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合富永道|市场为何容忍高估?从济安定价模型看三类核心逻辑

2025-07-24 18:41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合富永道)

来源:合富永道

作者:九尾

在资本市场的语境中,“高估”一词往往带有天然的贬义色彩。无论是PE高企、市值脱锚,还是缺乏盈利支撑的“故事股”,都容易被投资者视为风险集中地。尤其在市场信心不足、资金偏好收缩的阶段,估值高,往往意味着跌得快、无人接盘,成为散户避之不及的“高危区”。

但若将视野拉远观察一个更大的事实:现实中的高估,并不总是与市场冷落画上等号。事实上,一些偏离内在价值甚远的公司,不但未遭抛售,反而反复成为资金博弈与结构驱动的热点,甚至在持续推高的估值中不断创造阶段新高。

这不禁引出一个更值得追问的问题:

高估,真的是不可理喻的吗?

当模型判定其价格偏高,市场为何仍愿意给予耐心甚至溢价?

如果“高估”背后存在可识别的逻辑,那么,哪些高估是可以接受的?

又有哪些,是市场不久后必然纠偏的“虚高”?

从“估值”到“定价”:投资者如何识别“高估”?

在多数投资者的认知中,“高估”常被理解为“估值过高”。

而所谓估值,通常是以市盈率、市净率、行业均值或可比公司数据为参考,推算出一个“合理估值区间”。这套方法尽管普遍采用,却往往忽略了两个核心事实:

其一、它评估的是企业整体价值,并未回答在流通市场中“这只股票该定什么价”;

其二、它基于的是对未来盈利的预期,而非对当前交易结构与市场情绪的动态反馈。

换言之,估值更接近对企业中长期的前景判断,而非当下交易定价的真实锚点。它或许适合判断是否值得长期持有,却无法解决一个更具体的问题:

今天这只股票,该值多少钱?

进入二级市场后,影响股价的不再仅仅是企业基本面。流通盘大小、筹码结构、资金风格、交易热度、行业题材、政策环境,甚至国际油价与汇率波动,都会对股价构成现实影响。

因此,估值只是参考,定价才是真实的投资门槛。

为破解这一结构性难题,“济安定价模型”应运而生。模型源自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的重点课题——《证券行业风险识别、监控与防范技术支持系统》,由杨健教授主持开发,自2002年起在《投资与证券》连载14年,经过长期市场实证与方法论演进,最终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动态均衡定价系统。

该模型融合内在价值、绝对价值、相对价值、市场博弈逻辑与反身性原理五大定价路径,基于杨健教授提出的M2M启发式定价理论,从企业财务数据延伸至市场行为与投资偏好,形成一整套结构化、可持续运算的定价框架。

技术路径上,济安定价模型每日采集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年报、中报、季报)、实时交易信息、结构参数与资金偏好因子,通过模糊聚类、小波变换、遗传算法、多元回归等数学工具,动态推演每一只股票的合理价格区间。

这一价格区间的中枢,即为“济安定价”。

“价值偏离”,一个基于定价锚点的风险测量 

基于济安定价,可进一步衍生出两个核心指标:

其一是价值偏离度,即当前股价相对于济安定价所产生的偏离百分比,用于衡量其“高估”或“低估”的程度:

  • 偏离度为正,表示当前价格低于模型定价,处于低估区域;

  • 偏离度为负,表示价格高于定价中枢,处于高估状态。

其二是投资价值,即股价与定价之间的绝对差额:

  • 投资价值 > 0,代表当前为“折价交易”,具备收敛回归空间;

  • 投资价值 < 0,说明市场已给出“溢价定价”,需要评估其兑现能力与估值支撑。

这个体系,既可以量化高估程度,也能评估市场溢价背后的真实逻辑——究竟是兑现滞后,还是结构泡沫?是长期趋势被提前定价,还是短期情绪制造了错觉?

模型的长期实证:不仅能定价,还能选股

济安定价的有效性,已在资本市场得到长期验证。

以济安定价偏离率为核心构建的**“腾讯济安价值100A指数”(000847),自2013年5月18日发布以来,已走过整整十二年。在中国股市普遍波动、结构性行情主导的大环境下,该指数始终保持显著超额收益,累计涨幅远超上证指数、沪深300指数及海外主要指数**(包括道琼斯、纳斯达克、日经、恒生、DAX、CAC40、富时100等),甚至在绝对收益上超过了“长期价值投资”代表的巴菲特旗下“BRK_A”股。

这说明,济安定价不仅是一套“估值参考工具”,更是一整套穿越周期的结构化投资体系。它以模型定价为锚点,以偏离识别为选股依据,再通过指数实证实现投资闭环。

找到了价格的锚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思考:

当模型已明确判定“偏离过高”,市场为何依旧容忍这些“高估”?

