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22 17:48
(来源:动脉新医药)
7月21日,阿斯利康宣布,到2030年将在美国市场投资500亿美元,进一步巩固美国在药品制造和研发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此次投资预计将直接或间接创造数万个高技能就业岗位,并为美国和全球患者提供下一代药物。
此次投资的核心项目是阿斯利康计划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新建一座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原料药制造工厂,将用于生产公司在体重管理和代谢类创新药物的产品线,包括口服 GLP-1、Baxdrostat、口服PCSK9以及小分子组合产品。
该工厂将具备小分子、肽类、寡核苷酸的生产能力,并将大量采用人工智能、自动化与数据分析来优化产能。这项数十亿美元的投资是对阿斯利康2024年11月宣布的35亿美元投资的补充。
01.
再加500亿!用于美国制造和研发扩张
根据公告,弗吉尼亚工厂将成为阿斯利康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制造投资项目。随着该工厂落成,阿斯利康在美国市场销售的药品将基本实现本土生产。
除了该工厂的建设,未来5年内,这笔500亿美元的投资还将被用于:
● 扩建位于马里兰州盖瑟斯堡的研发中心
● 设立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肯德尔广场的先进研发中心
● 设立位于马里兰州罗克维尔和加利福尼亚州塔扎纳的下一代细胞疗法制造工厂
● 扩建印第安纳州弗农山的持续生产工厂
● 扩建德克萨斯州科佩尔的专业制造产线
● 新增临床试验的新基地
● 不断增加新药研发的投入
阿斯利康首席执行官帕斯卡尔·索里奥特在回应关税政策时表示,“药品生产本土化已成为国家安全问题,这与政府愿景一致,关税政策加速了我们既有的布局进程”。尽管他曾呼吁以税收优惠替代关税,但面对政策现实,企业选择顺应风向实施产能转移。
阿斯利康2024年财报显示,美国市场占阿斯利康年营收40%以上,是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阿斯利康在美国拥有19个研发、生产和商业基地,超过18,000名员工,支持了92000个就业岗位。
2024年11月,阿斯利康已宣布至2026年底在美国投资35亿美元,当时披露其在美国拥有近1.8万名员工,占全球9万员工的20%。新公布的500亿美元投资是对此前计划的补充升级,将支持阿斯利康到2030年实现800亿美元总收入的战略目标,其中50%将来自美国市场。
02.
关税压力逼近,对美投资计划达数千亿美元
虽然目前药品尚未被列入特朗普关税清单,但行业普遍预期政策变化迫近。阿斯利康此次公布的500亿美元投资计划,直接源于特朗普政府日益迫近的关税压力。
7月8日,特朗普公开表示:“药品可能面临高达200%的关税”,但表示制药商至少有一年时间将业务迁回美国。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随后确认,药品关税细节将于7月底公布。
在此背景下,MNC纷纷宣布扩大在美投资和产能建设,集体启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产能迁徙:
2025年3月,礼来宣布投资270亿美元,在美国新建4家制造厂,聚焦GLP-1等代谢病产品;艾伯维表示计划未来10年在美国投资100亿美元,扩大抗炎和免疫产品产能;罗氏宣布未来5年在美投资500亿美元,创造超12000个岗位,推进本土生物药制造。
4月,诺华宣布未来五年在美国投资230亿美元,推动关键药物“美国制造”;安进宣布在美国斥资9亿美元扩建制造设施,支持抗体药物与细胞疗法。
5月,赛诺菲公布了到2030年在美投资不低于200亿美元的规划。
7月,阿斯利康宣布至2030年在美总投资达500亿美元,弗吉尼亚将建全球最大原料药基地,重点产线包括 GLP-1、小分子与寡核苷酸;Biogen宣布将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加码投资 20亿美元,进一步扩大其本土制造能力等等。
MNC扩大在美投资的核心逻辑有三:规避关税成本、贴近核心市场、满足本土化政治诉求。其能确保关键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能够在美国本土进行,减少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但这一产能迁徙也面临结构性挑战。首先大部分MNC的承诺投资时间为五年,新建符合FDA标准的工厂需4-5年,远超特朗普给出的一年到一年半的缓冲期。其次,药品关税增加也将推动美国药价上涨,200%关税可能导致仿制药短缺危机。同时,高端生物药生产依赖亚洲的成熟供应链,短期内无法被美国新建产能完全替代。随着政策不断变化,MNC的投资回报和实施策略更可能会发生诸多变数。
但在当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依然迫使跨国药企在政治周期与产业规律的夹缝中寻找生存路径。有行业人士表示,这场超过2000亿美元的产能迁徙若成功落地,或将推动“美国生产供美、欧洲研发、亚洲制造”的新供应链分割模式形成。
此番产能回流美国也将对整个亚洲市场以及国内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对于国内依赖出口的CDMO企业来说,无疑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战略方向。对跨国药企而言,适应新规则的能力正变得比研发新药更为紧迫。而对亚洲供应链参与者来说,这场迁徙既是危机,亦是重构全球价值链的历史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