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25 06:07
旌湖之畔的德阳经开区,改革蹄疾步稳,发展活力迸发——
这里是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新样本,在202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排位第36位,居西部第4位、全省第2位。
这里是德阳工业发展新高地,2024年工业总产值实现1013.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54.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三分之一。
这里是招商引资的沃土,“十四五”期间,引进三环电子、江苏亨通、钢研高纳、中海信等产业项目92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45个、50亿元以上7个、100亿元以上4个。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从破除体制藩篱到激活创新基因,从重构产业生态到打开招商视野,德阳经开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惠民生,用“改革、科创、招商”的三重奏,演绎出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鲜活样本。
刀刃向内改革突围涉企服务持续跃升
7月的旌湖畔,项目在拔节生长——走进四川德兰航宇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德兰航宇)二期项目建设现场,塔吊高耸挥舞长臂,施工车辆往来穿梭,机器轰鸣声中,工人们各司其职、忙碌不停。
德兰航宇一期项目于2023年4月投产,如今正在加紧建设二期项目。该项目此前已建成1条全自动无人下料生产线、2个柔性锻造单元、1条全自动热处理柔性生产线。二期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紧建设难变形特种合金精密环锻件生产线智能化改造能力提升项目。
“政府的政策扶持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底气去进行数字化转型,让我们能够更安心地投入技术创新和生产发展中。”该公司副总经理朱林表示,有信心在2025年实现产值翻一番。
企业“长期选择”的背后,是德阳经开区靠前的政策扶持。在德阳经开区管委会的档案室里,一份97项的授权清单见证着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攻坚。
作为全省首批集成授权改革试点区域之一,德阳经开区以“党建引领+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获得专项授权97项、德阳市委市政府专项支持8项。
政策赋能的价值在真金白银中显现。近五年,德阳经开区累计为辖区企业争取并兑现各级各类奖补激励资金22.6亿元,制定《德阳经开区支持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15条措施》,每年财政预算安排4亿元资金支持工业发展。
“十四五”以来,德阳经开区招商项目从开工到投产平均不到一年。让不可能变可能,探其本质,是德阳经开区“等着企业要服务”到“主动上门送服务”的改变。
近年来,德阳经开区落实“管行业管项目”领导包保责任制,强化“结果导向、责任闭环”,设立企业服务中心,实行“店小二”全生命周期服务,从办事窗口到服务专员,再到各部门“会诊”,最后到“一把手抓”,总有一环可以办好事,实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如今,涉企服务还在不断优化。近日,德阳经开区外贸综合服务站正式揭牌。据了解,服务站将成为集政策咨询、通关、物流、金融、信保等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平台,着力破解企业“政策获取难、资源对接慢、融资成本高”等难题,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通过搭建实体化服务站平台,联动多方力量开展专项服务,助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德阳经开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德阳经开区将以服务站为重要载体,常态化推进“产贸融合·万企拓洋”活动,做实政策宣讲、资源对接和专业服务,全力支持企业抓订单、拓市场,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提质量,助力经开区开放型经济高效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攀升“智改数转”完成率领跑全市
今年7月,“德阳经开区造”捷报频传:日前,由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电机)、东方电气自动控制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筒形阀纯机械液压过速保护系统,在巴拉水电站正式投运;同月,国家能源局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广东肇庆浪江抽水蓄能电站4号变速机组发电电动机转子端部护环,在东方电机通过出厂验收;7月10日,由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华能联合研制的17兆瓦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下线,这是目前已下线的全球单机功率最大、风轮直径最大的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
企业向“新”,成果追“新”,新质生产力在这里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在德阳经开区,一组数据正折射出这种变化:近年来,共建成高能级创新平台148个,引入各类人才1万余人,科创成果竞相涌现,攻克能源装备关键核心技术378项、重大技术装备30余项。
数据的背后,是德阳经开区一边加速建设科创平台,一边以“智改数转”为抓手,构建起的独具特色的创新生态。
德阳城南,德阳大学科技园正加速成型,“一廊串联、一轴引领、五区协同”的空间格局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优质载体。
