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23 23:42
(来源:电能革新)
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大会在沪举行。会上,中国聚变公司与中核集团、中国石油昆仑资本、上海未来聚变、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和四川重科聚变等股东方签署增资扩股协议,一场总额近115亿元的增资扩股行动尘埃落定。中核集团持股50.35%,中石油旗下昆仑资本注资30亿占股20%,上海、浙江、四川等地资本携产业基金入局。
聚变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的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核燃料公司作为中核集团的重要一员。2023年12月29日,在成都举行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上,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筹)正式揭牌。
此次中国聚变能源公司的重组背后,是行业从技术研发向商业化落地跨越的关键布局,每一处股权调整都牵动着聚变能源产业化的神经。
中石油的入局,绝非简单的跨界投资。在聚变能源的产业链中,氚燃料的获取和循环是关键环节,而石油开采过程中积累的某些分离提纯技术,或许能为氚的提取和回收提供借鉴。同时,中石油庞大的工程建设能力,在聚变堆的大型设备安装、复杂管道铺设等工程环节,能弥补核工业在大规模地面工程方面的经验短板。这种跨行业的资源整合,正在消除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链之间的隔阂,让聚变能源的产业链从一开始就具备更完善的支撑体系。
地方资本的参与,实则是行业与区域产业生态的深度绑定。上海、浙江、四川等地的资本入局,背后是这些区域在高端制造、材料科学等领域的产业基础。以上海为例,其在精密仪器制造、特种材料加工方面的产业集群,能为聚变堆的核心部件生产提供配套;浙江的民营企业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上的灵活性,可填补产业链中的细分环节。这种绑定能让聚变能源的产业化扎根于区域产业的沃土中,避免出现“重研发、轻制造”的断层。
但这场重组也面临着行业固有的挑战。核聚变商业化的周期漫长,短则数十年,长则更久,如此长的周期内,如何协调不同股东的利益诉求,尤其是地方资本和产业基金可能存在的短期回报期待,是需要持续破解的难题。此外,“核+油+地方资本”的多元股东结构,在决策效率上也可能面临考验,如何在保证技术研发连续性的同时,让市场化决策机制有效运转,决定着这场重组的最终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