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22 16:45
转自:济南发布
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苏婷
苏婷:
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济南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中区专场。为您介绍市中区“惟实励新 向高而攀 奋力谱写工业强市市中篇章”的成效做法、创新实践及未来发展思路和举措,并回答记者朋友关心关注的问题。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市中区委副书记、区长孟庆顺;市中区委常委、副区长栾长征;市中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文杰;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郭鹏鸿;山东思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职工董事张鹏。
下面,首先请孟庆顺区长介绍有关情况。
市中区委副书记、区长 孟庆顺
孟庆顺: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与大家在这里见面。首先,我代表市中区委、区政府,向莅临本次发布会的各位记者朋友,以及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市中区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最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市中区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扣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任务要求,锚定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立足新质生产力“有形化”,全力推动产业回归、工业回城,加快构建实体经济、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现代金融更加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工业经济呈现出蓬勃生机与强劲韧性。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2家,2023年、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完成155.7亿元和177.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9%和14.1%,连续两年领跑全市,走出了一条具有市中特色的工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一是产业能级不断跃升。充分发挥信息通信网、能源互联网“两张网”资源优势,持续激发产业内生动力。随着发展动能加速积蓄,一批掌握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勇立潮头,山东电力设备公司成为全省唯一掌握特高压交流变压器、换流变压器等核心技术的企业;西门子能源公司生产的海上风电变压器,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金钟科技集团获得国际CMMI5级软件成熟度最高认证,并获批行业内首个高精度衡器重点实验室,引领行业发展。一批重大项目筑牢发展根基,近三年,全区累计储备工业项目330个,总投资超900亿元,济中智立方、未来云谷、望岳智谷、大学科技园等新兴产业载体“串珠成链”,特别是济南都市工业承载区,正崛起成为抢占都市工业新赛道的核心高地。一批产业链群初具规模,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极视角、商汤科技等重点企业40家,规划建设算力达4600P,聚焦“高算力、大模型、强应用”,先后实施了未来云谷智算中心、中科超级云等重大载体建设,构建二环南路人工智能产业带。新能源装备产业汇聚产业链上企业50家,2024年实现产值70.4亿元,带动“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成为“双省级战略”产业集群,同期产值超340亿元。空天信息产业聚集重点企业15家,设立空天信息创新中心,鹰格信息、思极科技的创新成果入选市级场景能力清单,2024年实现营收131.6亿元。高端软件产业拥有国科数控、东玺技术等重点企业37家,打造市级以上优秀产品案例220个,其中国家级14个,2024年产业规模达354亿元。汽车产业聚焦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与核心零部件生产,积极引进重大项目、培育优质企业,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快速崛起。
二是数实融合纵深推进。坚持将数字化、智能化作为转型升级核心引擎,深入实施“智改数转”行动,全面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数字基座持续夯实,累计建成5G基站5481个、确定性网络1.45万公里,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强力支撑。技术赋能成效显著,成功打造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15个。其中,国网电力的“火石”平台覆盖全省16地市133个行业,连接工业设备超170万台,国内首次实现了省域分行业、分地区全社会用电量日计算,获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山推建友创新融合5G技术与混凝土搅拌设备,推出智慧云服务管理平台,成功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数字产业加速壮大,培育未来集团、北方智企等亿元级数字化服务企业13家,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156.1亿元,先后获评山东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成效明显区”以及“DCMM贯标先进区域”,数字化浪潮澎湃向前。
三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坚持政策、服务与要素协同发力,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政策体系精准完善,出台《市中区“十大产业链群”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市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24-2026年)》,持续强化顶层设计。企业服务效能跃升,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深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在全市首推《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对表提升工作办法》,持续擦亮“来市中·事事中”品牌。科技投入成果丰硕,2024年全区登记技术合同1400余份,成交突破100亿元;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省级专精特新54家,数量均较上年翻一番;省级瞪羚企业22家,同比增长2.6倍,培育数量创历史新高。人才高地加速构筑,年均引进海外留学人员300余人、青年人才2万余人,近三年集聚海内外院士22名、市级及以上人才400余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今年是工业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决胜收官之年。市中区将大力弘扬惟实励新精神,进一步聚焦全市“13+34”标志性产业链体系,立足市中区“3+2”主导产业定位,坚持生态、载体、场景、基金“四轮驱动”,用好“两张网”资源,加速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国际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都市工业市中样板。
