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黄仁勋赌性坚强

2025-07-23 11:29

(来源:李翔李翔)

因为工作的原因,最近重读了写黄仁勋与英伟达的《英伟达之芯》(英文名更有意境,叫The Thinking Machine)。读完能发现,真的是黄仁勋一连串与众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今天的英伟达。每一次选择,都像在“赌”。

据说宁德时代的曾毓群曾在办公室挂一幅字“赌性坚强”,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挂“爱拼才会赢”,曾毓群的回答是:拼是体力,赌是脑力,光拼是不够的。

借用这句话,黄仁勋也是赌性坚强。

1.

第一个赌注是跟两位合伙人一起创办英伟达。两位合伙人普里姆和马拉科夫斯基其实是黄仁勋当时的客户。黄仁勋当时供职的公司LSI为他们提供软件设计工具。

普里姆和马拉科夫斯基看到计算机图形设计领域的一个机会,但是他们所在的公司并不支持,于是决定自己创业,同时还要拉上黄仁勋,让他来做新公司CEO。

黄仁勋的机会成本其实很高,因为当时他在自己的公司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年轻高管和未来的CEO人选。所以,为了权衡得失,黄仁勋还做了一个表格,计算出只有当创业公司年收入达到5000万美元的时候,他的努力才是值得的。

当时计算机图形领域的权威乔恩·佩迪对黄仁勋说,图形芯片领域的竞争已经白热化,顶尖工程师都已经被其他公司招走,“我曾劝他放弃这个项目,但那或许是他从未采纳过的最佳建议。”

2.

第二次豪赌是借助芯片仿真器跳过物理测试,加快芯片产品推出的速度。所谓芯片仿真器,能够构建并测试虚拟微芯片。当时芯片设计的标准流程,是要通过制造出物理芯片来进行测试。芯片仿真器可以跳过这一步。

黄仁勋选择芯片仿真器其实是迫不得已,因为公司账上没钱了。英伟达推出的具有技术原创性的NV1并不成功。虽然作者说,联合创始人兼首任CTO普里姆在几十年后仍在为产品辩解,但是黄仁勋形容NV1为“灾难”,马拉科夫斯基称其为“一坨狗屎”。

为了拯救公司,进行裁员之后,黄仁勋把账上不多的钱中拿出一大部分来购买芯片仿真器,对采用新标准的NV3进行豪赌。他的策略是:跳过昂贵的原型制造环节,直接依据数字草图进行大规模制造。

在此之前,没有公司曾经这么做过。但是英伟达账上的钱不足以支撑公司再按照标准流程推出NV3了。而且,如果NV3不成功,今天英伟达可能也就不存在了。

1997年8月,英伟达用芯片仿真器做出NV3,分发给下游供应商,安装在电路板上上架销售。黄仁勋说,当时的英伟达,“除了空气,我们什么都没有了。”

结果,NV3大获成功。作者写道:“NV1,这款遵循行业最佳工作流程打造出来的革命性设计,竟然失败了;NV3,这款在疯狂、即兴的赶工中诞生的产品却赢得了市场,有时候,人必须冒险。”

黄仁勋说:绝望才是成功之母。所以,此后他也经常向公司施加压力,试图让公司保持NV3面世前的那种濒临破产的紧张感。

3.

黄仁勋的第三次豪赌是并行计算。

图形芯片当时主要的用户是游戏人群。《雷神之锤》首席程序员约翰·卡马克提出来,“希望能拥有多个像素着色器,用于为三维场景中的像素分配颜色的算法。”同时运行多个着色算法,就可以实现先用光源装饰墙壁,然后用血迹进行点缀的效果。

这意味着计算量的翻倍。

英伟达当时在图形芯片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是3dfx。3dfx通过在同一张卡上配置两个图形芯片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英伟达的技术人员柯克提出来,可以把像素着色分成两个数据集,并在同一块芯片上,同时在每条流水线上运行相同的指令集。这就是并行计算。

1998年6月,Riva TNT面世。英伟达进入了并行计算领域。

黄仁勋说:“在我们涉足之前,并行计算的成功率是零。”

4.

从2004年开始,黄仁勋开始第四次豪赌:CUDA,计算统一设备架构。

CUDA的核心理念在于,将原本用于视频游戏的并行计算电路重新定向给科学家使用。CUDA栈的基础是电路,上一层是控制电子流动的机器代码,再上层是把机器语言转译为人类语言的编译器,最顶端是面向科学家的软件。“CUDA栈将思维转化为电,再将电转化为成果。”

黄仁勋决定做CUDA,是因为他发现,所有的硬件创新都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我记得好像在西方管理学界有句话:所有的硬件产品最后都会变成烤面包机。产品之间的差异性极小。

他找到的让英伟达和其他竞争者区分开来的道路是:开发一种探索型产品,比如300美元的入门级科学超级计算机。

“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既无竞争对手,也缺乏明确的客户群体。”前者是优势,后者是劣势。你要创造出自己的客户。

CUDA把英伟达提供给游戏玩家的芯片变成可以用于科学研究的超级计算机,这样做会导致英伟达的GeForce的生产成本高于对手AMD的Radeon。

这部分额外成本,公司内部开玩笑地称为是“CUDA税”。

CUDA项目的早期工程师之一说,其实CUDA的许多核心理念,在超级计算机和专业处理器中已经得到应用,但是超级计算机和专业处理器显然太贵。黄仁勋的天才之处在于,让游戏玩家们为庞大的芯片研发成本买单。

