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24 11:08
(来源:躺平学教授美第奇)
上海的金领和杭州的二代,两个女人一搅,怕是引出富豪圈天大的风浪。
也许他们私底下聚会的时候也会骂一句,不怕神对手,就怕猪队友。
要说搞抽象,咱们真的不比咱们几个邻居强多少。
比如最近爆到微博热搜的“韩国申遗被联合国核查,45天不给证据就除名”的新闻,就是典型的自产自销式的“特供赢学新闻”。不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没有任何这种新闻,而且26年联合国文化遗产大会,韩国釜山还成了主办城市。
没想到,这“赢学特供新闻”,不但没有消停,反而还进化了,本来还说给韩国45天,现在直接演化成韩国非遗被除名、韩国申遗彻底失败…这进化速度要是保持下去,是不是下个月韩国要被联合国都要被除名了…
这印度爆发的赢学已经发生了人传人现象,就跟广东的遏制不住的xx热一般,席卷蔓延。
赢学就是这么个东西,一旦开始赢,就停不下来。
几周前,咱们有个IT工程师,入境意大利的时候,被FBI扣下了,罪名是黑了盗了美国的高科技;然后不多久,咱们也扣了美国的银行家,很多人就把这事解释成对等报复,人质换人质。美国人抓我们孟小姐的时候,以前只能各种抗争。这次好了,直接你抓一个我抓一个,对等报复,这赢学叙事,何等提气。
可这赢学叙事,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仔细想。
首先当年孟小姐,咱们的确上了手段,一口气抓了俩加拿大间谍,最终靠这俩黄毛间谍把人换了回来。这俩间谍后来还状告加拿大政府,没给够抚恤金。
当年抓人稳准狠,怎么这次报复,就退化成成抓在美国银行工作的华人了?
张冠李戴就是会这样的。
实际上,这个华人银行家和最近争家产的新闻,草蛇灰线。
这个被抓的银行家,供职的富国银行,在美国那名声是响当当的。
什么用用户信息伪造账户骗取数十亿美元收益,什么后台偷偷多收贷款人的利息和本金,什么故意冻结用户银行账户以非法占有用户存款,简直是美国银行界一股泥石流。但人家能干这么多逆天的事,却每次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一犯再犯,本质是还是朝中有人。从美国司法部到各级金融监管机构,都有人家的大树,每次赚上个几十亿暴利,被抓了就赔个两三亿做做样子,周而复始。
美国那么多银行,巴菲特为啥特别重仓富国银行,从1990年开始持股33年?Game recognizes game. 巴老自己就是靠这个成为股神的,当然也知道这个银行的手段和靠山。
这么一个手眼通天的银行,当然不会搞只靠赚点利息差的小生意。人家玩的,可是真正的暴利。
这次扣下的上海出生的女银行家,是富国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常务董事和国际保理商联合会副主席,专门从事国际保理业务。这个保理业务,说白了就是为了应对国际贸易当中讨账的难题。
国内贸易商把货卖给海外卖家,首先这货款肯定有账期,而且这在国内尚且经常有买家赖着不给钱的情况,跨国贸易这应收帐款的风险更大,更难追讨。而跨境保理业务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作为更强大的跨国银行,他们可以用一个折扣把这个帐款先付给国内的卖家,然后等到账期到了,再从国外买家那里把帐款收回。买家快速获得的帐款,还规避了赖账的风险,银行赚到了帐款的差额,大家皆大欢喜。
这给国内进出口商带来跨境供应链融资资源,应该说是对国内这唯一强大的经济马车有贡献的好事吧。可一个业务只要有玩坏的可能,华尔街肯定就能想到把这个可能变成暴利的玩法。
保理业务上,最大的风险,在于保理商很难判断发生贸易的真假。极端情况下,买家和卖家勾结,提供假的清关文件、发票和运单给保理商,然后骗得保理商的帐款。等到保理商去卖家收取货款的时候,发现人货两空,遭受损失。
但对聪明的华尔街来说,既然判断不出真假,那就干脆弄假的。
咱们有世界上最严格的外汇管制体制。一般来说想要搬点钱到国外,没有什么正当理由,那是难如登天。
可有了国际金融大鳄加持那就不一样了。以前内外壳公司用虚假合同和虚假运单、关单直接套取外汇以现在的监管能力,漏洞已经几乎全堵住了,现在有了保理业务,一下子开了新门路,以前合同流,资金流,发票流,货物流,都在系统监视之下,现在有美国保理这层洋人外壳,很多数据就很难监管,甚至没法监管了。
更高端的玩法,是不但手上持有的RMB可以弄出去,国内借的钱,也能弄出去。以前企业借外债,是要受外管局企业外债限制和监管的,当年房地产搞内保外贷,一地鸡毛,吃一堑长一智,现在对企业外债控制相当严格。可保理是应收账款,不是外债,外管局不管,套上保理这个壳子,内保外贷2.0不就成了嘛,这美元不进了海外账户里了?帮国内某些富豪解决了挣RMB花美元的难题,你说这个业务值不值得收点高额返点?
内保外贷1.0,这套现在已经已经行不通了。但2.0这不就来了?
回到前边说的争家产的丑事。其实整个事件当中,最诡异的是,前首富在国内做快消品生意,也没搞啥大规模出口,跟外资达能的合作也闹翻了。就算他们家有破天富贵,可注入到海外信托的18亿美元,是怎么搬出去的?这一百多亿RMB要想换成美元,走的什么通道?外管局知道这么大一笔外汇,是用来注入到个人的信托账户,而非正常贸易和投资的吗?
也许这次的事情,就是答案之一。
现在各路媒体,把宗家大小姐包装成“甄嬛”,各种勇斗小三和私生子,勇斗扒灰叔叔和来路不明的弟妹,智勇双全。实际上,这14岁就在美国的首富接班人,还是被美国那套“赢者通吃”的哲学给教坏了。
为了一点不给外人留,把“宗老”变成“老宗”,原本民营一面旗帜,现在变成两面伪善小人。以前为了稳定“民营经济信心”,衙门因为舆论压力和“千金马骨”不敢查的事情,现在光环全破,斯文扫地,甚至人人唾弃,再不用投鼠忌器。某哈原本最大股东,46%的国资,终于可以“且待小僧伸伸脚了。”
到时候,怕是别海外的边角料没有争到,国内的大本营先要失火。毕竟用自己100%持股的供应商垄断价值链,把公家持股46%的母公司的利润几乎吃光,这事上了称,有可能千斤不止。
为了芝麻,丢了西瓜。
至于咱们为什么现在动手扣人?23/24年,持股33年的巴老突然清仓了富国银行。以巴菲特的消息渠道,咱们也能猜到,富国银行背后的美国神山,大概是倒了。
既然没有了美国神山,以前的账,那就该好好算算了。怕是现在更紧张的,不是富国银行,而是曾经被富国银行奉若上宾的国内某些巨头和富豪吧。也许某些原本高调,突然低调的几位江湖大佬,现在就在愁这事?毕竟不惜引发国际新闻,也重拳出击,这实锤肯定不会少。
上海的金领和杭州的二代,两个女人一搅,要引出富豪圈天大的风浪。也许他们私底下聚会的时候也会骂一句,不怕神对手,就怕猪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