一是以生态建设推动产业聚合。紧扣“聚焦高端、沿链聚合、做优生态、集群发展”思路,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以打造根植性强、竞争力突出的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深入开展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场景招商、资本招商,重点培育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电力战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产业集群,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合作、开放共享的创新体系,推动企业之间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新质生产力与生态系统的深度融合。预计202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将突破240亿元,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60%。
二是以载体支撑构筑产业高地。就是依托“一区多园”布局,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积极争创省级经济开发区,聚力打造济南都市工业承载区。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项目带动、优化全程服务,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要素汇集、交通便利、配套齐全的资源优势,深入推进园区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率先在全市推动M9产业用地落地,持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高起点、高标准构建中心城区内产业聚链、技术融创、人才汇智、生态友好的新型产业园区,奋力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高度适配的现代化产业新高地。目前,正以党杨路为轴线,率先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5个新型产业园区,持续塑造市中产业竞争新优势。
三是以场景赋能驱动智造升级。坚持以场景牵引、需求导向为路径,深化实施“工赋泉城”行动计划,推动成立应用场景研究院,系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升级与场景创新。大力推进“千兆城市示范区”建设,实现5G网络深度覆盖和规模化应用。持续强化校地企协同,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成果高效转化,推动机器人、确定性网络、大模型等更多“硬科技”落地专业园区。积极引导企业深化“上云用数赋智”,“一业一策”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聚力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晨星工厂、5G全连接工厂,加速人工智能在智慧教育、智慧医养等领域的“AI+”场景落地,预计2026年,累计培育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5个以上。
四是以基金带动激发产业动能。充分发挥基金带动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体系,探索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聚焦全市重点产业方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基金资源,精准匹配项目需求,引进头部投资管理机构,实现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管理的有机统一。目前,我们已与交银资本、国科资本、济钢基金等12家投资机构达成合作意向,计划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低空经济专项基金等5类基金,储备总规模突破80亿元,加速打造“百亿级基金群”。首批组建的交银AIC基金、齐鲁新质生产力基金等24亿元基金(群)预计于8月底前全部落地,将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精准、有力的全周期金融保障,全面解决产业发展现实需求。
当前,市中区工业产业在新质生产力和新型产业园区的协同驱动下,已阔步迈入发展新阶段。我们坚信,乘着工业强市的东风,市中区都市工业必将加速崛起,未来定将成为引领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我就先讲这些,下面的时间留给我的同事们。谢谢大家。
苏婷:
感谢孟区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提问。
中新社记者:
刚才,发布辞中提到了市中区要以载体支撑构筑产业高地,打造济南都市工业承载区。请您围绕这一方面,再介绍一下具体有关情况。
市中区委常委、副区长 栾长征
栾长征: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空间载体是发展都市工业的核心要素,其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直接关系到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效率。市中区作为济南中心城区,要实现“产业回归、工业回城”,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充足的空间载体作支撑。为此,我们以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有机更新为抓手,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加快拓展和优化都市工业的载体空间。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在中心城区的西部片区布局打造济南都市工业承载区,建设一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产业园区。目前整个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而且正积极争创省级经济开发区。下面,从三个方面作一介绍。
