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比王传福“更狠”,她是比亚迪“最重要的女人”

2025-07-26 23:21

(来源:伯虎财经)

说起车圈铁娘子,可能大部分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挽长城将破产,救小鹏于水火”的王凤英,但在中国车圈,还有位能让中国汽车从跟跑者变身领跑者的狠角色,她就是比亚迪副总裁--李柯。

毫不夸张地说,李柯为比亚迪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比亚迪乃至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关键人物。

与王凤英不同的是,李柯的职业生涯并不是开始于汽车行业。

1992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李柯先在乐百氏管销售,后来又跳槽到外资广告公司当经理。而命运的转折,就藏在一场平平无奇的业务交流会上。

与其他的公司不同,比亚迪投广告,直接就是豪气的包下对开的两页,Build Your Dreams这个名字非常显眼,那是李柯第一次接触到比亚迪这家公司。

而王传福的一句:比亚迪要做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厂,更是让李柯下定决心要参与这家企业的成长。

1996年,李柯放弃了月薪2万的广告工作,跑去比亚迪拿3000块工资。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个疯狂的决定,但李柯却坚信,比亚迪这个初创企业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要知道,那会儿比亚迪条件有多寒酸:公司没有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大家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办公,销售电话都得排队打。但李柯没有丝毫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

1997年香港回归,李柯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拓展海外业务的绝佳契机,她立马牵头在香港成立了比亚迪办公室。为了推广比亚迪的产品,她常年带着团队奔波在欧洲各大行业展会上,只要是和电池相关的展会,他们一场不落。

可那会儿"中国制造" 在欧洲根本不受待见,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人家压根不信你的货。但李柯偏不信邪:我就是要让比亚迪成为国际大品牌的供应商。

所以在每一次展会上,她都带着团队追着采购经理推荐电池,当场掰扯续航时长,亲手演示耐用性。就这么死磕半年,团队居然开始赚钱了。

但李柯的野心不止于此,她又盯上了摩托罗拉、诺基亚这些"大佬"。毕竟抱上这些大腿,比亚迪才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恰巧一个偶然的机会,摩托罗拉亚特兰大实验室要测各种电池,李柯二话不说亲自送了样品过去,盯检测流程,耐心解释参数问题,最终于2000年使比亚迪成为摩托罗拉供应商。

为争取诺基亚合作,她更是每月奔赴人家总部送电池测试,硬是坚持了一年,2002年终于让比亚迪成了诺基亚首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这两步棋一走,不仅大幅提升了比亚迪的知名度,也帮助比亚迪的营收从4.2亿元一路飙升至22.9亿元 。

可树大招风,刚在国际电池圈站稳脚,麻烦就找上门了。

2002年9月,电池界 "老大哥" 三洋告比亚迪侵权,在美国法院递了诉状;不到一年,日本另一家巨头又在东京起诉。一边是百年老店,一边是初创公司,大家都劝李柯:"认了吧,赔点钱算了。"

但李柯态度坚决,拍着桌子说:"咱的技术都是自己攒出来的,没偷没抢,这官司必须打!"

随后便带着工程师逐一比对自家电池和对方专利,整理出300多页的 "技术辩护书",还亲自飞到国外出庭。最后硬是把官司打赢了,这两场仗也成了中国企业在国际专利战里的经典案例,让全世界都知道:比亚迪不好惹!

2022年,比亚迪宣布要把车卖到国外,李柯又把目标锁定在最难啃的欧洲市场。

为了让这群挑剔的欧洲人点头,她平均三天飞一个国家,带着团队密集参加行业展会;面对"中国制造不行" 的偏见,她当场给电池做续航测试,用数据说话;为了贴合当地人的喜好,她请欧洲设计师改内饰,建48小时配件达的售后中心。

就这么连轴转了半年,欧洲人对比亚迪的认可度从10%飙到36%,不仅车子卖得火,还让 "中国智造" 彻底撕掉了 "廉价" 标签。

今年1月,李柯拿下 "2025世界汽车年度人物",成了这个奖史上第一个中国女性得主这也意味着,她 "把中国比亚迪变成世界比亚迪" 的梦,正在一步步照进现实。

回顾李柯的职业生涯,从放弃高薪加盟比亚迪,到在海外市场披荆斩棘,每一步都像在闯关卡,但她从没怕过。

现在,比亚迪的海外年销量规模已经超过40万辆,如何带领比亚迪冲刺更高目标,又成为摆在李柯面前的更大挑战。

不过秋香看到的是,“有一种第一,叫做比亚迪”的传奇,李柯还在续写……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