CUDA2006年末公开发布,软件包免费,但只能用英伟达硬件。早期的CUDA并不成功,2007年,下载量仅有13000次。

除了研发成本的增加带来的芯片价格的上涨,CUDA还分散了黄仁勋的注意力。于是,发生了2006年的“凸点门”。

2006年底,游戏玩家们开始抱怨笔记本电脑中的GPU会在几星期后停止工作,游戏论坛上有发帖者说,这是因为英伟达错误地把芯片连接到了电路板下面的焊接凸点上。这就是“凸点门”事件。

凸点门事件造成英伟达股价在互联网泡沫之后再次暴跌,6年内,第二次暴跌了接近90%。

为了解决客户服务问题,英伟达还拿出2亿美元用于客户退款。这导致英伟达全年利润归零,是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

所以,“华尔街不看看不到CUDA的价值,甚至认为其带有负价值”,一点也不奇怪。

到2012年,英伟达表现得像是遇到了典型的中等公司陷阱:尽管收入和员工人数大幅增长,但股价和利润都停滞不前。

2013年初,英伟达董事会收到激进投资机构Starboard Value的信,质疑黄仁勋“是否正在带领公司走向毁灭。”Starboard Value的首席投资官杰夫·史密斯认为,英伟达正在同时涉足过多领域:CUDA、显卡、移动芯片和调制解调器。

显卡是英伟达的基本盘,移动芯片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于是黄仁勋放弃了调制解调器市场,以保住CUDA。“因为在这个冷门市场,英伟达是唯一的供应商。”

传记作者说:这是黄仁勋最冒险第一次决策。

5.

不过,在黄仁勋感受到来自投资者的巨大压力时,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正在发生。

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几位计算机科学家购买了英伟达的消费级芯片,用来训练深度学习算法,也就是后来的AlexNet。AlexNet参加了2012年由李飞飞发起的ImageNet大规模视觉识别挑战赛,夺得冠军,把视觉识别的错误率降低到了15.3%。

后来证明,这是人工智能的范式转变时刻。“AlexNet证明了神经网络的可行性。”

在英伟达创立接近20年之后,黄仁勋等到了他的时刻。

这之后,他开始豪赌人工智能。英伟达开始开发cuDNN,基于CUDA并行计算平台推出的专门为深度神经网络(DNN)设计的加速库,以提升DNN在英伟达GPU上的训练和推理速度。

黄仁勋在2013年中告诉cuDNN的开发者卡坦扎罗说,这是公司20年历程中最重要的项目。他称之为OIALO,Once in a Lifetime Opportunity。

黄仁勋解释说,他只是基于第一性原理进行推导:既然神经网络能解决完全无结构的计算机视觉问题,那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还有什么是计算机可以做到的?答案似乎是:所有事物。“神经网络将会彻底变革社会,而他可以通过CUDA占据必要的硬件市场。”

英伟达副总裁埃斯特斯说,黄仁勋在周五晚间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说英伟达将全面转向深度学习,不再只是一家图形芯片公司,到了周一早上,英伟达已经转型为一家AI芯片公司。

2014年初,cuDNN面世。这是英伟达21年历程中首次公开与AI的联合。

6.

接下来,是一个简要的新一轮人工智能革命的时间进程,以及它和英伟达的共振:

2012年,包括Alex Krizhevsky、Ilya Sutskever 和 Geoffrey Hinton 等人提出AlexNet算法,并且多的ImageNet视觉识别挑战赛,辛顿(Hinton)后来获得了20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6年,Google子公司Deepmind开发的AlphaGo在全球直播中战胜了韩国围棋国手李世石,Deepmind创家人哈萨比斯获得了202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017,Google推出了Transformer架构。以前的神经网络架构试图构建完整的句子乃至段落,Transformer则采用概率关系的方式,逐个预测词语。这一年年底,英伟达市值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这一年CUDA软件包下载量达到了270万次,是前一年的3倍,是2012年的15倍。

2018年6月,OpenAI的GPT1问世。这个模型会在海量文本上进行预训练,之后生成自己的文本。GPT的意思是,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8个月之后GPT2推出。

2020年6月,OpenAI推出GPT3模型。7月,英伟达市值超过英特尔。

2022年11月30日,OpenAI推出ChatGPT。

之后,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围绕着人工智能的竞争开始,而英伟达是唯一的军火供应商。

黄仁勋的时代到来了。

2024年2月21日,英伟达财报电话会议上,CFO宣布,英伟达的年度收入达到600亿美元,翻了一番还多,利润接近300亿美元,超过公司过去30年收入的总和。英伟达有3万名员工,这意味着每位员工每年创造了100万美元的利润。(2023~2024财年,英伟达营收609.22亿美元,净利润297.6亿美元。)

第二天开盘之后的六个半小时交易时间里,英伟达的市值激增了2770亿美元。当天至少交易了650亿美元股票,占到总交易的接近20%。收盘时英伟达成为仅次于微软和苹果的第三大公司。这是“历史上单日财富积累最高纪录。”

英伟达的这种高速增长还在延续:2024~2025财年,英伟达全年营收1305亿美元,全年净利润728.8亿美元。

2025年7月9日,英伟达的市值第一次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家4万亿美元公司。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