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超150亿元!中国石油参与注资

2025-07-25 12:02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关键词 | 中国石油注资中国骤变共 2732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分钟

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注册资本超150亿元,由中核集团、中国石油昆仑资本、上海国资等多方联合注资,目标推进可控核聚变工程化及商业化。

七家股东包括中核集团(持股50.35%)、中国石油昆仑资本(20%)、上海未来聚变(11.81%)、中国核电(6.65%)、浙能电力(5%)、国家绿色发展基金(3.19%)及四川重科聚变(3%),总增资近115亿元。

三大核心优势,可控核聚变引关注

可控核聚变是可控的、能够持续进行的核聚变反应,是将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转化为能量,进而转化为电能,目标是实现安全、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在人工智能发展对电力需求激增以及能源安全重要性不断增强的当下,核聚变正在吸引着资本的关注。据核聚变行业协会(FIA)《2024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去年全球核聚变公司数量已从2022年的33家增长至45家,核聚变产业吸引了71亿美元(约514亿人民币)的投资,比2023年高出近10亿美元。

与核裂变相比,可控核聚变具有三大核心优势:

一‌是资源丰富‌。以氘氚聚变为例,氘可以从地球上的海水中提取,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其含量足够人类使用上亿年。氚的储量相对少,但氘氚聚变反应过程中本身就会产生中子,中子轰击锂会继续产生氚,而地球上锂资源的丰富程度较高,理论上讲可控核聚变的原材料来源极其丰富,接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无放射性污染。核聚变反应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生成物是无害的氦和少量低放射性废物。三是安全性高‌。由于核聚变需要极高温度(超1亿摄氏度),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燃料温度下降,聚变反应就会自动中止,避免发生不可控事故。

正因如此,核聚变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美国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可控核聚变研究。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核聚变相关的开发战略和计划,从战略研究、资源配置和政企研合作上加速推进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进程。美国联邦聚变系统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简称CFS)通过SPARC的建造和试验,在材料、计算机建模和控制系统等领域取得了关键突破,计划在2025年建造一个名为ARC的原型反应堆,并在21世纪30年代建造一座商业核聚变发电厂。6月30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与CFS签订了从第一座ARC电站购买200mw电力的协议,标志着核聚变能源首次实现商业化电力采购。美国雪佛龙2024年投资了聚变初创公司TAE Technologies,意大利埃尼集团更是连续注资CFS

我国对可控核聚变领域也给予了高度重视。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将核聚变列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载体,这一政策导向为企业在核聚变领域的投资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信号和支持。各地也纷纷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核聚变技术的攻关和产业发展。

核聚变装置对材料要求极高,特种金属和超导材料需求将激增。特种钢材、钨、铜等特种金属材料,以及低温超导材料(铌钛、铌锡类)和高温超导材料将迎来发展机遇。鉴于碳化硅在半导体领域近年来的迅猛发展,碳化硅在核聚变能源领域的应用也将广受期待。碳化硅具有多种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包括高硬度、高耐磨性、高热稳定性、高导热性、化学稳定性以及半导体性能等。这些性质使得碳化硅在多个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中国石油频频布局未来产业

近年来,中国石油加速向“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变,加快向“炼化生精材”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积极布局推动可控核聚变、合成生物学等未来产业发展。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信息显示,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有限公司(济柴动力)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资协议,拟设立储能系统制造合营企业。交易后,济柴动力持股60%,德时代持股40%,双方共同控制新公司。合营企业将聚焦中国境内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生产,涵盖电芯集成、电池管理系统(BMS)及整装设备制造。这一合作标志着中国石油加速入场储能赛道。

中石油(霸州)港油地热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3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热力生产和供应、供冷服务、节能管理服务、储能技术服务。该公司由中国石油间接全资持股。

华能(泰安)燃机发电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为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热力生产和供应,供冷服务。该公司由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泰安市泰山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岱岳财金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中石油(北京)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由中油工程出资4000万元人民币设立并持有其100%股权。项目管理公司设立完成后,将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商。

中石油全资子公司与中盐化工合资成立“中石油中盐(内蒙古)碱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000万元。该公司所属行业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经营范围包括非煤矿山矿产资源开采、食品添加剂生产、饲料添加剂生产、热力生产和供应等。这一合作标志着中石油从传统油气向精细化工业延伸。

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中石油 “新能源 + 煤电 + CCUS” 一体化工程的碳捕集装置核心压缩机组系统方案合同。该项目将通过实施每年 100 万吨的碳捕集,为我国优化能源结构、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重要示范。

中石油西南分公司与航天氢能签订氢能产业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筹建氢能专班实现全方位合作、共同研发十吨级大型氢液化和航空煤油技术、谋划大型液氢工厂示范以及共建氢能“产、学、研、用”新生态新业态等方面展开合作。

中石油吉油(乾安)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中石油太湖(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全资持股。该公司将重点开展发电、输电、供(配)电业务,同时致力于新兴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并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等业务。

中石油冀油(晋州)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由中国石油旗下中石油华北(北京)新能源有限公司(51%)、晋州市城投发展集团有限公司(49%)共同持股。该公司将重点聚焦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热力生产和供应、供冷服务以及工程管理服务等业务领域。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