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深度聚焦】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夯实会展运营服务 助力产城融合发展

2025-07-22 16:11

作者:常明阳

近日,一场全球顶级行业峰会——国际会议中心协会(AIPC)2025年全球大会在由华侨城与招商局共同运营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此次大会不仅是AIPC成立67年来首次在中国内地举办,更吸引了来自40余个国家超过200位国际会议领袖积极参与,共同探索会展行业的未来趋势。

会展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在畅通经济循环、撬动产业升级和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会展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经贸类展会展览总面积达1.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0%以上,专业化、国际化趋势显著;2025年预计线上展会数量将突破5000场,VR/AR等智能技术应用普及率超60%,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加速。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2024年,累计承接展会149场(含70场非展活动),总展览面积达到584万平方米,吸引了超过465万名展商和观众,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立足市场需求 带动城市产业发展 立足市场需求带动城市产业发展

运营会展场馆的关键在于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与跨业态资源嫁接,形成“以展带产、以产促展”的生态闭环,而头部展会的聚集效应是衡量场馆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自投入运营以来,运用“展会集群化”定向培育技术驱动型、贸易枢纽型、消费引领型三大标杆展会集群,涉及高新技术、文化创意、汽车、服装、智能制造、玩具等多个产业,承接了高交会、文博会、国际橡胶展、深圳工业展、2024DMP工博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对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 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 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其中,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连续五年承接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凭借自身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助力文博会构建现代化服务体系、运营体系、管理体系。文博会的展会规模、办展模式、品牌质量全面升级,展览面积从2019年10.5万平米增至2025年16万平米,参观人数突破220万人次,已经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盛会。深圳国际会展中心2024年首次承接“中国科技第一展”——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依托其资源整合和区位优势,助力高交会高效串联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为其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保障。2024年,第二十六届高交会吸引了华为、腾讯、大疆等3200家科技企业参展,发布新产品新成果4300余项,促成869项供需对接项目现场签约,意向成交金额突破1200亿元,印证了“展会即创新引擎”的产业逻辑。

注重多元发展构建会展服务生态

会展业的运营模式创新,本质上是突破传统场馆“场地租赁”的单一价值逻辑,转向以资源整合能力为核心的生态构建。在参展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专业化分工与跨界协同已成为行业升级的关键路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依托平台和资源优势,转变自身功能定位,强化会展运营能力,致力于打造高水准、高品质的会展活动。正如,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成功申办国际会议中心协会(AIPC)2025年全球大会,不仅代表了AIPC对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软硬件设施及会务服务水平的肯定,而且充分体现了深圳市招华国际会展运营公司既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更是新锐力量的孵化者。而举办深圳跨境电商展览会(CCBEC)是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发挥资源整合优势的又一例证。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联合多家知名会展企业主办的深圳跨境电商展览会已连续举办4年,2024年,吸引了1500家参展商,71328名专业观众,其中35%的专业观众来自海外采购链。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通过嵌入供应链金融、跨境物流等6大服务模块,推动深圳跨境电商展览会实现从交易撮合到履约赋能的升级,充分吸引本地和国际优质供应商、平台、服务商及卖家的广泛参与,并通过举办行业论坛、研讨会、新品发布会等各类活动,促进跨境电商行业创新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在跨境电商领域的领先地位。

▲ 国际会议中心协会(AIPC)2025年全球大会 ▲ 国际会议中心协会(AIPC)2025年全球大会
▲ 深圳跨境电商展览会 ▲ 深圳跨境电商展览会

开辟非展的多元赛道是会展服务生态的重要领域。“展期繁荣、闭馆冷清”是传统会展面临的周期性难题,如何破题实现会展场馆的价值重塑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命题。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在深耕展览业务领域的同时,也在非展方面奋楫进取,通过“13%非展收入占比”的战略布局,开辟三条第二增长曲线,验证了“硬场馆+软内容”的运营逻辑,实现对“场馆时间价值”的重新定义。2024年,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海山日月音乐节,单场吸引6.5万观众,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也为周边酒店等商业体带来更多“流量”,促进周边经济发展,衍生餐饮、周边商品收入占比达41%。

▲ 海山日月音乐节活动 ▲ 海山日月音乐节活动

会展业不仅能带来场租费、搭建费等直接收入,而且还能拉动或间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商业购物、餐饮、住宿、交通、通讯、广告、旅游等。根据商务部和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当单一展会规模突破临界点(通常为10万平方米),其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系数可达1:9。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致力于全链服务,联动周边空港新城、海洋新城、华发冰雪世界,构建“会展+文旅+商业+居住”一体化生态圈,并与华侨城旗下商业、酒店等配套资源深度整合,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了“办展即生活”的沉浸式体验,提升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其规模效应更是对大湾区商贸、物流、酒店等关联产业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

推动智绿变革重塑会展运营体验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会展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和挑战。深圳市招华国际会展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时端在AIPC大会上表示,当前AI技术正在重塑会展体验,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命题。他指出,深圳自2020年加入AIPC以来,一直以“智慧+绿色”双轮模式赢得国际信任,此次能够促成AIPC的“中国之约”,正是对深圳会展业发展的肯定。

智慧运营是会展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从目前行业发展情况看,技术应用从单一功能向全场景渗透,如AI客服向智能决策演进;服务模式从标准化向个性化升级,依托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通过数字化降低能耗20%-30%。值得关注的是,全球会展业数字化已进入“深水区”。据《会展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显示,2025年超过70%的头部展会将采用数字孪生技术,而数据安全、技术迭代压力等挑战也日益凸显。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在建设之初便将智慧化理念深度融入其中,以“数字孪生+物联网”为核心,构建三维智慧架构体系,实现13大业务系统、6大开放平台的有机联动,成功打造智能化、数字化会展运营平台。这种智慧化运营模式,不仅提高了场馆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还为参展商和观众带来了全新体验。

▲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CEOC综合可视化平台 ▲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CEOC综合可视化平台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共享美好未来的重要基础。随着环境、能源、资源问题持续加剧,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受到国内外社会广泛关注,“绿色会展”也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与传统会展模式不同,绿色会展以信息技术和新材料应用为载体,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也是贯穿于会展产业上下游的生态体系。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引入了52项绿色技术,覆盖无边框太阳能板的铺装、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追踪等各处细节,实现能耗仅为同类建筑40%、雨水资源替代率3.1%、可再循环材料占比14.93%等卓越成效,成为全球首个获得三星级绿色认证的展馆。

▲ 无边框太阳能板 ▲ 无边框太阳能板
▲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绿色认证 ▲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绿色认证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运营实践证明,会展业正在从“交易平台”向“价值共同体”演进,从“配套产业”向“引领产业”跃升。未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还将持续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会展资源配置,服务产城融合发展,为全球展商与观众搭建更广、更专业的交流合作平台。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