第一,从基础优势看,打造济南都市工业承载区,我们有底气、有优势。首先,是区位交通便利。整个区域主要位于党家和陡沟两个街道辖区内,周边二环南和二环西快速路、国道104等交通路网发达,距济南高铁西站20分钟车程,距济南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其次,是工业基础完善。区域内原有的中国重汽生产制造基地,为打造以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以山东电力设备和西门子能源为主体的电力装备产业引领作用凸显,有利于进一步汇聚上下游产业生态,为能源互联网等产业形成集聚提供了坚实保障。第三,是人才资源丰富。片区位于京沪创新走廊与齐鲁科创走廊的交汇点,西接长清大学城、齐鲁创新谷,东接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济南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驻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这一区域发展都市工业,更加有利于以才兴产、以产聚才。还有就是,市中区现代金融、数字经济、文化商贸等产业基础雄厚,可以为都市工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中央活力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高端住宅、教育医疗以及绿色生态等资源可以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配套支撑。这些都为都市工业承载区构筑了良好的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
第二,从发展模式看,打造济南都市工业承载区,我们有特色、有活力。主要体现在“机制活、路径清、效能高”三个方面。一是机制活,就是我们要在全市率先推动M9新型产业用地政策落地,并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建设一批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按照规划,整个区域总用地面积约1.5万亩,总建设体量超过1000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及仓储物流用地约7000亩。目前,中博领创时代、济中智立方等产业园区已先期建成,正加快实施重汽西片区、马家庄片区等产业用地的征迁工作。二是路径清,就是我们要在片区内构建“一主三副”的园区组团。“一主”是以济南中央活力区、郑庄组团、陡沟组团为核心,“三副”包括西门子能源、山东电力设备和电力战新产业园三处特色产业园区。产业方向主要聚焦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装备、空天信息等主导产业和高端软件、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产业。三是效能高,济南都市工业承载区将实施更加高效的扁平化管理,一切都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人才支撑为动力,全力打造一个生态集聚、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济南都市工业样板区。
第三,从未来发展看,打造济南都市工业承载区,我们有信心、有期待。刚才区长提到,市中区要坚持生态、载体、场景、基金“四轮驱动”,打造系统、高效、创新、协同的产业支撑体系。我们按照“三年起势、五年成形、十年建成”的预定目标,预计到2035年,整个片区将新增产值1300亿元,实现税收65亿元。目前,园区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向前推进,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一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道路方面,山水路、魏家路、东西三号路等已建成通车,党东路、南一路等道路正加快施工,东西三号路与党杨路连接路段、二环西南延等项目已列入市级重点项目,市政、交通配套逐渐完善,“四纵四横”主干路网、“十三纵七横”支路路网已基本成型。电力方面,110kV东风输变电工程已竣工投产。未来还将利用党家变电站以及规划中的丘山变电站为片区发展提供更多更稳的电力保障。二是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引进落地育英教育集团、南上山教育集团等全市知名教育资源,有效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一山两河三园”生态景观体系初具规模,进一步丰富了区域休闲生活空间。高端居住载体加快供给,中海寰宇时代、市中国岳城等高端住宅项目相继建成入住,累计建成面积47.5万平方米,区域人居品质显著提升。三是项目招引更具优势。我们充分发挥各类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产业引导基金,并与头部科创基金管理机构深度合作,助力科技创新型企业落地发展。目前,瞪羚基金、未来先导基金已完成组建;同时,年内还将组建交银AIC、产发青溪、君度盛和等6支基金,另有3支基金待立项推进,基金储备总规模达85.5亿元。以此为带动,一批战新产业及园区项目正加快形成集聚。比如,我们已与中建国际等企业深度对接,共同推动战新产业园等项目;按照“头部企业+生态共建”模式,正与独角兽企业万帮能源在数字能源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打造新能源产业园区;聚焦航空航天产业链条的关键研发创新环节,正加快布局风洞群、高空台等试验设施和中试基地等关键技术服务平台,切实解决企业发展的关键痛点,集聚孵化相关科技企业。截至目前,整个片区已储备航空航天、低空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项目30余个,年底前落地入驻16家以上。我们坚信,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有形化布局,都市工业承载区必将成为推动济南“工业强市”的强劲增长极。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山东台·闪电新闻记者:
为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市中区在全市“13+34”产业链体系框架下,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了“3+2”五个主导产业,请问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市中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朱文杰
朱文杰: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在全市“13+34”产业链体系框架下,结合我区当前产业基础和未来产业布局,我们明确了人工智能、新能源装备、空天信息、高端软件、汽车(新能源汽车)五个主导产业,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以此带动全区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按照“1235”工作思路,即:围绕“激发新活力、重塑新优势,培育新赛道、打造新生态”这个目标,发挥“信息通信”“能源互联”两网优势,瞄准“绿色”“智能”“高端”三个方向,抓好“定位布局”“项目招引”“指标增长”“能级跃升”“服务保障”五项工作,着力推动五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我区新型工业化实现新突破。