这,正是本文接下来要探讨的重点。

三种结构性力量正在重构“高估”的市场容忍度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选取了当前A股中“定价偏离度”最高的前100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尝试从市场行为与结构逻辑中抽丝剥茧,理解“高估”的三种典型形态。

在我们筛选出的偏离度前100名公司中,有些标的的估值偏离已达惊人水平——例如新大洲A的偏离度高达190.84%,华夏幸福亿晶光电八一钢铁也均超过160%。这类公司无论从市盈率、现金流还是资产结构来看,几乎都无法支撑当前的估值。但它们的股价却并未显著回调,甚至仍具市场热度。

难道市场错了吗?未必。

显然,市场并非“看不见”这些高估,而是在某种逻辑支撑下,选择了容忍甚至认同。通过对比企业属性与市场行为,我们发现:当前这类“高估而不跌”的现象背后,至少存在三类“支撑逻辑”:

一、预期驱动型:市场押注未来兑现能力

这类公司的盈利基础尚不扎实,甚至仍处于研发期或亏损状态,但其所在行业、技术方向或政策主题被市场高度认可。当前价格并非来自当期利润折算,而是资本市场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支。

典型代表包括:

  • 昀冢科技(偏离度135.64%):聚焦先进封装、光电子方向,短期盈利仍在构建,但具备高技术壁垒,被视为国产替代潜力股;

  • 气派科技(111.72%):布局智能座舱与新能源汽车电子,市场预期未来车规芯片自主化趋势将加速放量;

  • 百济神州(118.36%):创新药代表,估值锚点来自研发管线与国际市场拓展潜力;

  • 诺诚健华(129.53%):靶向治疗药物管线成熟度提升,尽管短期盈利承压,但被主流资金视为长期兑现路径清晰者。

这一类公司的偏高估值,本质上是一种资本市场对行业空间与兑现能力的提前计价,风险在于节奏失控或兑现受阻。

二、信用资源型:政策溢价与资产腾挪逻辑定价

这类公司基本面不强,有的甚至长期亏损或资产负债率极高,但其估值来源于“特殊身份”——政策托底、资源垄断或重组预期,是“不会出事”的结构性信念。

典型公司包括:

  • 华夏幸福(165.35%):债务重压之下依旧高估,根源在于市场对地方政府托底与资产盘活路径的持续预期;

  • 八一钢铁(161.20%)、安阳钢铁(132.43%):作为区域资源型国企,具备地方维稳与产业链稳定作用;

  • 新大洲A(190.84%):虽基本面乏善可陈,却屡屡卷入并购重组传闻,形成交易层面的“壳价值”;

  • 曲江文旅(维权)(128.79%):文旅主题与区域国资支持并存,市场押注地方国资背景的资产整合逻辑。

这类高估本质上是信用与政策赋值,风险主要来自外部支撑预期的变化。一旦“身份逻辑”失效,估值往往快速塌陷。

三、筹码结构型:交易层面的结构性高估

这类公司基本面支撑较弱,缺乏长期成长逻辑,但由于流通市值小、筹码集中、题材属性突出,成为游资或结构性资金炒作的目标。估值高更多是交易结构结果,而非企业价值逻辑。

典型公司包括:

  • 华扬联众(维权)(146.55%):数字广告与AI应用题材反复活跃,流通盘较小,控盘能力强;

  • 航天通信(135.38%):国企属性叠加军工通信标签,曾为短线资金博弈标的;

  • 古鳌科技(维权)(120.00%):区块链金融科技概念,多次出现在短期涨幅榜与龙虎榜;

  • 中光学(128.51%):军工叠加光学设备概念,筹码结构轻,易触发技术性行情;

  • 瀚川智能(127.39%):智能制造标签下,主力资金控盘特征明显。

此类公司价格波动剧烈,与业绩无关,估值结构脆弱。一旦流动性消退或换手率下降,价格下修往往剧烈。

哪些“高估”值得容忍?——判断估值合理性的三条标准

在现实市场中,高估并不天然等于风险。投资者真正应关注的,不是当前估值偏离模型有多远,而是它能否被兑现、是否具备逻辑闭环。

基于前述三类高估类型,我们可以进一步提炼出三条判断高估“合理性”的核心标准。

第一、兑现路径是否清晰

所有超前定价,最终都需要基本面兑现作为支撑。市场可以押注未来,但必须看见逻辑的起点与终点。也就是说:

  • 企业是否具备清晰的盈利模型?

  • 收入与利润是否有现实落点,而非脱离业务实际的概念空转?

  • 技术能力是否已经过市场验证,或者正在形成正向循环?

如果兑现路径明确,即便估值偏高,也可以视为对未来的提前计价;但若逻辑链条自我矛盾、故事无法落地,所谓高估,实则是风险的代名词。

第二、外部溢价是否可持续

不少公司估值高企的背后,并非来自经营本身,而是叠加了政策预期、资源稀缺、资金结构等外部因素。这类“信用式高估”并非问题关键,问题在于这些外部支撑能否稳定存在。

判断重点在于:

  • 政策红利是否为阶段性窗口,还是具备长期延续性?

  • 市场主力是否为结构性持仓,或仅为短期博弈?

  • 企业是否真的具备“不可替代”的战略属性与安全边界?

如果这些支撑因素存在结构不确定性,那么估值的溢价部分就极易回撤。市场可容忍溢价,但不容忍无锚定价。

第三、企业是否具备可信度

估值的背后,隐含着市场对公司治理水平、信息披露透明度及管理层操守的判断。高估不怕,怕的是企业主动迎合市场炒作,甚至以此为融资工具和市值管理手段。

值得关注的信号包括:

  • 是否存在信息披露滞后、模糊或反复修正的情况?

  • 是否频繁变更业务重心、蹭热点题材?

  • 管理层是否存在资本运作导向下的短期行为倾向?

一旦企业在诚信层面失守,高估将不再是未来的映射,而是风险的前奏。

高估并非原罪,不兑现才是。真正的风险从不在于价格有多贵,而在于企业有没有能力让市场信任的预期落地为现实。

凡是无法兑现的溢价,终将以更剧烈的方式被市场收回。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