“这里汇聚了全国210所高校、1000多个科研团队的科研力量。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国内‘制造界’名校科研团队纷至沓来。”德阳大学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学科技园是集研发、中试、孵化、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聚落,将争取全国高校能源装备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一批重大平台落地,全面起势后,将带动德阳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升级换代。”
目前,该科技园的9栋研发楼主体已全部完成,预计7月底竣工投用。此外,通过实体化运转服务中心和科技服务公司,已落地5个高校院所项目,配套建成44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和商业设施,创新要素在这里实现高效集聚。
“我们精准对接与本地企业合作的高校院所,适当聚焦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发展需求,深度绑定产业契合度高、科研实力强的高校,通过多维度融合创新促进,创建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全国高校能源装备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德阳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聚焦再造一个“工业经开”,“智改数转”正成为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之举。德阳经开区将“智改数转”纳入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完善组织领导、政策体系、服务体系,谋划“智改数转”清晰蓝图。
2024年以来,德阳经开区先后举办“智改数转”培训会、“百城千园行”(德阳站)分会场活动,开展政策宣讲、服务路演以及典型案例分享和企业合作交流,累计服务工业企业200余户,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支持,帮助企业明晰转型路径,激活企业发展新引擎。目前,德阳经开区在全市率先完成规上企业“线上”诊断全覆盖,“线下”诊断服务范围逐步扩大。
在政策层面,经开区财政专门安排1000万元资金为中小企业转型兜底,同时积极协助企业争取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累计争取资金占全市比重超50%,展现出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目前全区现有105户企业实施“智改数转”项目206个,在全市600余个项目总数中占比近30%;计划总投资154亿元、完成投资53.94亿元,数量和金额均居全市第一。
招商模式创新构建多维供应链融通网络
在德阳经开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内,德阳三环电子元器件及先进材料生产项目正有序推进,一幢幢崭新的标准化厂房已经建成投入使用。这个由存量企业追加投资的新项目,是德阳经开区“以商招商”战略的一次成功实践。
“十四五”以来,德阳经开区创新招商模式,打出“以商招商、生态招商、资本招商”组合拳,累计引进产业项目92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
以商招商,扩大企业“朋友圈”。“我们以现有企业项目为依托,鼓励存量企业扩产投资。”德阳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成功引进江苏亨通、钢研高纳、广大特材等项目,鼓励英杰电气、天元重工等存量企业扩产投资超50亿元,三环电子、华夏鲲鹏、德兰航宇等招商项目追加投资172亿元。
生态招商,促进上下游企业聚集。据了解,德阳经开区内培外引,加快建设德阳大学科技园、德阳清洁能源装备特色小镇、东方电气装备产业园、上市企业产业园“四大载体”,着力招引一批、裂变一批、孵化一批高端装备新兴企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强链补链,推进精准招商。构建以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国机重装等链主企业为核心的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链条。
“我们围绕清洁能源装备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梳理产业链短板,完善产业配套。着力培育稳定的核心配套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增资扩产、做强做大。”德阳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德阳经开区构建了“整整协同”“整零协同”“零零协同”的多维供应链融通网络。在标准融通方面,整合国家发电设备机械零部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德阳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以及其他相关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等资源,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形成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共建共享高端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标准融通创新联盟。
此外,通过设立20亿元产业引导母基金和10亿元科创子基金,联动德阳投控及市场化资本资源,德阳经开区成功构建“基金+产业”的生态闭环,已促成北京零重、东微电子、阿法龙等项目签约。
“面向未来,德阳经开区将持续深化招商创新。通过‘百商找百企’行动深挖企业资源,依托产业链优势强化生态招商,发挥产业基金杠杆作用提升资本招商效能。”德阳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力争每年招引项目签约额保持在150亿元以上。
在德阳的山水间,在德阳“重返前三”的壮志里,德阳经开区始终是一支蘸满希望的笔。站在“十五五”的门槛,德阳经开区正在用更广阔的视角,用更创新的思维,因地制宜做好“改革”“科创”“招引”三篇文章。旌湖畔,这里正以加快建设中国高端装备科技城为引领,向着2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