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光启技术涨1.20%,成交额9.68亿元,近5日主力净流入-1.56亿

2025-07-25 15:36

7月25日,光启技术涨1.20%,成交额9.68亿元,换手率1.13%,总市值857.31亿元。

异动分析

无人驾驶+车联网(车路协同)+商业航天+雄安新区+军民融合

1、2024年8月8日互动易:公司具备车路云一体化和无人驾驶相关技术。公司与中汽中心天检中心联合成立的全球首家紧缩场汽车检测实验室,可以为车路云和无人驾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车路云一体化以及无人驾驶均需要依赖于高精度的传感器、复杂的算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如感知系统、决策系统和控制系统,都需要通过OTA技术来进行传感器数据的处理能力、优化决策算法、调整车辆控制策略等,从而提高无人驾驶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OTA技术的检测为无人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更新渠道。公司凭借七大能力平台可以深度赋能无人驾驶领域。比如先进复合材料及制造能力平台可以为无人驾驶装备提供机体结构产品,增强其结构强度和轻量化特性,从而提升无人驾驶装备的整体性能;高分子功能材料平台可以提升无人驾驶系统的感知和响应能力;微波射频天馈系统平台可用于实现无人驾驶车辆与周围环境的无线通信,以及雷达探测等功能,提高无人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2024年8月8日互动易:公司具备车路云智能网联车方面的技术储备。随着我国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的逐步运行,对汽车天线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OTA天线测试可以评估被测设备的“空口”性能,这对于车路云一体化系统中信息的准确、高效传输至关重要。公司和中汽中心天检中心共同成立的“行业首个适用于汽车整车OTA性能测试的紧缩场实验室”可以开展汽车整车OTA性能测试技术研究与标准验证试验,目前正在进行整车数据检测分析。除了对智能汽车的OTA性能测试之外,公司也在与整车企业探讨超材料技术在智能汽车其他方向的技术应用,希望可以将超材料技术赋能在智能汽车的更多领域,为智能汽车发展注入新活力。

3、2024年6月20日互动易:公司在航空航天领域深耕十余年,具有深厚的技术储备和资源积累,公司的七大能力平台能够深度赋能于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在2016年之前就已有相关产品应用并形成批产收入。

4、2018年1月,子公司雄安光启超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主营超材料装备结构的研发,以及技术咨询及服务

5、17年收购光启尖端100%股权,其主营超材料前沿技术研究和军工超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及产品生产;17年12月,与中国联通签署合作协议,在“军民融合”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资金分析

今日主力净流入5228.50万,占比0.06%,行业排名2/48,连续2日被主力资金增仓;所属行业主力净流入-4.56亿,当前无连续增减仓现象,主力趋势不明显。

区间 今日 近3日 近5日 近10日 近20日
主力净流入 5364.37万 6889.65万 -1.56亿 -3.68亿 -2.45亿

主力持仓

主力轻度控盘,筹码分布较为分散,主力成交额3.81亿,占总成交额的12.47%。

技术面:筹码平均交易成本为40.52元

该股筹码平均交易成本为40.52元,近期该股有吸筹现象,但吸筹力度不强;目前股价靠近支撑位39.51,注意支撑位处反弹,若跌破支撑位则可能会开启一波下跌行情。

公司简介

资料显示,光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麻岭社区高新中一道9号软件大厦三层,成立日期2001年7月18日,上市日期2011年11月3日,公司主营业务涉及新一代超材料尖端装备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超材料产品81.49%,超材料研发业务18.13%,其他0.24%,下角料、租赁等0.14%。

光启技术所属申万行业为:国防军工-航空装备Ⅱ-航空装备Ⅲ。所属概念板块包括:商业航天(航天航空)、股权转让、智能穿戴、海工装备、人工智能等。

截至3月31日,光启技术股东户数12.13万,较上期减少6.62%;人均流通股14650股,较上期增加7.01%。2025年1月-3月,光启技术实现营业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15.96%;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增长10.82%。

分红方面,光启技术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8.33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7.92亿元。

机构持仓方面,截止2025年3月31日,光启技术十大流通股东中,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位居第四大流通股东,持股4136.34万股,相比上期增加450.02万股。南方中证500ETF(510500)位居第七大流通股东,持股1934.50万股,相比上期减少185.99万股。国泰中证军工ETF(512660)位居第九大流通股东,持股1474.15万股,为新进股东。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为AI大模型自动发布,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