一、拓展壮大人工智能产业
以构建“高算力、大模型、强应用”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为目标,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和规模壮大。一是强化算网一体支撑。加大千兆光网、5G网络和确定性网络建设,推动“三网”重点区域深度覆盖。加快中科(济南)超级云计算中心等智算项目建设,整合全区算力资源,构建“智能算力+通用算力+边缘计算”一体化算力供给体系。二是实施应用引领。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开展大模型算法创新、核心技术攻关和大模型数据训练,研发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行业大模型产品。发挥商汤科技人工智能场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赋能人工智能企业技术升级和应用创新。深入挖掘智能制造、智慧园区等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需求,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典型应用场景。三是打造产业生态。依托山东未来云谷、望岳智谷、“AI+”大厦等优质载体资源,发挥阿里、腾讯等链主企业引领作用,招引链上生态合作伙伴,打造二环南路人工智能产业带,形成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集群。
二、优化提质新能源装备产业
依托山东能源互联网集聚区战略,围绕济南市“五能两新”(风能、太阳能、核能、氢能、储能、新型电池(固态电池)、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装备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一是持续壮大产业规模。支持山东电力设备公司、西门子能源变压器公司等骨干企业扩能提质,进一步增强技术和市场优势。依托龙头企业,面向特高压绝缘材料、电磁线、硅钢片等领域精准招商,延链补链,不断壮大产业链群。二是推动重大项目建设。高标准推进电力战新产业园建设,在省级经济开发区(筹)谋划打造新型电力产业园,落位新能源装备产业,与电力战新产业园形成产业呼应、业态互补的发展格局。以山东电力设备公司为核心,推进产业资源优化整合,打造融合上下游产业的高端电气装备产业集群。三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山东省高端电力装备创新中心、电力及配电变压器装备研发工程实验室等产业创新平台提升产业应用研究能力,积极打造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山东大学能源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发挥山东电力检验检测中心功能作用,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加快培育空天信息产业
围绕低空经济(低空装备)和商业航天,以场景应用为牵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基础设施为支撑,加快空天信息产业培育壮大。一是实施四大行动。按照《市中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聚焦低空新消费、空天新制造、空天新基建三条赛道,实施“场景拓展”“能级跃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生态优化”四大行动,努力打造低空场景规模应用先行区、低空产业发展先导区。二是构建产业体系。推进“一园两谷多点”(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山东未来云谷、望岳智谷)空天信息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未来云谷低空起降场、思极空天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布局一批空天信息领域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打造一批技术研发中心、检验检测中心、标准研究中心等专业平台,引进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具有市中特色的空天信息产业体系。三是强化设施建设。推进“飞服网”“航线网”“基础网”“智联网”四张网建设,优化布局分布式起降场及通信、导航、能源、气象等配套设施,打造文旅消费、应急救援、物流配送、载人交通、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等一批空天信息示范应用场景。
四、多元发展高端软件产业
实施软件“名园”“名企”“名品”培育行动,加快推动软件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新兴软件。依托三大运营商、国网山东电力、商汤科技等龙头企业,围绕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车联网、网络安全等场景应用,大力发展大数据平台、云计算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模型平台、网络安全防护平台、BIM(建筑信息模型)平台等应用软件和平台软件,着力布局“应用软件+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二是加快培育工业软件。围绕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支持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加强高端软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鼓励东玺技术、国科数控等创新型企业开展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工业APP等工业软件研发和推广应用。三是积极开放应用场景。依托中心城区丰富应用场景资源,推动政务、金融、医疗、教育、制造等领域应用场景开放,招引ToG、ToB端优秀软件企业和项目落地,打造高端软件产业集聚区。
五、蓄势布局汽车产业
按照省级经济开发区(筹)“一区多园”产业布局,突出“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依托党家片区汽车产业基础,积极拓展汽车产业链条。一是加快产业布局。以“优化二环南,转战二环西”新一轮空间拓展为契机,依托党家、陡沟等片区的产业发展空间,谋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起势。二是推动链式发展。围绕新能源车整车制造和关键零部件等细分领域,加大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培育,推动山东中海州专用车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积极拓展产业链条。三是拓展配套服务。发挥人工智能和高端软件产业优势,推动车辆智能控制与集成技术、基于网联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的研发应用,支持新能源车联网、物联网技术检测中心建设,加快汽车充换电站、充电桩建成投用,全力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服务水平。
谢谢!
