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南京晨报小记者探秘“黄金屋” 变身“金融小博士”

2025-07-28 06:06

(来源:南京晨报)

转自:南京晨报

日前,一群群身着红马甲的南京晨报小记者走进中山东路1号的中国工商银行南京分行钟山支行大楼。这座新街口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带着浓厚的民国风情,成为了小记者们探索历史与金融的生动课堂。

大门打开,孩子们立刻被眼前金光闪闪的贵金属展品吸引,“哇!”一片惊叹声此起彼伏,小记者们兴奋地拉着家长拍照留念。

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孩子们来到老金库门口,这里有两个房间,每个房间有一扇6吨重的庞然巨门,让孩子们踮起脚尖触摸,感受时光的重量,宛如推开历史书页。室内现在陈列着民国至今的纸币票证,俨然一座微型金融博物馆。孩子们的小手轻轻抚过老算盘与验钞机,仿佛瞬间穿越时光。

活动中,小记者们漫步于这座民国建筑内,抚摸着斑驳的墙面,聆听工行南京分行的工作人员讲述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复古的廊柱、精致的雕花,每一处细节都让晨报小记者们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最令人期待的环节当属探秘老金库。厚重的铁门、坚固的防护设施,无不彰显着它曾经的神秘与重要。银行工作人员介绍,金库建于1935年,为当时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所用。当时主要作为保管库房使用,其内存放现金、金银、银行票据凭证、重要账表印章,以及代客户保管的贵重物品等。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小记者们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更见证了中国工商银行的发展和壮大。

除了感受历史魅力,金融理财知识学习也让孩子们收获颇丰。工商银行南京分行工作人员通过生动有趣的财商课堂,向小记者们普及了货币的起源、储蓄的意义、人民币真伪的辨别以及合理规划零花钱的小技巧。孩子们积极参与、踊跃提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树立了初步的金融意识。

“贝壳也能买东西?”财商课堂上,金融老师从遥远的海贝货币讲起,孩子们眼睛亮了起来。从北宋“交子”到2020年新版的5元纸币,货币演变史在老师口中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当“压岁钱去哪儿了”的问题抛出,课堂瞬间沸腾。“我买了新书!”“存进小猪罐啦!”稚嫩的回答此起彼伏。老师用“悠悠的故事”巧妙对比了储钱罐与银行储蓄,一句“钱存银行能生钱”点亮了孩子们的眼睛。乘法计算利息的新鲜尝试更引来一片“原来如此”的惊叹。课堂在“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智慧箴言中结束,诚信的种子悄然植入童真的心田。

金融理财课结束后,南京晨报的记者老师给小记者们上了一堂精彩的采访写作课。老师带领小记者以口头作文的形式现场回顾了金融课堂的知识重点。拉萨路小学二年级的祁雨涵井井有条地概括了小记者实践课堂的三个重要环节。南京晓庄实验学校三年级的陈青钰和她的两个同学一起参加了实践课堂,纷纷表示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胆量。特别是五年级的王栎鑫鼓起勇气第一次在这么多陌生人面前发言,虽然很紧张,但是迈出了第一步,帮助他打开了内心的格局。江北一小的李姝墨表示,这堂课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辨别真假纸钞,以后可以向身边的人传授这个技能,防止被骗。瑞金北村一年级的王无恙虽然参加小记者不久,但财商课堂让他受益匪浅,还掌握了“利息”“贷款”等专有名词。王无恙妈妈开心地说:“以前只是耳闻南京晨报小记者活动含金量高,亲身体验了,感觉真的是名不虚传!”

此次活动不仅让南京晨报小记者近距离接触了民国建筑文化,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金融理财的种子。参与活动的小记者们表示,这样的体验既新奇又有意义,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美。谢云 蒋梦贻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李灿伦 孙文 徐海兵 杨静

摄影报道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