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23 00:49
(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企业以薪酬激励释放人才红利,人才以技能提升反哺产业升级。这种良性互动,正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密码。当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凭借技能获得体面收入与职业尊严,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因技能人才而增强竞争力,一个技能强国、制造强国的未来便愈发清晰可期。
在江苏鹰普集团锡山基地生产车间内,柴璐师傅的照片醒目地印在展板上——这位八级技师享受着副总经理级别的待遇。凭借技能水平,柴璐每月能拿到5000元技能津贴,这得益于江苏正在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他坦言:“星级评上来,待遇就上来了。拿到技能津贴,自然很高兴,但也提醒自己不断提升技能水平。”(7月20日《工人日报》)
八级技师柴璐享受着副总经理级别的待遇,每月领取5000元技能津贴。这一场景不仅是个人技能价值的彰显,更是江苏加快构建技能导向薪酬分配制度的缩影。当“星级评上来,待遇就上来”成为现实,技能人才与企业发展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新时代的产业发展故事。
江苏鹰普集团通过“星级技师”项目将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八级技师享受副总级待遇,创新奖励可达20万元;南钢集团首席技师月津贴8000元,待遇比肩管理层。这种“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分配机制,让技能成为衡量人才价值的“硬通货”。柴璐坦言,技能津贴带来的不仅是收入提升,更是持续精进技能的紧迫感。薪酬激励如同“催化剂”,将职工的积极性转化为技术攻关、工艺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个人技能与企业生产效率的螺旋式上升。
从《江苏省集体协商条例》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江苏通过地方立法打破技能与职称壁垒,建立技能职级与技术职务互通互认制度,让高技能人才享受工程师同等待遇。政策与制度的叠加效应,正在拆除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形成“技能提升—薪酬增长—价值认可”的良性循环。
薪酬激励不仅是分配方式的变革,更是企业与人才协同发展的战略转型。鹰普集团设立鹰普学院、开展“创新提案”征集,将技能培训与创新激励融为一体;国网江苏电科院的技术工人凭借科研成果获得管理层待遇。这种“薪酬+成长+创新”的综合激励模式,促使企业从“用工成本”思维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技能人才从“执行者”转变为“创新者”。当企业愿意为技能“买单”,当工人愿意为技术“深耕”,产业升级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然而,技能人才薪酬激励的全面落地仍面临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深化职称评审改革,完善技能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同时借助大数据发布薪酬价位信息,引导企业科学制定技能人才薪资标准。唯有政策、企业、人才三方协同发力,方能实现“技高者多得”的普惠局面。
从柴璐师傅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的生动图景:企业以薪酬激励释放人才红利,人才以技能提升反哺产业升级。这种良性互动,正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密码。当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凭借技能获得体面收入与职业尊严,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因技能人才而增强竞争力,一个技能强国、制造强国的未来便愈发清晰可期。
□舒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