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25 16:40
(来源:远东资信)
7月25日宏观与债市信息要点:当前经济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PPI持续下行反映需求不足成为主要矛盾,需加强消费等需求侧政策;债券市场受通胀预期影响进入调整阶段,长端利率上行压力显著;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快速发展,香港保持核心枢纽地位,市场深度持续提升;绿色债券市场迎来爆发增长,金融业主导发行且资金集中投向清洁能源领域,但需关注行业集中风险。
宏观经济
当前PPI下行呈现普遍性特征。2025年6月我国PPI同比下跌3.6%,跌幅持续扩大。与上一轮供给侧改革时期不同,当前PPI下行呈现行业普遍性特征:不仅传统行业(煤炭、石化、钢铁)PPI跌幅小于上轮,汽车、电子等非传统行业跌幅反而更大。这种结构性差异表明,需求因素已成为主导PPI走势的关键变量,贡献率达52.8%,远高于供给侧因素的2.2%。这种变化凸显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已从供给过剩转向需求不足。
政策应对需侧重需求侧发力。研究表明,上一轮供给侧改革中供给因素贡献PPI降幅的25%,而当前需求因素贡献超50%。虽然近期"反内卷"政策密集出台,但其主要聚焦供给侧调控,如行业自律限产等。考虑到PPI低迷的核心症结在于需求不足,政策组合需要更多需求侧刺激,包括提振消费信心、稳定房地产市场等。特别是消费者信心指数与PPI的相关性显著增强,反映出居民预期对价格走势的影响日益突出。
物价回升路径的差异化选择。历史经验显示,物价改善可通过两种路径:一是改善融资挤占释放经济潜力(慢变量),二是通过债务扩张或出口改善创造需求(快变量)。上一轮供给侧改革通过棚改货币化等快速拉升需求,成功推动PPI回升。当前环境下,需要根据行业特性选择差异化的价格修复路径:传统行业可延续供给调控,而新兴行业则需更多需求政策配合。这种结构性应对策略将更有效推动PPI回归合理水平。
来源:宏观市场 | 反内卷对PPI影响几何?公众号:兴业研究 作者:蔡琦晟等
债券市场
近期债市面临显著调整压力。7月15日至23日期间,债市呈现明显回调态势,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66%上行4.8bp至1.70%,而30年期国债调整幅度更大,收益率上行7.8bp至1.94%。短端表现相对稳健,1年期国债和同业存单收益率仅小幅上行0.9bp和1.6bp。值得注意的是,二级债作为利率波动放大器,5年期AAA-二级债上行8.2bp,而其他信用债品种如5年期AAA中票仅上行3.1bp,显示市场分化特征。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接近1.75%,市场关注后续调整空间及拐点时机。
价格因素成为债市核心敏感点。债市当前对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表现出高度敏感性。一方面担忧股债跷跷板效应延续,另一方面警惕"反内卷"政策推升通胀预期。近期黑色系商品反弹,光伏产业链价格普涨,反映行业自律限产已初见成效。但价格传导至下游的持续性仍需观察。从根本上看,物价回升路径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通过改善融资挤占释放经济潜力,这一过程较慢;二是通过债务扩张或出口改善创造需求,如上一轮供给侧改革通过棚改货币化实现PPI回升。
债市对流动性和基本面反应钝化。当前短端资金面保持均衡宽松已持续一季度,10年期国债收益率调整至1.75%后正carry较为充分,对资金价格波动敏感性降低。除非经济出现非线性变化,否则基本面因素难以成为交易主线。市场焦点集中在通胀预期及行业整改的物价传导,重点关注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75%-1.8%区间的走势变化。风险方面需警惕经济超预期回暖、"反内卷"政策加码、资金面意外收紧及外部环境突变等情景。
国际动态
离岸人民币主权债券市场快速发展。近年来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显著上升,2023年以来财政部离岸国债年度发行量突破500亿元,2025年1-7月已达465亿元。香港市场占据离岸人民币主权债87%的发行份额,形成以离岸国债(1年以上)和央票(1年以内)为主的收益率曲线。随着"南向通"拟扩容至非银机构,市场关注度持续提升。当前3年期离岸国债与在岸国债利差收窄至6-7bp,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反映离岸市场深度和流动性改善。
汇率与资金价格主导利差波动。人民币汇率(USDCNH)是3年期离岸与在岸国债利差的核心驱动因素,回归系数达0.4。人民币升值时期利差趋于收敛(如2020年下半年利差转负60bp),贬值时期则走阔(2024年11月达90bp)。离岸资金价格(CNH HIBOR)解释短期波动,2022年后相关性升至38%,2025年更高达80%。外资信用风险定价(主权CDS)在2018-2022年主导波动(相关性68%),但近年影响减弱。
投资价值与市场展望。当前3年期离岸国债收益率1.46%较在岸品种溢价有限,CNH HIBOR低位下或已"超涨"。未来利差走势取决于三大因素:汇率方向(7.0-7.35区间突破)、南向通扩容带来的需求增量,以及主权CDS对地缘风险的定价。建议投资者等待利差回调机会,关注人民币升值波段和离岸流动性改善窗口。中长期看,非银机构入场有望提升市场活跃度,但需警惕美元走强和地缘冲突引发的波动风险。
2025年上半年绿色债券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国内绿色债券发行219只,规模达4,73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7%和93.79%。6月单月发行54只,规模1,253.23亿元,同比增幅达28.57%和143.33%。金融债以2,880亿元规模领跑,占比60.8%,中期票据以1,124.85亿元位居第二。中央国有企业成为发行主力,占比53.69%,金融业和电力等公用事业合计贡献85.3%的发行规模,显示绿色金融主力军地位稳固。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向凸显绿色发展重点。上半年出台《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等多项政策,强化绿色金融制度保障。募集资金集中投向清洁能源产业(占比70.43%)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两大领域,其中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成为重点投向方向。83.56%的债券经过第三方认证,规模占比89.84%,反映市场规范化程度提升。超七成可比债券呈现成本优势,体现市场对绿色债券的认可。
区域与行业分布体现差异化发展特征。发行人覆盖12个行业,金融业占据主导地位,发行数量和规模占比分别达41.1%和70.43%。电力等公用事业位列第二,占比26.03%。上海等地率先探索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建设,推动区域绿色金融创新。随着政策持续加码,绿色债券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但需关注行业集中度风险和中小发行人参与度不足等结构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