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在美中概股也升温:指数跑赢,赴美上市企业增长近八成

2025-07-25 09:43

①中概股近日多维度呈现活跃态势,指数一度跑赢美国三大指数,中概股赴美上市数量也大幅增长;

②2025年,中概股赴美上市较去年同期相比上涨78.57%,地区与行业分布呈现新特征。

近日,中概股市场凭借多维度活跃表现持续占据市场焦点。

从指数表现看,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 (.HXC.US)$年内涨幅已达 16.76%,一度跑赢同期美国三大指数,势头尤为抢眼;从企业动态看,中概股赴美上市数量大幅增长,其中消费类企业在行业分布中表现突出。

热门中概股集体走强,一度跑赢美国三大指数

中概股近日走势因跑赢美国三大指数吸引着市场目光,不仅多数成分股表现突出,外资机构资金也在持续流入。

Wind数据显示,$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 (.HXC.US)$年初至今涨幅达16.76%,显著超越同期美国三大指数, $道琼斯指数 (.DJI.US)$涨幅5.80%,$标普500指数 (.SPX.US)$上涨8.11%,$纳斯达克综合指数 (.IXIC.US)$上涨8.85%。数据差异直观反映出市场对中概股的情绪正逐步修复,资金关注度同步升温。

具体到成分股,超半数中概股近期均呈不同程度上涨,多只个股表现尤为突出。其中,亿鹏能源以11.71%的涨幅领跑,水滴公司紧随其后,上涨8.98%,个股的强势拉升对金龙指数的整体上扬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此外,$小马智行 (PONY.US)$$世纪互联 (VNET.US)$$陆控 (06623.HK)$$正业生物 (ZYBT.US)$$乐信 (LX.US)$等5只个股涨幅均超过5%,共同构成中概股的上涨梯队。

在热门中概股集体走强的同时,部分成分股的交易活跃度也同步提升。成交量方面,$蔚来 (NIO.US)$汽车位居中概股首位,成为资金交易的核心标的;换手率指标上, $小马智行 (PONY.US)$ (6.42%)、 $乐信 (LX.US)$(6.12%)、$爱奇艺 (IQ.US)$(5.75%)位列前三。

Wind数据显示,外资机构共纳入21只成分股。其中, $蔚来 (NIO.US)$$小马智行 (PONY.US)$$爱奇艺 (IQ.US)$等机构持股总数及占比均显现上涨。

中概股赴美上市大幅增长,呈现2方面特征

截至目前,在美上市中概股总数已达 406 家,其中纳斯达克以 331 家的数量占据 81.53% 的份额,纽交所、美交所分别为 62 家(15.27%)和 13 家(3.2%),数据清晰显示纳斯达克已成为中概股赴美上市的核心阵地。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50家中概股登陆美股,较去年同期相比上涨78.57%,上市节奏明显加快。但首发募资规模共计9.52亿美元,较去年同比相比则下降57.91%。从融资结构来看,募资规模呈现分化。70%的企业首发募资额不足100万美元,而募资额超1亿美元的仅占4%。

尽管整体融资规模下滑,但中概股赴美上市数量显著增长,凸显两大特征:

一是从地域分布看,香港地区企业成为年内赴美上市主力,达 27 家;浙江省以 5 家紧随其后,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福建、台湾省、四川等多地企业亦积极布局,呈现跨境上市的区域多元化态势。

二是行业层面,工业与消费领域的企业表现最为活跃,分别有14家和12家实现美股上市;信息技术、金融及医疗保健行业紧随其后,成为中概股赴美上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性仍存的背景下,年内中概股上市潮中消费型企业表现突出。业内人士认为,从行业格局看,消费型企业成为此番上市潮的主力军。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走出去” 已成为这类企业的战略共识 —— 登陆美股不仅能借助资本力量加速开拓海外市场,更可依托国际资本市场曝光度深化全球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实现市场拓展与品牌升级的双重突破。

另一方面,对寻求全球化布局的中企而言,美股上市不仅意味着打通了跨境融资的便捷通道,更搭建起跨国并购与产业链整合的高效枢纽,有助于企业国际化发展。

港交所是中概股规避退市风险的“安全垫”

尽管中概股赴美上市数量大幅增长,但在全球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关税战持续发酵的背景下,退市隐忧亦不容忽视。中信证券研报指出,中概股美股最早可能在2026年上半年再次面临退市压力,赴港上市规避退市风险是美股中概股的后手。

对此,香港正全力为中概股回流做好周全准备,香港财政司长陈茂波近期表示,已指示证监会和港交所积极筹备,若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有回流意向,务必让香港成为首选上市地。

在中概股跨境上市版图中,港交所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制度灵活性,已成为继美股之后最核心的境外上市选择。这一地位的形成,既源于其对中国企业的 “天然亲和力”,更得益于近年来针对中概股回归的制度革新。

Wind数据显示,406家美国中概股中,已有33家企业完成港股与美股两地上市,占比为8.13%,2025年仅$亚盛医药 (AAPG.US)$同时完成两地上市。

从现实需求看,港交所是中概股应对美股退市风险的 “安全垫”。2020年以来,中美审计监管摩擦引发的退市风波持续发酵,让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深刻意识到 “单一上市地” 的风险。通过在港双重主要上市或二次上市,企业可将香港市场作为 “备份”。

Wind数据显示,目前美国中概股市值排名前25的个股中,68%已实现港股上市,这意味着这些企业在港拥有独立上市地位,美股退市对公司港股交易产生影响较小。

从上市效率看,港交所对中概股的 “回归” 流程更具弹性。对于已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可沿用美股财务报表,无需重复审计,大幅缩短上市周期。

$阿里巴巴 (BABA.US)$为例,2019年在港二次上市仅用3个月便完成流程,募资超1000亿港元,成为当时全球最大规模的二次上市案例。这种高效性让港交所成为中概股 “跨市场布局” 的首选。

编辑/melody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