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薛洪言:中小银行再迎IPO窗口?

2025-07-24 13:06

  意见领袖 | 薛洪言

  在本轮金融改革化险浪潮中,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与上市进程始终牵动着市场神经。2019-2021年,市场曾迎来短暂的银行上市热潮,2022年以来A股银行IPO陷入全面停滞,期间仅兰州银行于2022年初完成上市,此后再无新增银行股挂牌,更有多家排队机构因股权问题、资产质量等因素主动撤回申请,形成鲜明的“上市空窗期”。

  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深化与金融风险化解进入新阶段,中小银行IPO窗口能否打开备受市场关注。近期,排队机构东莞银行、广东南海农商行更新财务资料后恢复“已受理”状态,更是引发市场对中小银行IPO窗口重启的遐想。

  中小银行上市僵局是否已被打破?又将如何影响中小银行市场格局?本文试图剖析其深层逻辑与行业启示。

中小银行IPO:从“上市潮”到“空窗期”

  2019年至2021年,A股市场迎来一波银行上市潮,期间共计13家银行密集登陆。2022年1月兰州银行的上市成为这一波热潮的收官之作,此后A股银行板块便陷入上市空窗期。同期,港股市场也仅有中银香港与恒生银行于2023年6月成功上市,除此之外亦无银行股登陆,整体呈现上市停滞状态。

  具体看,2019-2021年银行股密集上市,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业绩改善与金融改革的三重驱动。

  政策面,监管部门将资本补充和市场化重组作为化解金融风险的核心手段。2018年《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强化股东资本补充责任,2019年金融监管总局明确提出推动高风险中小银行兼并重组的工作目标。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区域性银行整合上市,这三年间上市的13家银行中,城商行和农商行占比达84.6%,充分体现政策对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的推动作用。如重庆银行通过国有资本增持优化股权结构,2021年A股上市募资37.05亿元,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金融支撑样本。

  业绩端的持续改善也为银行上市提供了基本面支撑。2018-2022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从2015和2016年的不足2%回升至5%-10%区间。尤其是2019年12月上市的邮储银行,当年净利润增速高达16.5%,较高的盈利能力配合合理的发行定价,形成了良好的市场承接氛围。这一时期,银行股IPO发行市净率(PB)普遍控制在1倍,市盈率(PE)维持10倍左右,远低于2015年牛市周期的估值水平,受到市场欢迎。

  2022年以来,多重因素叠加导致银行上市进程陷入停滞。一方面,受市场环境变化影响,实体部门融资需求持续下滑,叠加房地产市场风险向银行业传导,投资者对金融板块的风险偏好持续下降,致使银行板块估值大幅下滑。数据显示,银行板块平均市净率(PB)从2020-2021年的0.7倍左右降至2022-2024年的0.5倍左右,屡创新低。估值持续承压不仅导致次新银行股频繁破发,进一步抑制市场情绪;更使拟上市银行IPO定价陷入两难困境——按1倍PB定价二级市场已难以接受,明显低于1倍PB则面临原始股东的阻力。

  另一方面,国内进入降息周期,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利润增速下滑,尤其加大了中小银行的经营压力,使其难以满足“经营业绩稳健”等上市基本要求。2023-2025年间,顺德农商行、亳州药都农商行等6家银行相继因业绩下滑、资产质量恶化及股权合规等原因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2022年至今的银行上市空窗期。事后来看,这段空窗期既是银行业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也为行业深化业务转型、化解存量风险提供了必要的时间窗口,为IPO窗口的再次重启奠定基础。

再迎上市窗口?监管导向与市场逻辑的双重变奏

  客观来讲,东莞银行、南海农商行因更新财务资料导致IPO审核状态由“中止”恢复为“已受理”,属于常规操作,很难视作银行IPO重启的信号。但结合市场环境、政策导向和银行经营周期等因素看,IPO重启也并非没有可能。

  监管导向的边际宽松为IPO重启奠定基础。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拓宽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2025年央行一季度例会再次重申“支持银行补充资本”。在此背景下,财政部通过增发特别国债定向注入国有大行补充核心资本;地方政府则借助专项债券(如吉林346亿元注资省级农商行)和区域金融改革(如新疆银行资产整合、贵州金控协同注资),加速本地中小银行风险化解与上市进程,形成中央与地方协同的银行资本补充格局。以新疆银行为例,于2025年4月入选自治区“2025年度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成为自治区重点扶持的金融机构。

  资本充足率持续承压则成为倒逼上市的核心动因。202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降至12.18%,区域性银行更面临“双逼近”困境:城商行资本充足率仅12.44%,部分中小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开始逼近7.5%的监管底线,发展空间受限。核心一级资本源于普通股和留存收益,是银行风险抵御能力的根基。在当前银行业盈利增长放缓的背景下,IPO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金融让利实体经济政策持续实施,银行业整体进入低盈利增长周期,通过留存收益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能力显著下降。在此情况下,IPO作为股权融资的重要方式,能够直接提升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构建长效资本补充机制,为其后续业务发展提供稳定的资本支撑。叠加政策层面持续推动“拓宽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在资本压力与政策导向双重作用下,对于资本压力较大且具备一定经营基础的区域性银行而言,重启IPO进程不仅是缓解短期资本约束的现实选择,更是优化资本结构、提升治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性举措。

