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联袂访华,欧盟领导人的核心诉求有哪些?

2025-07-24 08:13

7月23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抵达北京,将于今天参加第二十五次中欧领导人峰会。

这场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的重要会晤,却因欧方近期的一系列消极举动而蒙上一层淡淡的阴影。会议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联袂访华的战略考量。

面对愈演愈烈的地缘政治博弈与全球产业重构,欧盟当前正处在“外部承压、内部失衡”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特朗普保护主义强势回归,打破了长期以来跨大西洋关系的固有信任。美国对欧盟计划征收的30%进口关税将于8月1日生效,如果双方在仅剩的一周时间内没能达成协议,欧盟势必会遭受猛烈的关税冲击。

另一方面,欧盟在美国施压情况下,近期频出对华强硬政策,但自身对华产业依赖性、互补性强也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欧盟内部在对华议题上的立场高度分裂,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相互交错,务实合作与“制度性对抗”两股力量正相互拉扯,令其难以形成统一明确的对华战略。

面对困境,欧盟高层认为必须保持中欧战略沟通渠道的稳定性,也必须在夹缝中寻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因此,科斯塔和冯德莱恩仍坚持来华参加中欧峰会。

尽管双方关系出现一定波动,但“谈下去”是欧盟当下维系战略回旋空间、缓解内部张力、稳住产业预期的共同底线。

欧方的三大核心诉求。

虽然此次峰会的会期被压缩至一天,但议题密度与分量远超常规,主要集中在经贸、地缘、气变三个方面。

在关键经贸问题上,推动中国让步。

汽车关税问题是中欧当前最为迫切推进的经贸议题。

自去年10月欧盟宣布拟对中国产电动车征收最高35.3%反补贴税以来,欧方不断通过技术性调查、程序性谈判推迟决定,以谋求谈判主导权。

中方多次表达诚意,提出以“最低进口价格机制”替代惩罚性关税,寻求在规则框架内达成务实解决方案,但欧盟受制于内部意见不一,反馈并不积极。

此次峰会,是欧盟能否作出政治决断、重回对话正轨的“关键窗口”。

稀土问题作为近期双方经贸摩擦的焦点,也将成为此次会谈的重要内容。

两周前,欧洲议会以表决的方式“谴责”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并坚称中方利用稀土出口对欧盟进行胁迫,并对中方针对关键矿物实施的出口管控表达“高度不安”。

当前,欧盟高度依赖中国资源来支撑绿色转型和尖端制造,是否能推动中方在峰会期间“释放稳定供应信号”,关键仍取决于欧盟能否放下“习惯性索取的身段”,重拾合作应有的对等与理性。

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加强战略沟通。

在俄乌、巴以等地缘冲突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欧洲对全球格局的焦虑日益上升。

一方面,欧盟警惕中国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外交影响力持续增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欧洲战略界人士开始反思:欧盟在涉华议题上,是不是太久没有自己的节奏了?

过去几年,欧盟在战略定位上频繁引用“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的三分法,但实践中却经常滑向“输入美国对华框架”的路径依赖。

在俄乌问题上,欧盟依然希望中方表态“更明确”,要求中国采取更“接近西方”的立场。

这与中方强调政治解决、推动“劝和促谈”的理念存在明显分歧。

7月18日,欧盟通过的对俄第18轮制裁方案,更是首次将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列入清单,试图胁迫中国让步。

此次峰会中欧仍会就地缘安全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但欧方这种制裁施压的方式,也必然对会谈产生负面影响。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深化中欧合作。

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绿色转型列为峰会议程,可以说是欧盟精心设计的“非政治化合作锚点”。

在这方面,中欧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特别是在特朗普政府极度排斥绿色议题的背景下,双方在减排、绿色转型等领域的合作尤为重要。

但也要看到,一段时间以来,欧盟既寻求将中国定位为“全球脱碳的重要合作伙伴”,又将中国视为“清洁技术竞赛中有力的竞争对手”。

例如,在今年1月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冯德莱恩就曾强调欧盟需在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上与中国加强合作;而7月上旬,欧盟却推迟了原定本月与中国签署的气候行动联合声明,表示除非中国承诺更大幅度的减排目标,否则不会推进协议的签署。

这种矛盾立场,反映了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纠结且复杂的战略考量,类似情况很有可能在峰会中再次出现。

在一系列敏感背景与议题交织下,本次峰会不仅考验着中欧间的政治互信,也检验着双方对未来关系定位的战略判断。

无论是围绕经贸摩擦的规则协调、围绕地缘安全议题的战略沟通,还是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深化合作,都需要欧盟作出实质性调整:坚持战略自主,停止将经济问题政治化,采取真正符合欧洲利益的立场。

回顾过去50年,可以清楚地看到,中欧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也没有地缘政治矛盾,是相互成就的伙伴。

正如中国最高领导人所指出的,中国和欧盟是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

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复杂,中欧越要秉持建交初心,推动中欧关系向好、向前发展,为中欧人民带来更大福祉,也为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