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25 06:06
(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文|工银欧洲华沙分行(湖南省分行派出) 曹开源
青春的意义,不仅在于勇敢出发时的豪情壮志,更在于沉淀过程中的自我突破与成长蜕变。作为新时代的工行青年,这段外派经历如同一块试金石,打磨出我更坚韧的意志与更开阔的视野。
2022年盛夏,我从湖南长沙启程,跨越欧亚大陆,来到波兰华沙——这座因音乐家肖邦与居里夫人而闻名于世的文化之都,正式开启了我的外派生涯。这里既承载着中欧古城的历史积淀,又焕发着现代都市的开放气息,对于初次踏上外派旅程的我,不仅是一段全新的职业旅程,更是一场深入异域文化的探索与自我成长之旅。
初识波兰:破壁文化差异,一场工作与语言的重构
初到波兰的前几个月,是我记忆中最具挑战性的时光。语言差异、饮食不习惯、新的工作带来的挑战,以及当地金融监管与国内的巨大差异,无不让我感到压力巨大。
●工银欧洲华沙分行办公室大楼外景。
起初我在华沙分行金融市场部工作,负责流动性管理及货币市场交易执行。在与当地同业进行银行间拆借时,经常需要与当地银行进行电话询价同时在Bloomberg系统下单。第一次与当地同业进行电话询价时,电话那头传来语速极快带着波兰口音的英文,我一边拼命识别对方的报价,一边在系统中同步操作,手、眼并用的同时,大脑飞速运转确认价格是否可接受,那种“怕听错、怕算错、怕鼠标点错”的紧张感至今难忘,每次完成电话交易都得长舒一口气。
彼时,我深知仅凭“能听懂”远远不够,要真正成为一名出色的交易员,还需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以及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国际金融市场知识,了解欧洲央行政策与波兰金融监管规则的差异,深入研究波兰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主动向资深交易员请教,不断熟悉境外银行常用术语与报价习惯。渐渐地,我从最初的紧张应对,逐步成长到能够轻车熟路地完成全流程的交易执行,也在实战中不断打磨自己作为一名交易员的专业判断与风险意识。
历练之路:由浅入深,从“交易员”到“协调者”的跃迁
2024年,因为行内业务发展的需要,我转入公司投行部工作,开始参与更具复杂度的银团贷款、并购融资等大型项目。这一阶段,我逐渐完成了从“交易员”向“协调者”的角色转变。
记得我首次与团队同事跟进的一笔面向注册地在卢森堡市、经营地在波兰的欧洲头部物流企业的银团贷款,整个银团涉及波兰银行业多家主要银行。起初我对LMA格式的融资文件并不熟悉,对SOFR/SONIA等基准利率的使用机制也略显生疏。但正是在这个项目中,我开始大量阅读相关框架协议,学习如何在境外贷款结构中落实担保路径、还款机制与合规条款。
为做好协调工作,我不仅负责与对方客户、律师事务所及分行内外部条线沟通,还需牵头整个项目的尽职调查并向工银欧洲总部进行信贷业务申请。在这个多参与方、多法域交叉的项目环境中,我深刻体会到跨境协同的挑战与价值。项目最终如期落地,客户满意度很高,也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对整个欧洲地区银团贷款从设计、审批、签约到落地执行的链条形成了系统认知,学会了在多方协调中寻找平衡、在复杂事务中提炼经验,为今后处理更高层级的跨境融资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
积厚成势:多维赋能下的成长
随着业务的深入,我也开始逐渐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自身价值。跨境金融的内核不仅在于产品和条款的设计,更与文化认知、价值共鸣以及信任构建息息相关。在实际工作中,我越来越体会到,金融不是冰冷的数字堆砌,而是承载着彼此理解、互信与共赢的桥梁。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也逐渐成为我在工作中对于自己的重要要求。
在业务拓展中,我也与同事们一道积极探索金融服务的附加价值。我曾推动邀请格陵兰一家专注于海豹油的企业赴中国参展进博会。在筹备过程中,我们不仅帮助客户理清了对接渠道,也为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打下了基础。
同时,我还作为分行青年代表参与中国驻波兰大使馆举办的“学思践悟思想伟力 建新功奋进新征程”主题演讲比赛,并荣获一等奖。以《金融青年的时代使命与担当》为题,我分享了对跨境业务与金融青年使命的理解。通过这场演讲,向更多听众展现了金融行业中国青年的奋进形象。
这一阶段的我,不再局限于只是一个执行者或协调者,更是一个主动参与、主动创造、主动传播的沟通者与推动者。无论是业务推动,还是与客户交流,我都努力让中国金融青年的声音更响亮,让中国金融青年的精神风貌更加鲜活。工作中,我不仅着眼于业务层面的对接,更追求在文化与思维方式层面实现求同存异、合作共赢。
与此同时,我也不断在专业上追求自我突破。外派期间,我陆续通过了特许金融分析师(CFA)与金融风险管理师(FRM)的全部级别考试。这些经历不仅夯实了金融理论基础,也提升了我在风险评估与资产定价等金融专业领域的系统思维能力。
融通中欧,青年担当
从“境内员工”到“外派员工”,这段海外工作的历练不仅让我具备了处理复杂跨境业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提升了思维格局。今天的我,能够在多语言环境中自如沟通,能在复杂项目中协调多方意见,还能以更宏观的视角洞察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开放等宏观趋势背后的业务机会与合作路径。在实际工作中,我也不断思考如何将自身的专业能力、表达能力与所在岗位的职责相结合,为分行的本地化运营与总行的国际化战略提供自身力量。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愈发意识到中资银行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正在从“参与者”向“标准共同制定者”转变。无论是参与中东欧基础设施融资、助力中企“走出去”,还是探索本币跨境结算业务、推动绿色金融落地,中资机构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而我们金融青年,正是这场变革中的生力军。
工作之余,异国他乡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成为我人生中最生动的课堂。漫步在华沙流光溢彩的圣诞集市,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与弥漫着肉桂香气的热红酒交织成独特的冬日浪漫;驻足于居里夫人故居,泛黄的手稿与实验器具无声诉说着科学先驱的执着与坚韧。与波兰同事一同欢庆复活节,参与画彩蛋的传统活动,或是在日常相处中笨拙却认真地学习波兰语的发音与语法,那些因语言障碍产生的欢笑、因文化差异引发的思考,都化作理解与包容的养分。每一次文化细节的碰撞与交融,都在悄无声息中重塑着我的思维模式,为我作为国际银行人的职业形象注入了独特而厚重的底色。
青春的意义,不仅在于勇敢出发时的豪情壮志,更在于沉淀过程中的自我突破与成长蜕变。作为新时代的工行青年,这段外派经历如同一块试金石,打磨出我更坚韧的意志与更开阔的视野。未来,我将继续以沉稳踏实的步伐,深耕海外业务一线,在每一次跨境金融服务、每一场文化沟通中践行使命。也衷心期待,能有更多工行青年勇敢踏上国际舞台,以专业与热忱为笔,以奋斗与创新为墨,共同书写属于工行金融青年的壮丽篇章,让中国金融青年的风采在世界版图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