大众日报记者:
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作为电力装备制造行业龙头企业,近年来取得了哪些成绩,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郭鹏鸿
郭鹏鸿: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隶属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拥有世界上单厂产能最大、工装设备最先进、试验能力最强的电工装备制造基地,是国内大型电工装备骨干生产企业。业务范围涵盖1000千伏及以下电力变压器、并联电抗器,±1100千伏及以下换流变压器及移动变电站、预装式变电站、储能电站,特高压精益运检,各类运维检修等。产品覆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为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可靠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
近年来,济南市实施的“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有力推动了全市工业高质量快速发展,市中区提出的“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战略为电力装备这个工业细分领域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进一步拓展了市中区产业发展“新维度”。受益于市、区两级政府的战略指引和政策拉动,公司全面融入我市产业发展布局,大力改革创新、开拓市场,公司经营指标,技术研发等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绩。
一是生产经营指标高速增长。近年来,公司发展整体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2024年,实现产值46.84亿元,同比增长35.6%,稳居行业领先地位。
先后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全国质量标杆、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山东省绿色工厂等荣誉称号。
二是技术水平保持行业领先。公司深耕特高压电力设备研发制造十余年,掌握了成熟先进的特高压产品研制关键技术,具备了“交直流、全系列、全电压等级”换流变压器、电抗器及电力变压器研制能力,稳居变压器行业第一集团。
公司先后为国家陇东-山东、哈密-重庆等“十七交二十三直”特高压交直流工程,提供了400余台高质量特高压产品,公司品牌不断提升。特别是近几年,公司紧紧围绕“双碳”战略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断加大新产品研发,先后承担了智能电网2030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山东省重大科技项目等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发成果,66项新产品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其中57项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荣获政府省部级奖励6项。公司750千伏单相自耦变压器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近期自主研制的特高压320兆乏并联电抗器噪声低至62.6分贝,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三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伴随国家“双碳”战略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深入实施,西电东送、南北互供、跨区域联网等工程的建设,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动了中国电力变压器行业的快速发展,2024年110kV及以上电力变压器(含电抗器、整流变压器、电炉变压器和牵引变压器等)市场规模达到2399亿元,2021-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2.4%。其中,电网集招市场成为主要增长来源,2024年国网110kV及以上电力变压器设备集招规模达到158亿元,2021-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31.58%;同时,由于能源转型、海外电力设备改造加速等因素,海外变压器需求量加大。因此常规产品需求稳定增长,形成行业基本盘,变压器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需求持续旺盛,变压器行业发展态势稳中向好。
下一步,公司将按照济南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部署,结合市中区工业回城思路,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工作领域,立足公司发展需求,进一步巩固加强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先发优势,深入打造以特高压及大容量发电机变压器为冠军产品,750kV、500kV产品为头部产品,330kV及以下变压器产品为优势产品的“1+2+N”产品体系,形成主营业务增长强劲、新兴业务快速发展、产业配套持续完善的发展格局,为全市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谢谢。
《国企》杂志记者: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企业,山东思极科技有限公司在推进创新提级、结构提升,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
山东思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职工董事 张鹏
张鹏: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很荣幸能够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下面我简要向大家介绍山东思极科技有限公司有关情况。
济南市工业底蕴深厚,市中区更是创业兴业热土。作为起步在济南、扎根在市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山东思极科技公司主要从事公网通信集约运营、新一代电力通信服务、空天技术服务、新能源服务、电力基础资源商业运营等业务。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中区的大力支持下,思极科技以“工业强市”战略为引领,按照市中区打造“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的安排部署,巩固发展空天信息、智能制造、智慧物联“三大主导业务”,聚力打造多个“首套、首创、首次”。公司近三年营收由2.3亿元增长至6亿元,利润总额由1500万元提升至6900万元,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入选山东省首批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
一是做强空天信息产业。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空天信息产业链的部署要求,在市中区望岳智谷产业园建成全国领先的“五高五新”空天技术创新中心,构建集数据、终端、服务、芯片等“八位一体”的空天技术产品体系,牵头承担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内首次应用浮空器技术开展电力作业现场安全管控。构建北斗时空基础底座,建成169座北斗地面基准站,组建北斗精准位置服务网,实现实时厘米级、后处理毫米级定位服务。建成全国最大的5G行业专网,部署应用5G终端超30万套,圆满完成工信部5G应用标杆示范工程。目前,我们正在申报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空天信息山东省实验室电力应用中心,持续培育空天领域新质生产力。
二是做优智能制造产业。聚焦“研发、测试、生产、运营”全环节,建成年产能百万级、产量千万级的柔性智能制造生产线,具备HPLC、量测开关等5类、13款产品生产能力,自主研发的“5G多合一融合终端”入选“山东制造”品牌,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亿元。落实“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深度参与市中区能源互联、数字经济等“十大产业链群”建设,聚焦智能电网、5G通信等领域带动30余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凝聚起同心、同向、同行的强大合力。
三是做大智慧物联产业。聚焦“电力通信运营商”这一定位,建成全国最大的电力物联运营中心,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物联网卡运营平台,实现电力物联网卡“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管控。目前,已纳管山东、天津、西藏等9省市电力物联网卡超1200万张,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以优异成绩参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公司成立5年来,既是济南市“工业强市”战略的见证者,更是市中区“二次创业”布局的受益者。面向未来,我们将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产业升级为纽带,一如既往落实“工业强市”发展战略部署:以“5G+能源”守护万家灯火,用“AI+电网”赋能城市升级,借“光伏+储能”点亮绿色未来。让每项创新都能落地生根,每次突破皆成燎原星火,为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
苏婷:
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是市中区经济建设勇担使命、聚力突破的核心抓手。市中区立足省会核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园区提质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为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独具特色的 “市中路径”,下一步,市中区各部门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全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承担起助力我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城市能级跃升的重要使命担当。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光临和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