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专题研究 | 信用评级助推债券市场“科技板”

2025-07-22 16:30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政策驱动:政策支持科技金融力度加大,债市“科技板”应时而生

科技金融是近年来我国金融政策的重要发力点,也是“五篇大文章”重点领域和主要着力点。2025年5月人民银行与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从丰富产品体系、完善配套机制等维度,提出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的相关举措。同日,沪深北三家证券交易所及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分别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通知》和《关于推出科技创新债券构建债市“科技板”的通知》,是对《公告》落实提出细化支持措施。上述政策的发布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于2025年3月提出的创新推出我国债市“科技板”计划正式落地。

新出台科创债一揽子政策要点梳理:

  • 扩大发行主体范围,形成“资金供给-直接投资-企业应用”的生态闭环。交易所债券市场科创债的发行主体包括科创企业、科创升级、科创投资、科创孵化、金融机构五类主体;银行间债券市场科创债的发行主体包括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

  • 募集资金用途拓宽,灵活设置期限结构,提升适配性与灵活性。

  • 优化债券发行流程,简化信息披露要求,提升融资效率。

  • 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发行难度。

  • 鼓励引导加大对科创债的投资力度,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

评级助推:深化及创新评级方法体系,助力债市“科技板”因势而成

2025年上半年,东方金诚助力45家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合计发行1879亿元科创债,具体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建设银行等发行全国首批金融类科技创新债券,君联资本等全国首批民营创投机构科创债券,以及吉利控股、赣锋锂业立讯精密等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债。此外,在服务科技型企业方面,东方金诚已为120余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评级支持,覆盖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光伏、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链。

同时,信用评级不仅是企业融资的“敲门砖”,更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前哨”,评级机构须切实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提升评级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评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未来,东方金诚将继续发挥信用评级的功能作用,通过不断优化评级方法及模型,助力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扩大融资规模及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为投资人等把好风险关,助力债券市场“科技板”高质量发展。

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提出:创新科技创新债券信用评级体系,信用评级机构可根据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型企业及科技创新业务的特点,打破传统以资产、规模为重心的评级思路,合理设计专门的评级方法和评级符号,提高评级的前瞻性和区分度。交易商协会提出:鼓励结合科技创新特点形成评级方法,鼓励信用评级机构结合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等行业特点,设置评级方法和模型,反映企业成长趋势,前瞻性设置量化指标,推动科学、准确反映科技创新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市场价值。

作为国有评级机构,东方金诚持续秉承服务国家战略的宗旨,深入践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上级安排部署,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体现国有信用评级机构使命担当。东方金诚对科技型企业开展评级主要应用三个评级方法及模型,包括《科技创新型企业信用评级方法及模型》、《信息技术企业信用评级方法及模型》和《半导体企业信用评级方法及模型》,其中科技创新型企业评级方法和半导体评级方法均为2024年发布,总体构建了能够服务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战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评级方法体系。

以东方金诚2024年6月发布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信用评级方法及模型》为例,考虑到科创企业在国家战略方向、国际广泛竞争及壁垒、技术的更新迭代、市场的供需结构变化、融资难度等方面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东方金诚针对科技型企业特征在模型指标上进行了优化调整,降低了规模指标权重,侧重分析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包括科技战略地位(战略目标及执行、社会认可度)、科技竞争壁垒、科技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科创管理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同时加入了成长性指标,更加贴合科技型企业创新业务的特点。

东方金诚积极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2025年成功举办了7次关于信用助力债市“科技板”系列沙龙活动,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成都等地。主要围绕信用评级如何助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东方金诚科技创新型企业信用评级方法与模型、信用评级如何赋能科创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等方面进行了分享,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持续提升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能力,以产融结合为企业发展壮大输血赋能。

