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省情研究所丨生猪第一大省如何“反内卷”

2025-07-25 19:49

川观新闻记者 史晓露

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强调,要促进生猪市场稳定运行,加快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生猪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坚决防止出现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这无疑有着鲜明的“反内卷”信号。

自今年7月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释放“反内卷”新信号后,近期多个行业都有动作。此轮“反内卷”的风为何刮到了生猪行业,而四川作为全国生猪第一大省,正在做什么,未来将怎么做?

猪业“反内卷”持续升级

当天参会的企业涵盖从育种、养殖、屠宰到食品加工的生猪全产业链环节,既有头部企业,也有家庭农场,省内的新希望、德康农牧、巨星农牧和铁骑力士的高管到场。

“此次‘反内卷’的核心很明确,控产能、稳猪价。”一位参会企业负责人透露。

其实,此前国家已多次释放生猪行业“反内卷”信号——

5月底,有消息称,相关部门开会引导养殖行业将生猪出栏体重降到120公斤左右,限制二次育肥(所谓二次育肥,指购进已达正常出栏体重的生猪后,继续育肥,等猪价上涨后再出售)。

6月上旬,农业农村部召开生猪生产调度会,提出将对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100万头左右,降至3950万头。

7月1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再次强调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和弱仔猪,适应性调整产能,促进供需均衡。

为何生猪行业要“反内卷”?

产能过剩是核心矛盾。今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36619万头,同比增长0.6%。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3万头,为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3.7%,仍然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的上限。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未来8-10个月生猪供应量,是调控生猪产能的“总开关”,目前数据显示未来仍有较大去化空间。

从猪价来看,当前市场存在供需失衡矛盾。省内生猪出栏均价从一季度末的16.1元/公斤降至目前的13.6元/公斤,生猪头均盈利不足30元,特别是中小养殖户陷入深度亏损。

“春节后,猪肉消费进入季节性淡季,需求对肉价支撑不足。供强需弱,影响四川猪肉价格自2月开始环比连续5个月下降。”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消费价格调查处二级调研员康辉分析。

如果把视野拉长,可以发现当前生猪行业的困局其实是非洲猪瘟后全国各地盲目扩产带来的后遗症。

2018年8月,非洲猪瘟暴发,国内生猪产能骤降,此后两年猪价飙升,2019年猪肉价格突破40元/公斤。受猪价暴涨带来的高利润驱动,房企、互联网公司、饲料企业等大量资本纷纷入局,一时间还兴起“楼房养猪”热。

大举扩张后,危机很快出现:2021年,生猪行业步入“寒冬”,当年,生猪价格最低时跌至10元/公斤附近。大部分上市猪企陷入亏损,新希望也在当年出现历史上首次亏损,亏损额达95.91亿元。此后几年,生猪价格持续震荡下行,行业陷入最长猪周期,直到2024年5月,猪价才有所回暖。

得益于猪价回升和成本优化,2024年,27家上市猪企中24家盈利;而今年上半年,多数上市猪企也实现盈利。例如,牧原股份预计上半年净利润达102亿至107亿元,同比增长超11倍。新希望预计上半年净利润达6.8亿至7.8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增幅超1.5倍。

虽然当前猪企生产总体向好,但生猪产能仍处在高位,猪价大起大落的风险仍在。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在生猪行业有一个发展惯性,一旦猪价上涨,大家就一窝蜂地扩产。

“相关部门担心养猪行业再次出现2023年的行业性大亏损。”铁骑力士猪业事业部总裁崔喜忠坦言,近期一些猪企盈利后又开始扩大养殖规模,部分企业产能利用率已达85%以上,而2024年初行业产能利用率大概在60%。

猪粮安天下。生猪产业关系国计民生,直接影响老百姓“菜篮子”稳定和广大农户的收益。“在生猪行业,目前我国还有1700万左右的小散养殖户,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也有重要意义。”德康农牧董事会秘书曾民说。

如何反内卷?不卷产能卷成本

从23日座谈会披露信息来看,此轮生猪行业“反内卷”有两大核心路径——一方面持续抓好产能调控,一方面多措并举降本增效。

控产能主要集中在减母猪、降体重、限二育等方面。会议明确,“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

作为全国生猪第一大省,四川生猪出栏量常年维持在6000万头左右,2024年生猪出栏量占全国总量的8.7%。四川如何在“反内卷”中挑大梁?

