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22 21:15
2020年,赵晖卸任中交地产董事长时,很多人以为他已功成身退。
但四年后,他以绿城党委书记、执行总裁的身份再次回到地产业务一线。
没有官宣,没有发布会,只是绿城官网更新的一个高管信息栏。
静悄悄地,但重构的序幕已然拉开。
01
“亲儿子”转身,“干儿子”被扶正
在中交集团内部,房地产板块曾是一道长时间未解的难题。
2017年,中房地产与老中交地产合并,组建了新的中交地产。
这一轮整合后,中交集团庞杂的地产业务开始明晰,旗下形成了中交地产(A股)、绿城中国(H股)、中交海外地产(海外)三个主要的房地产开发平台。
那一年被视为中交地产业务理顺的起点,集团提出要将其打造为“地产旗舰”,成为央企中具备竞争力的标杆企业之一。
彼时,作为中交房地产掌门人的赵晖就曾在中交地产干部大会上表示:“会继续全力以赴支持中交地产快速做强做优做大。”
为了这一步,中交在组织、人事、资源等多个层面全力投入。
但多年之后,中交地产的表现远未达成预期。
不仅如此,随着行业调整加剧,项目端扩张乏力、运营能力不足,中交地产最终不得不退出重资产开发赛道,转型为城市更新与轻资产运营平台。
而另一方面,绿城的发展却在近年迎来突破。
今年上半年,绿城(含代建)实现合同销售额约1222亿元,位列行业第二,成为中交地产体系内表现最稳健、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平台。
角色似乎悄然调换:曾经那个“混改血统”的绿城,如今成了中交集团的核心押注对象。
但这也意味着——绿城不再只是“被持有”的资产,而是“被治理”的企业。
02
赵晖:从整合者,到操盘手
赵晖是典型的“中交系”高管,拥有工程技术背景与系统级的经营管理经验。
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任职于三航局、中国交建、华东区域总部、中交投资、中交海外等单位。
2017年,在中交地产组建初期,赵晖被任命为中交房地产集团董事长,并兼任中交地产董事长。
在他的主导下,中交地产三年内销售额实现数倍增长,管理架构日趋稳定,成为当时集团最具增长潜力的板块之一。
他在内部会议中多次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体现出对规模和业务实绩的高度重视。
但2020年,他调任中交集团市场部总经理,逐渐淡出地产主业。
对赵晖而言,那次转岗很难说是升职还是降级,但回过头来看,不得不说,赵晖从中交地产抽身很及时。
因为从2020年之后,中交地产开始走下坡路。
四年后,赵晖重返地产,并不是回到原来的“中交地产”,而是直接入驻绿城核心管理层,分管党群、华中区域、商业管理等关键业务线。
在中交集团全面强化对绿城管理的节奏下,他的归位,绝非简单的人事调配。
03
绿城,不只是经营权的变更
近两年,绿城的发展受到中交越来越多的关注。
此前较为“放养”的治理策略正在改变:2023年,刘成云出任董事会主席,2024年初,中交集团宣布全资接管绿城,至此管理权与经营权统一。
如今,赵晖任职执行总裁,进一步明确中交对绿城的组织重构思路。
虽然外界对绿城的“基因变迁”有多重声音,但有一点已基本明确:
绿城必须承担起更多来自股东的战略责任。
在行业深度调整期,绿城既要继续维持在产品端的优势、代建业务的特色,也要从治理结构、区域协同、利润模型等方面更接近央企平台的要求。
这既是挑战,也是转型期的必答题。
而赵晖——曾统筹中交地产业务整合、熟悉多板块融合逻辑、既懂运营又擅投拓——正是这样一位适合于关键阶段出场的“结构型管理者”。
04
整合未终局,变革仍在继续
事实上,赵晖的到任,可能还只是中交对绿城调整的前奏。
今年3月,中交地产明确退出重资产开发业务,并将相关资产剥离至中交房地产集团。与此同时,中交集团对绿城的支持表态频繁,资源投放意图也更为清晰。
下一步,这部分从中交地产剥离出来的房开资产,是否会与绿城进一步整合,形成统一的平台?绿城是否将承担中交地产业务的“唯一开发窗口”角色?
这些问题目前没有官方明确说法,但市场已开始高度关注。
从权力结构到资产配置,从人员落位到业务方向,绿城正处于中交地产业务再造的中心。
而赵晖此时的出现,他的角色应该不仅是管理者,更是整合者——需要厘清旧有格局,搭建新型协同,平衡组织结构中的“中交逻辑”与“绿城传统”。
而这场整合,显然远未到终点。
当“亲儿子”退场,“干儿子”挑起重担,中交如何讲好地产新故事,而赵晖与刘成云、耿忠强、周长江等他的“中交系”同僚们如何完成绿城的改造,将是全行业都在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