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张小泉集团累计被执行超超45亿元——中国传统制造的困境缩影

2025-07-24 08:02

2025年7月16日,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新增一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1.61亿元。这是其年内第12次被执行,​累计被执行金额已超45亿元​。而就在两周前,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紧急撤回对其550万股的司法拍卖,原因指向一个关键转折点——浙江省富阳区法院已正式受理张小泉集团重整申请​。这家承载400年历史的老字号,正经历着从“中华第一剪”到资本困兽的坠落之旅。

01  债务危机全景:从31亿到45亿的雪球效应

​张小泉危机的根源在于控股股东富春控股的激进资本运作。截至2025年3月,富春控股通过99.9%的股权质押率,将上市公司变为融资工具,所得资金悉数投入物流园区、商业地产等非主业领域。当房地产遇冷、投资回报不及预期,​59亿元债务逾期​(含8.03亿借款及51.21亿担保代偿)直接引爆雷区。

​尽管张小泉股份宣称“与控股股东独立经营”,但资本市场的信任早已瓦解。更致命的是,控股股东所持上市公司股份100%被冻结,导致公司控制权岌岌可危。

​2024年5月,原董事长张樟生卸任,张国标之子张新程接棒,张樟生之子张新尧升任副总。这场“父子交班”被视为危机中的家族自救,却因缺乏外部专业力量介入,进一步削弱投资者信心。

02  资本反噬主业:杠杆扩张绞杀老字号灵魂

富春控股2007年以1.2亿元收购张小泉时,本欲借老字号品牌撬动资本红利。但上市后的战略彻底偏离制造业本质:

​张小泉集团注册资本仅1681.7万元,却撬动超40亿债务。本应用于刀具研发升级的资金,被转投地产与物流项目。直接后果是:2022年“拍蒜断刀”事件中,其产品硬度设计缺陷暴露无遗,客服“菜刀不能拍蒜”的回应更引发全民嘲讽。

​即便在2022-2024年净利润连续下滑期间,张小泉仍坚持分红1.4亿元,半数流入实控人腰包。这种“掏空式分红”与同期研发投入的萎缩形成刺眼对比。

​商务部2023年将张小泉列入“限期整改”中华老字号名单,而产品质量危机未解叠加资本丑闻,使其彻底陷入“越缺钱越失信,越失信越难赚钱”的死局。

从“拍蒜断刀”到“斩骨刀崩裂”,连续曝光的品控问题暴露了张小泉对核心技术的忽视。​刀具投诉量激增,核心产品销量下滑,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传统工艺与现代标准间的断裂。

上市后,张小泉急于打造“年轻化”形象:联名小米、推出1288元高端厨刀、跨界医用剪刀。但营销噱头难掩产品力不足——社交媒体上“剪不断A4纸”的吐槽,折射出品牌定位与用户需求的严重错位。

03  中国制造的转型之刃

​2025年3月,富阳区法院启动富春控股预重整程序;6月,张小泉集团正式进入司法重整。此举试图通过“破产隔离”保全上市公司,但普通债权人清偿率或低于30%的现实,预示着重整之路的艰难。

​公司仍存在主业的救赎可能​:张小泉股份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62%至1299万元,显示其刀具主业仍有生命力。若集团重整中​聚焦“良钢精作”传统工艺,或可借非遗技艺重获市场信任。

​分析人士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的破局关键​在于打破家族垄断,引入战略投资者与专业管理团队,是避免重蹈覆辙的核心。正如日本百年企业“虎屋”“中川政七”所示:​家族企业的长青秘诀不在资本杠杆,而在代际传承的纪律性与对主业的专注​。

张小泉的坠落绝非孤例。从狗不理到全聚德,​老字号们在资本浪潮中集体遭遇“灵魂拷问”​​:当商业叙事从“匠心”变为“流量”,当企业目标从百年品牌变为短期套利,传统制造的生命线究竟何在?

张小泉集团门前那尊“良钢精作”的祖训碑,如今已被45亿执行金额的尘埃覆盖。但若能以重整为契机,​斩断资本枷锁,让刀剪回归“锋利”本质,这把400年的中华第一刀,或仍有机会在淬火重生中找回失落的锋芒。毕竟,资本可以断裂,但嵌入民族记忆的品牌灵魂,永远值得最后一搏。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