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筑牢绿色根基 激活链动效能——从第三届链博会看中国清洁能源供应链高质量发展

2025-07-22 16:26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李东海

  7月16—2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各展区内人头攒动,全球客商往来不息,观展洽谈者摩肩接踵。这片热闹景象的背后,折射出全球产业链对绿色发展的共同聚焦。在清洁能源链展区,一系列硬核成果尤为引人瞩目:东方电气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模型,以单机容量的突破性进展,实现年发电量1亿千瓦时,可满足5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中石化“西氢东送”管道的动态演示,展现出年输氢10万吨的能力,其布局覆盖京津冀氢能走廊核心区,为区域氢能应用铺就动脉;中国海油“深海一号”能源矩阵则以年产天然气超30亿立方米、累计产气突破100亿立方米的实绩,彰显深海能源开发的实力……这些具体成果,清晰勾勒出中国清洁能源供应从规模扩张到质效提升的跃迁轨迹。

  当前,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与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正以完整的产业体系、持续的创新突破、开放的合作姿态,为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注入稳定动能。

体系筑基:全链条韧性支撑全球能源转型

  此次链博会上,有一组数据格外醒目: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已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三分之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全球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为中国制造。这组数据的背后,是中国构建起了全球最完整的清洁能源产业链——从上游的光伏硅料、风电轴承,到中游的储能电芯、氢能电解槽,再到下游的电站建设、智能运维,每个环节都形成了从研发到制造、从应用到服务的全链条能力。

  央企作为产业链的“压舱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数据显示,中央企业承担了全国90%以上的油气供应、60%以上的电力供应以及25%以上的煤炭供应,在稳定能源产业链中筑牢“基本盘”。中国海油深耕海上油气开发,“深海一号”能源站实现核心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2%,推动我国深水油气开发能力跻身世界前列;中石化聚焦“油气+新能源”融合,在新疆库车建成全球最大绿电制氢项目,年产能2万吨,攻克波动电源柔性制氢技术,让绿氢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应用。

  产业链的韧性更体现在协同效能上。华润电力搭建的电商平台,通过系统集成实现下单至支付全流程自动化,打通供应链,协同内部资源,满足多元采购场景。其开发的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疆电入渝”项目首批机组已投产,总容量610万千瓦,年输渝电超191亿千瓦时,极大助力新疆清洁能源开发及成渝能源保障。中石化的易派客平台作为服务金砖国家的工业品电商,链接全球供应商,为清洁能源项目提供一站式供应链解决方案,品牌价值连续5年超百亿元。

  这种“核心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生态,让中国清洁能源产业链在面对全球供应链波动时,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创新赋能:技术突破驱动产业链价值跃升

  7月17日,在东方电气的5兆瓦化学链燃烧系统模型前,不少专业观众驻足细究。这套系统能将碳捕集成本降低三分之二,意味着煤电清洁利用有了更经济的路径。“关键技术突破一寸,产业链价值就提升一尺。”企业负责人的话,道出了中国清洁能源产业链升级的核心逻辑。

  创新正在重塑产业链的成本与效率曲线。中石化在氢能领域持续攻关,推动碱性电解槽单槽规模从1000立方米提升至5000立方米,制造成本下降30%以上,让绿氢从“实验室产品”变成“市场消费品”;中天科技的N型自主研发的TOPCon光伏组件转换效率突破23.3%,智能跟踪支架系统可提升发电量30%,新一代液冷储能柜实现度电成本下降20%,有效推动新能源消纳与电网调频协同发展。

  这些技术创新让新能源“发得出、存得住、用得好”。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卡脖子”领域的突破。江东金具(中天科技子公司)研制的特高压十分裂间隔棒,采用固态模锻工艺,强度较传统铸造工艺提升80%,在海拔4750米的川渝特高压工程中,实现机械化快速施工,破解了高海拔地区施工强度大、需要更高等级防电晕等难题;东方电气研发的白鹤滩水电站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成为水电装备的世界标杆,由其制造的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通过全工况测试,为全球海上风电提供“中国方案”。

  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中国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水平,更重塑了全球清洁能源装备的竞争格局。

开放协同:全球供应链共享发展红利

  在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的展台前,一个大屏幕上显示着LNG运输船的航行轨迹——这些船只将来自于中东国家的天然气送往中国,再通过中国海油的管网输往千家万户。“能源供应链的本质是共生链。”企业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全球能源合作的真谛。目前,中国海油海外业务已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全球伙伴构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能源网络,作为全球第二大LNG进口商,为亚太能源安全提供稳定支撑。

  中国清洁能源供应链的开放,正带动全球产业链共同成长。东方电气已为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超1亿千瓦发电设备,带动17000家供应商“扬帆出海”;在哈萨克斯坦阿克莫拉风电项目,中国技术每年可为当地供应绿色电力8.43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27.83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68.66万吨,通过项目还培养了一批本土技术人才;中石化与道达尔、卡塔尔能源等企业合作,共同打造清洁能源链,其石化易贸平台成为国内最大的大宗化工品电商,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供应链服务。

  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全球供应链协同的重要纽带。数据显示,中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这些项目既缓解了当地能源短缺,又推动了全球能源转型。

  在7月16日举行的链博会清洁能源链主题论坛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于健龙提出,绿色低碳已成时代潮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和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正发挥关键作用。

  与会专家达成共识,中国清洁能源供应链的发展,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协同”。未来,清洁能源供应仍将在三个方向上持续发力——强化氢能储运、长时储能等关键技术攻关,完善“风光氢储”一体化标准体系;深化产业链协同,通过碳市场、绿电交易等机制,激发上下游企业绿色转型动力;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绿氢认证、跨境输电等国际规则对接,让中国供应链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稳定器”和“加速器”。

  为期5天的链博会转瞬即逝,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记:中国清洁能源供应链的故事,是技术创新的突破,是产业协同的合力,更是开放共赢的篇章。这条绿色链条上,每个环节的升级都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动能,每段合作的纽带都在编织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网络——这既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更彰显着中国在推动构建清洁美丽世界的责任担当。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