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国石化这家炼化厂,氢能竟有大突破

2025-07-24 18:11

1000吨,这不仅是数字的突破!

中国石化  氢能 青岛炼化

2600建议阅读时间 3分钟

文 | 柚见半夏

“双碳”倒计时下,氢能不只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随着“双碳”工作的持续推进,传统能源企业都纷纷迈入绿色转型的行列之中。

包括炼化公司,也打破了以往一味固守“黑金”的选择,探寻更为绿色的能源。

就在近日,中国石化旗下青岛炼化公司恰好传来喜讯:燃料电池氢出厂量突破1000吨!

值得一提的是,千吨关卡的突破并非朝夕之功,而是整整历经四年,也是这四年的时间里,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让青岛彻底终结了“有车无氢”的尴尬局面。

从0到1000

这一切要从2020年说起。

2020年,“双碳”目标被首次提出,彼时,国家就多次提到要将氢能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

同年,中国石化第一次提出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的战略目标,山东省和青岛市也都在所发布的氢能产业规划中提出“东方氢岛”目标。

然而,理想有了,现实却略显骨感。

目标提出后的第二年,青岛仍旧没有属于自己的氢气资源生产企业。

当时,青岛市在西海岸新区率先开通了氢能公交示范线,也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只能从300公里以外的其他城市长途运输氢至青岛。

运距长、稳定性也差,就这样青岛陷入了“有氢车,无本地氢源”的困境中。

也是这时候,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首创了化学精制法燃料电池氢生产技术,于2021年8月产出青岛市第一车、中国石化在山东省第一车燃料电池氢,实现了“青岛的车用上青岛的氢”,也就是所谓的由“0”到“1”的历史性跨越

据了解,与常规的物理精制法制氢相比,化学精制法所得到的氢气收率(实际获得的氢气量/理论计算的氢气量)会更高一些,接近100%,且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另一种化学成分含量也满足燃料电池氢对于杂质含量的限值。

自此,燃料电池氢产能数字开始裂变:

2021年,产出22吨,解决了无氢可用的难题;2022年,产出190吨;2023年,产出307吨;

这两年的产量,为青岛港氢能项目、氢能公交等提供了稳定的氢支撑。

2024年,受加氢站手续问题等影响,产出暂时回落至235吨;2025年1-7月,产出246吨,超过2024年全年,且是2023年同期的1.6倍。

直至今日,青岛炼化日出厂燃料氢约1500公斤,成为青岛唯一的燃料电池氢生产企业,不仅为真情巴士130辆氢能源公交车、青岛港氢能集卡等本地示范场景提供稳定的氢气供应,也为在济青氢能走廊上运营的氢能物流专线等车辆提供加注服务,成为胶东半岛地区氢能供应链的可靠保障。

而更大的布局还在后面。

向光要电,再向海水要氢

在氢能领域,青岛炼化已深入多个环节进行探索,还联合青岛本地企业开发了国内最大的液驱活塞式氢气充装压缩机,同步搭建了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氢气生产、储存、输送、充装、加注全链条的协同。

不过,对于青岛炼化自身而言,这还远远不够。

今年7月,全国首座工厂化海水漂浮式光伏电站在青岛炼化建成投用。

据了解,该电站也是中国石化最大的水面光伏电站,装机功率7.467MWp,年产绿电约950万千瓦时,可年节能2840吨标准煤,碳减排约7670吨。

加上之前布局的桩基式光伏,青岛炼化现有水面光伏绿电装机功率达13MW,年发绿电1700万千瓦时。

而且,计划新建的23MW水面光伏项目也已完成立项,预计2026年全面建成,彼时,水面光伏合计装机将达到36MW,年发绿电5000万千瓦时,实现节能1.5万吨标准煤,碳减排4万吨。

这也就是青岛炼化的下一步落子:先向光要电,再用这些电生产绿氢。

其实,电解水制氢这一领域并不算新鲜,现有发展里还存在诸多阻力,比如能量转换效率低、技术路线还不太成熟、设备寿命问题、制氢成本高……

以成本为例,电力成本占比高达60%-70%,叠加设备成本,整体制氢成本远高于化石燃料制氢,某种程度上,让不少人对氢发展持怀疑态度

对于这个问题,青岛炼化发展规划高级专家、正高级工程师梁峰也发表了自己的两点看法:

  • 眼下氢能发展的初衷还是为了碳减排,只要制氢成本在合理接受范围内,这个事就必须干,相信未来随着技术的升级,成本会一点点降下去的;

  • 氢能本身就是一种储能形式,如今大力推广的风光电这种不稳定的电源,都在搭配不同规模的储能,氢何尝不是储能的一种。

或许就是凭借此番信念,才会让青岛炼化在氢能发展上坚持了数年,甚至打造出了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氢站。

氢能,正在加速

其实,青岛炼化这一突破,只是中国石化氢能发展的一个缩影。

早在2021年,中国石化就提出要建设加氢站1000座,加氢服务能力达20万吨/年,规划可再生能源制氢产量超百万吨。

如今,中国石化已拥有全球最大的加氢站网络。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中国石化构建了7条“氢走廊”,这里面还包括我国首条以氢能重卡为核心的长距离物流通道——长达1150公里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能重卡干线。

放到具体项目上,有全球最大的光伏制氢基地——新疆库车项目,也有中国石化首个绿氢规模应用于炼化领域的项目……

除此之外,中国石化对于氢能发展的资本动作也越来越多。

今年5月设立中国石化氢能基金,规模50亿元;7月完成了对海德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二次战略增持。

可以说,氢能发展领域,中国石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不止中石化,越来越多的能源企业都是这片蓝海的一员。

比如,中国石油在玉门油田发起的第一个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设1座30MW光伏发电站,年产氢能力2100吨,氢气产品纯度超99.99%。

再比如,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氢能公司)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项目,单日绿氢产量突破五百万标方;国家电网的“氢电耦合”示范项目,实现电氢热多种形式清洁能源的相互转化及供应的全过程零碳……

而国家层面,对氢能的发展也是愈发重视。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10-20万吨/年的目标。

在《能源法》中,更是将氢能首次纳入立法框架,22个省都将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还宣布,国家正在推进“航母级”创业引导基金,该基金可吸引带动地方、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

在这笔万亿基金中,氢能储能也成了关键一环,甚至与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一起成为我国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头戏。

如今,回头再看青岛炼化的千吨氢燃料突破,不仅破开了青岛这座城市的困局,更像是一个大国在零碳征途上踏响的铿锵足音。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