  不过,既便中小银行IPO迎来政策曙光,仍需突破估值约束的现实挑战。估值层面,银行板块持续深陷“破净困境”:2025年6月A股银行板块平均市净率(PB)仅0.59倍,90%以上个股股价跌破净资产。在此背景下,唯有发展前景向好、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少数银行,才能破解IPO定价难题——实现1倍市净率的定价平衡点,兼顾原始股东利益与二级市场投资者诉求。

  因此,即便政策窗口打开,中小银行仍需在估值修复与差异化竞争力构建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才能真正通过IPO破解资本困局。这也意味着,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最终仅有少数优质中小银行能敲开IPO大门。

破局之路: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非上市选项”

  上市从来不是中小银行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是资本补充的手段之一。对绝大多数中小银行来说,在IPO窗口仅可能针对少数机构打开的背景下,构建“业务转型”与“资本补充”双轮驱动体系,探索资本补充的非上市路径既是应对现实约束的务实选择,更是回归本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必然。

  轻资本转型是打破“规模-资本”死循环的核心抓手。传统信贷扩张模式下,银行需为贷款按相应风险权重计提资本。尤其是中小银行,资本规模相对有限,若持续通过信贷扩张拉动增长,会快速消耗资本金,导致资本充足率逼近监管红线,进而限制后续放贷能力,形成“放贷-资本消耗-再融资-再放贷”的循环困局。在经济下行期,信贷资产质量承压还可能加剧资本侵蚀。

  相比之下,中间业务不直接形成风险资产,无需大量占用资本金,能在不增加资本消耗的前提下拓宽收入来源,优化盈利结构,缓解资本补充压力,同时通过多元化服务增强客户黏性,是中小银行打破“规模-资本”死循环的重要方向。

  缝隙市场深耕,将区域禀赋转化为风险定价能力。缝隙市场深耕的核心,是让中小银行依托“地缘近、人脉熟”的优势,把区域禀赋——如特色农产品、县域制造业、文旅资源等本地化产业生态,转化为精准的风险定价能力。

  相比大银行,中小银行更易获取本地企业的非标准化信息:比如农户的种植规模、商户的客流稳定性、小微企业的上下游合作口碑等。基于这些信息,可开发场景化产品——像对接农产品收购的“订单贷”、绑定文旅旺季的“经营贷”,将金融服务嵌入产业交易环节。这种“金融+产业”闭环,既能通过真实场景降低信息不对称,让风险定价更精准,又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避免与大银行在标准化业务上同质化竞争,最终在细分市场建立稳固优势。

  资本补充需构建多元化“工具箱”。面对IPO难度增大的客观现实,中小银行需通过多维度工具组合破解资本约束,结合近年来实践看,行业层面已经探索出“外源性工具为主、政策支持为辅、内源性积累为基”的多元组合,在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看,一级资本层面,永续债发行规模近年保持较快增长,成为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重要方式;二级资本债作为传统工具,仍是二级资本补充的主流选择;核心一级资本层面,引入地方国资、优质民企等战略投资者,可快速提升资本充足率;利润留存方面,通过降本增效在不影响分红的情况下提升留存利润,提升内生资本补充能力。

  科技赋能是用效率换资本空间的重要杠杆。对中小银行而言,通过数据整合与流程优化,从根本上提升资本使用效率,也是一种间接的资本补充方式。比如,通过整合企业纳税、社保、供应链等多维数据,构建智能化风控模型,既能缩短贷前审核时间,又可降低不良贷款率——风险降低意味着无需计提过多风险资本,直接释放资本空间。流程优化同样关键,数字化改造后的贷后管理,能实时监测企业经营数据,提前预警风险,减少资本因不良资产沉淀的损耗。这种“效率提升-风险下降-资本占用减少”的正向循环,正是科技赋能为资本节省创造的核心价值。

  归根结底,中小银行的破局之路不在“是否上市”的二元选择,而在“如何以差异化价值穿越周期”。无论是轻资本转型、产业深耕,还是工具创新、科技赋能,其本质都是回归“服务地方、服务实体”的本源。当资本补充与价值创造形成良性循环,上市便会成为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

结语

  某种意义上,中小银行IPO窗口是否重启已非关键。在估值承压、市场分化的背景下,上市之路注定是少数优质银行的“突围战”,而非全行业的普适性路径。对于更多中小银行而言,回归“服务地方、服务实体”的本源,通过轻资本转型、产业生态深耕、科技效能提升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探索多元资本补充工具的组合应用,才是破解“资本约束-规模扩张”循环的根本路径。

  未来,随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中小银行的价值评判标准也将更趋多元化——上市与否也只是阶段性结果,能否以“资本节约、风险可控、服务精准”的模式穿越周期,才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本文作者介绍: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