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借钱不用还? 53岁村民沦为职业背债人 面临48万元巨额债务

2025-07-23 06:56

轻松拿钱还能不用还?这样的 “好事” 让不少想不劳而获的人甘愿背上债务,却在不知不觉中跌入巨额债务的深渊。

7月21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直指近期社会上出现的 “职业背债” 骗局,这类骗局往往以 “快速致富”“无需偿还债务” 为诱饵。

其运作模式是,不法贷款中介通过虚构职业、伪造资产证明等方式,把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包装成 “优质客户”,骗取银行贷款后便瓜分资金,而相关债务和风险则全部转嫁给这些 “背债人”,最终沦为了金融诈骗的牺牲品。

据媒体报道,2025年初,当黄某接连收到四份法院判决书,独自面对48.2万元的巨额债务时,这位平日靠打零工糊口、没有固定工作的53岁的村民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贷款中介当初“银行不会来找麻烦”的承诺,不过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原来,黄某正是在贷款中介的利诱之下,抱着“白得一笔钱”的侥幸心理,一步步配合贷款中介完成了违规贷款操作,最终沦为“职业背债人”。

黄某之所以能被选中,关键在于他没有任何征信记录,属于“白户”,这为不法中介实施“包装贷”提供了便利。所谓“包装贷”,是指非法贷款中介通过虚构职业、伪造资产证明、制作虚假银行流水等手段,将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包装成“优质客户”,从而骗取银行贷款并从中牟利。

黄某的首笔“包装贷”是一笔总额34万元的房贷。贷款中介陈某先是找到当地炒房客,将一套市场价仅20万元左右的二手房以近两倍的高价“卖”给黄某。在这个过程中,陈某等人为黄某伪造了职业信息,将其包装成“当地某建设公司”员工,并开具虚假收入证明。凭借这些伪造材料,加上房贷中介代办的过户手续和银行贷款流程,黄某顺利从农业银行贷出了这笔34万元的房贷。这笔低买高卖的房产交易,成为黄某背债之路的开端。

尝到甜头后,贷款中介和黄某开始继续借助黄某信用白户的身份优势,接连炮制出多笔贷款。在贷款中介的指导下黄某伪造了房屋装修现场,加上伪造的工作流水等材料,黄某又先后从农业银行和当地农商行骗取了两笔“装修贷”,金额分别为3.5万元和6万元。

在第三笔贷款到账仅仅十天后,贷款中介就迫不及待地安排黄某申请第四笔贷款。这次他们打起了“农户贷”的主意:先是让黄某到村委会开具农户证明,接着银行的客户经理竟亲自“指导”黄某,到别人家的毛竹山拍摄照片作为贷款依据。

就这样,四笔贷款全部通过造假手段顺利获批,而让这个靠打零工度日的村民最终背上了48.2万元的巨额债务。这样的案例绝非个例。经央视报道,当地还有陈某、王某等多位村民陷入同样的贷款陷阱,背负的债务从41万元到86万元不等。

深耕普惠金融领域的资深人士、估图数科创始人林涛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这些“职业背债人”具有三个典型特征:没有稳定收入来源、信用记录空白、对偿还债务毫无规划。不法中介通常以“无需还款”“轻松致富”为诱饵,吸引目标人群。他们擅长伪造职业证明、收入流水、资产证明等材料,甚至通过虚假交易(如高价房产买卖)为背债人制造贷款资质。

然而,可以看到的是,背负了大量贷款的黄某实际到手的钱却少得可怜。林涛透露,贷款中介往往要抽取贷款金额15%-25%的高额佣金,“背债人”到手的钱往往仅为贷款总额的一小部分。

以黄某的首笔房贷为例:在银行放出的34万元贷款中,近15万元被炒房客拿走,近7万元(以20%的手续费计算)为贷款中介手续费,房产中介也会从中获利,最后真正到黄某手里的所剩无几。此外,若黄某无力偿还银行贷款,这套被包装出来的房产最终也难逃被银行拍卖的命运。

金融监管总局对此提示,一旦成为“职业背债人”,将面临诸多风险隐患:一是承担高额债务。背债人作为借款人,需依法偿还全部本金及利息,逾期未偿还将面临催收、罚息,甚至被起诉。二是个人信用受损。一旦背债人无力偿还贷款,个人征信将留下不良记录,影响未来获取正规金融服务,甚至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出行、就业等正常生活将受到限制。三是法律风险极高。协助伪造资料骗取金融机构资金的行为,可能涉嫌诈骗、非法集资、骗取贷款、洗钱等刑事犯罪,沦为不法分子的共犯,面临被追究法律责任的风险。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