其实,今年4月以来,相关部门已多次召开会议引导企业控制产能。行业龙头已率先行动,新希望、德康农牧等多家省内猪企已在落实减产降重计划。

“4月以来,公司全力配合国家稳定生猪产能的政策,率先主动调整增速,保持现有规模,不做产能扩张,维持头均出栏体重120公斤/头左右,高价不压栏、低价不抛售。”新希望六和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全省情况来看,调控产能已初见成效。二季度末,四川生猪存栏3728.0万头,同比下降1.3%。能繁母猪存栏362.4万头,同比下降1.8%,持续位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

另一方面,面对猪价下行压力,为确保盈利空间,各家猪企都在比拼成本控制能力。

养猪成本主要由饲料、仔猪、人工、防疫等成本构成。“其中,饲料比重最大占70%左右。”崔喜忠坦言,饲料中的玉米、豆粕等原料,受全球粮价波动影响大。今年以来,主要饲料原料玉米价格出现上行趋势,目前多数养殖企业通过饲料豆粕减量替代等技术,来平抑原料价格波动影响,但仅通过饲料降成本的空间有限。

降成本还有两大撒手锏,一是提升育种能力,二是加强防疫,减少疫病和死亡成本。崔喜忠介绍,通过提升育种技术,选育出繁殖能力更强、饲料转化率更高、抗逆性更好的优秀种猪品种,最终让育肥猪成本降下来。简单来说,就是让仔猪吃得更少,长得更快,同时少生病、更好养。

通过提升自主育种能力,猪企的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料肉比等效益指标均得到优化。2018年以前,行业PSY水平为18头,当前已提高到24头左右。

“铁骑力士整个猪事业部的平均PSY水平已达27头,优秀养殖场可以达到32头。”崔喜忠说,此外,公司整个猪业事业部的料肉比从2023年以前的2.65:1降低到当前2.49:1(吃2.49斤饲料就能产1斤肉),优秀养殖场甚至降到2.35:1。和2023年相比,剔除饲料价格波动因素,现在公司每头育肥猪成本降低了200元左右。

德康农牧也在育种端发力。长期以来,国内生猪种源基本依赖进口,面临“卡脖子”难题。自2013年以来,德康农牧开始大力投入进行育种体系研发,打破“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截至2024年年末,德康已建立2个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从源头建立起了自主可控的完整育种体系。

“从欧美引进一头种猪,动辄需要三四万元,过去光是引种就要花费大量资金,还存在断供风险。”曾民说,经过十几年的投入和发展,公司自主繁育的德康系种猪,各项指标领跑行业水平,德康自主研发的ELY配套系综合性能优异,料肉比相较市场水平低0.1以上,相较市场主流配套系,可以提前10天以上出栏,单头肉猪可增收超100元。通过育种技术优化、精准营养与饲料成本控制、疫病管理、智能化与高效管理等多管齐下,公司生猪养殖的完全成本已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得益于育种攻关、疫病防控等措施,新希望的养猪成本也大幅下降。“肥猪完全成本从2022年的18.4元/公斤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13.3元/公斤,均达到或接近行业领先水平。”新希望六和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公司将继续在育种、数字化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在2025年下半年将肥猪完全成本控制在13元/公斤以下。

值得关注的是,和光伏、新能源汽车行业“反内卷”不同,生猪产业“反内卷”还要兼顾农户利益。“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核心,就是对广大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效率提升。”曾民说,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联动带农的方式,帮助养殖户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防控技能,带动合作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促进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