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24 10:47
(来源:辰珵)
7月23日,明确了当前“智驾”系统的非自动驾驶属性,同时提出将加强规范管理。消息内容不长,但是其带来的意义很重要,可以说一些智驾企业的估值逻辑正从“概念炒作+规模扩张”向“技术壁垒+合规能力+长期价值”转型。
个人有个预判,智能驾驶零部件行业的估值分化将进一步加剧。
• 龙头企业如均胜电子、德赛西威、华阳集团,凭借技术积累,比如均胜电子的智能驾驶域控、德赛西威8775舱驾一体域控;客户资源方面,比如绑定头部车企以及合规能力,将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
• 中小企业,如部分传感器、执行器企业,若缺乏核心技术或合规能力,可能面临订单流失,有车企转向龙头企业和估值下行的风险。
主要原因,有这么两点
1、估值驱动因素从“市场渗透率”转向“技术壁垒与合规能力”
以前,大家关注智能驾驶零部件企业的估值主要看L2级渗透率提升和企业的订单规模及市场份额。
现在一系列规范出台后,估值逻辑的核心转向技术壁垒和合规能力,比如均胜电子主打安全+域控协同,安全业务技术积累深厚(全球四大区域盈利),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依托“安全+智能”协同优势,还有智能驾驶数据存储系统(DSSAD)的nData系列解决方案,帮助快速分析事故原因,用于判定车辆事故责任等。德赛西威则主打域控制器深度,智能驾驶毛利率不错,反映技术附加值。
2、估值模型从“短期业绩弹性”转向“长期价值确定性”
此前,智能驾驶零部件企业的估值更多依赖短期业绩弹性,大家关注的是收入增速和毛利率,但现在,估值模型可能更注重长期价值确定性,比如长期技术储备,就像均胜电子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800V高压快充技术,汽车+机器人Tier1转型,德赛西威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双核心,以第五代座舱平台、舱驾一体平台为技术抓手,深度绑定主机厂,这些可能是后续估值的关键因素。这些技术储备不仅能满足当前新规的要求,还能为未来的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市场奠定基础。
德赛年初至今是跌了5%,均胜电子年初至今是上涨了15%,可以看出德赛的弹性比较高,均胜则是在低估修复中。最后说一句话,智能驾驶安全标准提升后,对行业的影响,资本市场肯定也会有体现,马上中报季了,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观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