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楚能新能源同日达成双线战略合作:16万吨铜箔锁定诺德,储能联盟携手运达智储

2025-07-24 08:14

(来源:储能早知道)

  编者按: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一家锂电新锐以两大重量级合作加速产业纵向整合与横向技术突围。

  7月22日,楚能新能源全球总部见证了两场影响深远的战略签约。上午,该公司与诺德股份签订长达六年的铜箔供应协议,锁定总量达16万吨的铜箔采购计划。

  下午,楚能再与运达股份旗下储能企业运达智储科技达成深度技术协同协议,剑指全球储能市场新机遇。

01 锁定上游:16万吨铜箔背后的五年长单

  在当天上午的签约仪式上,楚能新能源副总裁朱小平与诺德股份总裁陈郁弼共同落笔,确认了一项横跨2025至2030年的长期供应合作。根据协议,楚能新能源将向诺德股份全资孙公司深圳百嘉达累计采购16万吨锂电铜箔,具体执行量将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

  此次合作远不止于采购交易。协议内容显示,双方将在三个维度实现深度捆绑:

  - 技术协同:共建联合实验室,推进新型复合集流体在固态电池上的应用开发,加速高性能铜箔迭代

  - 业务保障:认证资源互享,产品同等条件下优先互采,形成“研发-生产-应用”闭环

  - 产能承诺:百嘉达确保完成16万吨供应量,楚能则提供稳定订单,共同抵御市场波动

  对诺德股份而言,这份协议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公司2024年净利润亏损3.52亿元,2025年上半年预亏收窄但仍未扭亏,主因铜箔加工费低迷及原材料铜价上涨的双重挤压。

  楚能的长期订单将直接提升产能利用率,推动高附加值产品如4-5um超薄铜箔、复合集流体等量产进程,为业绩修复提供关键支撑。

02 发力储能:与运达智储的“技术+集成”双引擎

  当日下午,楚能全球总部再次迎来战略合作签约。楚能新能源销售公司总经理郑鹏与运达智储总经理孙勇签署协议,在楚能总裁黄锋和运达股份总经理程晨光的见证下,两家新能源产业链上的技术型企业正式结盟。

  合作直指储能产业痛点:楚能作为2024年储能电芯出货量全球前十的企业,在电池研发制造领域拥有核心技术;运达智储则背靠母公司新能源装备基因,在系统集成与全球项目交付上积淀深厚。

  “楚能与运达的互补性极强”,程晨光在签约现场表示,“双方结合将从电芯层面提升整体解决方案竞争力,尤其在海外储能市场政策窗口期,可加速突破多场景应用瓶颈”。

合作框架明确两大主攻方向:

  - 技术共研:共建创新中心,攻克高安全长寿命储能电芯与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 全球共拓:依托楚能正在推进的全球产品认证与运达的海外渠道,协同开发欧美、亚太等高潜力市场

  黄锋特别强调,此次合作将推动“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商用”,尤其助力楚能正在升级的全球品控体系与产能布局实现高效落地。

03 产业纵深:楚能的“双向战略”逻辑

  一日两签并非偶然,背后是楚能新能源对产业链的精准卡位。该公司近年产能快速扩张,已实现超110GWh的产能规模,累计生产动力及储能产品超30GWh,对上游材料保障和下游应用出口的需求同步激增。

  与诺德的合作强化了关键材料防线。铜箔占锂电池成本约5%-8%,且技术迭代速度快。楚能绑定头部铜箔企业,既避免重蹈行业“原材料断供”覆辙,又通过联合研发押注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

  与运达的联盟则打通应用出口。储能产业竞争正从单纯电芯性能转向系统级解决方案。运达在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的经验,可帮助楚能电芯快速导入发电侧、电网侧等大规模场景,尤其利于抢占海外政策红利。

  “这两项合作是产业链优势环节的深度互补”,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楚能同时向上游要确定性、向下游要增长空间,在行业洗牌期构建了独特的安全边际”。

---

  从材料到系统,楚能新能源一日之内完成两大战略布局。诺德股份凭借这份长达六年的16万吨铜箔协议,获得了消化产能、提升毛利的黄金窗口;运达智储则通过绑定优质电芯供应商,补强了储能系统集成的核心一环。

  而楚能新能源——这家2024年储能电芯出货量已跻身全球前十的锂电企业,正在构建一条从铜箔材料到储能系统的完整产业闭环。

  随着全球绿色能源政策密集落地,技术、产能与供应链的三重优势,正推动中国新能源企业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竞合。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