;行业出口总量则呈现日益增长态势,2024年已达到54.56万吨,同比增长34.26%。而从进出口价格看,我国聚硅氧烷进口均价长期高于出口均价,且进口均价总体呈现上升态势,2024年行业出口均价则下滑至1.89万元/吨。这表明我国聚硅氧烷行业高附加值产品供应不足,产业中低端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

消费端

从下游消费情况看,目前我国聚硅氧烷主要用于生产硅橡胶,其产品生产聚硅氧烷消费总量占比高达70%,是拉动聚硅氧烷消费的主要力量。而从终端应用场景来看,国内聚硅氧烷及其产品消费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子、电力/新能源、建筑、纺织等领域,其行业消费占比分别为 21.3%、19.1%、14.1%、8.9%,其中,建筑、纺织等传统领域消费占比逐年降低,电子、电力/新能源领域消费占比提升。

硅橡胶作为一种合成橡胶,具有耐高低温、耐氧化、耐臭氧和耐紫外线等特性,被广泛用于电子电器、新能源、汽车、医疗等领域。近年来,在下游市场推动下,我国硅橡胶产量不断上升,拉动全国聚硅氧烷的消费量也在日益增长。据统计,2024年,随着国内硅橡胶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全国聚硅氧烷消费量已增长达到200万吨以上。

企业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聚硅氧烷生产企业仅有十余家,市场集中度较高,CR6超过75%,行业呈现“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其中,合盛硅业为我国聚硅氧烷行业龙头企业,其供应能力最强,产能产量均位居国内第一,分别达到62.1万吨及51.1万吨;东岳硅材紧随其后,产能产量分别为28.2万吨和24.9万吨。此外,埃肯星火、新安股份、陶氏、兴发集团等企业拥有的聚硅氧烷生产供应能力也排行业前列。

合盛硅业股份有限公司由宁波合盛集团于2005年投资成立,并于2017年在上交所主板成功上市,股票简称“合盛硅业”。合盛硅业主要从事工业硅、有机硅及多晶硅等硅基新材料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是我国硅基新材料行业中业务链最完整、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也是我国聚硅氧烷产能占比最高的龙头企业。截至2024 年末,公司工业硅产能 122 万吨/年,有机硅单体产能 173 万吨/年,已经与多晶硅、有机硅、硅铝合金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密切的业务合作关系,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突出。数据显示,2024年、2025年第一季度,合盛硅业营业收入分别为266.92亿元、52.28亿元,同比变化率分别为0.41%、-3.47%。

山东东岳有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2020年3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东岳硅材”。东岳硅材是一家专业从事有机硅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具备从金属硅粉加工到有机硅单体、中间体以及下游硅橡胶、硅油、气相白炭黑等系列深加工产品的一体化生产能力,并对相关副产物进行综合利用,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主营产品包括硅橡胶、硅油、硅树脂、气相白炭黑以及有机硅中间体等,是我国聚硅氧烷行业领先企业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2025年第一季度,东岳硅材营业收入分别为51.51亿元、12.02亿元,同比变化率分别为7.27%、-15.68%。

发展趋势

一、产能仍将不断扩张,市场亟需完成产品供需动态平衡

我国聚硅氧烷行业正处于产能快速扩张阶段,且新增产能主要来自龙头企业扩产及多晶硅行业新进入者,未来五年新增项目规模可观。尽管产能增长显著,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这反映出国内市场供需结构分化。得益于全球产能向中国转移、全球经济回暖及政策推动,近年来我国聚硅氧烷行业出口量回升,在此背景下,中低端产能过剩风险将进一步加剧,未来行业亟需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二、下游应用多元化与消费升级将持续驱动产业发展

聚硅氧烷下游应用领域持续拓展,硅橡胶作为核心消费领域,2023年产量达256.8万吨,占消费量的70%。新能源、电子电器、建筑、医疗等新兴领域需求激增,如光伏电池封装、新能源汽车密封件对耐高温、耐辐射材料需求旺盛。消费升级推动高端产品渗透率提升,特种硅油、高性能硅橡胶等细分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企业需通过差异化策略满足细分市场需求,加速进口替代进程。

三、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引领行业转型

未来,聚硅氧烷行业一方面将加速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升级,在此驱动下,企业将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高性能硅橡胶、特种硅油等高端产品,满足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端领域需求。另一方面,环保政策将不断推动产业绿色生产,低VOC、环保型有机硅产品需求增长。例如,生物催化聚合技术降低能耗,复合加工工艺提升材料性能。为此,聚硅氧烷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卡脖子”环节,同时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以应对国际竞争与政策约束。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聚硅氧烷行业市场发展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