债市特点:万亿体量、成本优势、由短向长、民企扩容、科技金融新阶段

(一)发行概况:总量快速扩容至万亿级体量,未来前景广阔,预计2025年或接近2万亿体量

2021年以来,为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加速科技强国建设步伐,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交易所在双创债基础上推出了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交易商协会先后推出高成长债、双创债、创投债、科创票据等产品。在政策的有力助推下,科创类债券迈出了跨越式扩容的步伐。根据Wind数据统计,2025年H1科创债发行规模达9878亿元,同比增长85%,占同期信用债发行规模比重增长至9.54%。产品类型以公司债、商业银行债、中票和超短融为主,创新型产品尚处于培育阶段。

(二)成本特征:科创债发行成本较其他信用债有明显优势,为科技创新领域注入低成本资金

在低利率环境和政策支持下,多只科创债发行利率创发行人自身债券发行票面利率历史新低或区域同级别债券票面利率历史新低,超90%科创债票面利率不超过2.9%。以2025年H1的3年期债券来看,主体评级AAA级科创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明显低于同等级非科创信用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约为7个BP;主体评级AA+级科创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也明显低于同等级非科创信用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约为10个BP。债券市场落实各方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卓有成效,为科技创新领域注入低成本资金。

(三)期限特征:发行期限呈现长期化导向,但5年及以上“耐心资本”尚显不足

2025年H1,我国科创债平均发行期限为3.59年,较去年有所提升,可以满足不同资金需求和风险偏好。2025年H1,1年及以内发行规模占比由32%降至20%,2至3年期发行规模占比由30%提升至46%,但3年期以上(不包括3年期)规模占比仅29%。科创企业的技术研发和项目回报周期普遍较长,对长期资金的需求较大,“耐心资本”尚显不足。

(四)主体特征:发行主体以央国企为主,信用级别高,硬科创及民营企业开始发力

从主体企业性质来看,央企、地方国有、民营及其他发行主体均呈现大幅增长态势,2025年H1分别同比增长58%、67%、143%。虽然央企和国企发行的科创债占比较大,合计发行规模占比88%,但硬科创及民营企业开始发力,民营及其他发债企业数量及金额均增速最高。2025年H1民营及其他发行家数从30家增长至73家,新增海尔智家、盛虹科技、中伟股份牧原股份复星医药等,还包括立讯精密、吉利控股、通威股份科大讯飞、恒力集团等持续多年发债的民营科创企业。

从主体评级来看,“科技板”下科创债发行主体级别仍延续高度集中于AAA级的特征。2025年H1,AAA发行主体有296家,占比70.1%,发行规模占期间科创债总发行的89.4%;AA+、AA及以下、无评级发行主体数量占比分别为22.3%、5.2%、2.4%,发行规模占比分别为7.3%、0.9%、2.4%。

(五)行业特征:传统行业压舱石,金融机构增量大,新兴行业探索中

从科创债的发行行业来看,传统产业加快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奠定本轮科创债发行的压舱石,建筑装饰、公用事业、有色金属、交通运输、钢铁、煤炭、化工等行业发行规模靠前。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科技板”计划正式落地后,金融机构快速响应,银行、证券、股权投资机构等开始大规模发行科创债,为本轮科创债最大增量行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机械设备、电子、医药生物等新兴行业科创债发行规模整体快速增长,但总量不高,其他半导体等前沿新兴领域也积极探索发行科创债。

(六)区域特征:北京及东部沿海地区科创债发行热度高

科创债发行区域分化特征明显,北京及东部沿海地区发行热度高。2025年H1,北京地区科创债发行规模最大,占比超过30%,主因北京是多数央企总部所在地,且五大行中有四家总部位于北京。上半年科创债主要增量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科创债发行规模较小,宁夏、黑龙江、海南和西藏等省份在上半年尚无科创债发行。

整体来看,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质效快速提升。在未来科创债快速扩容的时代,东方金诚将继续发挥信用评级的功能作用,积极落实《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关于进一步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通知》和《关于推出科技创新债券构建债市“科技板”的通知》文件精神,持续完善科技型企业相关评级方法及模型,更精准的识别国有及民营科技相关主体的风险及价值,提升市场流动性与定价效率,助力科技相关主体发债融资、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债券市场“科技板”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 | 评审中心 谢瑞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