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生产融入教学 课堂搬进车间——邯郸市编织产教深度融合“生态网”

2025-07-22 10:04

(来源:邯郸新闻网)

转自:邯郸新闻网

生产融入教学 课堂搬进车间

——我市编织产教深度融合“生态网”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正成为邯郸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高等院校“破题”行动计划,推动各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将科教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变现”、培育创新人才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起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新生态,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图为我市电子商务大赛现场,选手在进行产品讲解。 白帅杰 摄

图为我市电子商务大赛现场,选手在进行产品讲解。 白帅杰 摄

科教优势“破壁转化”,激活新质生产力引擎

将实验室里的创新火花转化为生产线的现实生产力,是邯郸高校推动产教融合的核心目标。各高校充分发挥国家、省、市级科研平台优势,以“需求导向”打通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让科教资源成为滋养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河北工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构建“小中心、大网络”组织架构,聚焦煤炭、地质、机械装备等区域支柱产业,探索“需求调研—技术评估—合作设计—跟踪服务”全链条技术转移模式。通过与河北硅谷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研发平台、联合攻关技术难题,推动一批关键技术在本地转化应用,成为冀中南地区特色鲜明的技术转移高地。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京津冀(邯郸)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累计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500余次,技术交易额达3000万元,帮助企业申报专利1350件,创造经济效益近10亿元。其建设的全国高职院校唯一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扎根重点产业园区,为链长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完成专利价值评估426项,解决知识产权难题83项,推动18项专利成果转化,让紧固件、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借创新实现“老树发新芽”。

邯郸学院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邯郸市分公司合作,成立“乡村振兴服务三农直播间”,探索“政策引领、校企搭台、开放共享、创新实践”的服务乡村振兴三方共建新模式;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的技术转移中心、创新机构和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架设“校企之间”“校地之间”合作的桥梁。2024年,该校与企业签署横向合作项目136项,到账金额1365万元,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收益达91万元,从人工智能应用到农产品深加工,一批技术成果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为拉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在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的“转化效能”更为直观。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与永年区联合建设的永年学院,聚焦紧固件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政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联合研发新技术,推动当地紧固件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该校牵头成立的河北省食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晨光生物、河北农大等单位,将技术创新嵌入产业链各环节,助力邯郸食品产业迈向高端化。邯郸科技职业学院与372家企业开展合作,共建72个实习就业基地,将企业技术需求转化为教学课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参与技术攻关,实现“学习即生产、研发即效益”。

创新成果“落地变现”,古赵大地结出产业硕果

从黄土地里的智慧农业到生产线上的智能制造,从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到乡村振兴的技术赋能,邯郸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正以多元形式在古赵大地“变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在农业领域,“数智农业”监测科研团队交出亮眼答卷。河北工程大学、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邯郸学院联合打造的数字孪生农场无人机监测系统,融合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实现农作物全生命周期的科学管理。该系统在邱县古城营镇落地后,为当地农业园区节省建设投资200余万元,减少农药投放1000余公斤、化肥投入6万余元,节约灌溉用水3570吨,每亩增收200余元,让智慧农业从“概念”变为农民看得见的“收益”。邯郸科技职业学院承担的“国产化背景下玉米大田用除草机器人视觉导航与精细控制研究”等10余项省级课题,聚焦农业生产痛点,将智能装备技术引入田间地头,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

在产业升级领域,知识产权服务成为成果转化的“催化剂”。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不仅为企业完成426项专利价值评估,更帮助企业解决83项知识产权难题,协助申请专利1350件。其中,紧固件产业专利数据库汇集全球6万余条数据,通过12场专题对接会推动18项专利转化,让“小螺丝”拧出“大产业”。

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高校的技术“下沉”为乡村注入新活力。邯郸学院的乡村振兴服务团队深入涉县王金庄、邢台市信都区等地,将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技术融入美丽乡村建设;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的“中文工坊”项目更将技术服务延伸至海外,在赞比亚为晨光生物员工开展农业管理、机械操作等技能培训,既解决企业“用工难”,又输出中国技术标准,实现“技术变现”的国际化延伸。

在文化传承领域,创新实践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邯郸学院赵文化研究中心与赵王城遗址公园等单位合作,将考古研究成果转化为文旅产品;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建成两所太极学院,与西班牙、马来西亚等7个国家签署了合建国际太极学院的协议,通过“太极+科技”的传播模式,让传统文化成为国际交流的“新名片”。

人才引擎“持续轰鸣”,创新队伍支撑长远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创新人才。邯郸各高校通过产教融合重构人才培养体系,让“教室”与“车间”无缝对接、“课本”与“技术”同频共振,培养了一批懂技术、能创新、接地气的高素质人才。

源源不断为地方输送高素质人才。邯郸学院为邯郸市培养了80%的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师资、60%的中小学校长,成为支撑区域教育发展的“人才摇篮”。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上海申能新能源等企业合作开设光伏工程技术、食品营养与健康等专业,为新兴产业储备“后备军”。

“订单式”培养让人才供需精准匹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与400多家企业开展专业共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订单班等多种形式的深层次校企合作,建校以来培养的9万余名技能人才中,83%留在河北就业,近40%扎根邯郸,直接服务本地产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邯郸科技职业学院与宠娘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金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合作设立提前就业班,促进就业与招生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打造就业“孵化园”;与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成立产业学院,联合制定行业人才培养标准,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邯郸各高校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从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2024年,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获批省级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国家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中心)各2个,获批省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中心)1个。

从科教优势到产业优势,从创新成果到发展动能,从人才培养到队伍建设,邯郸正以产教融合为纽带,编织起一张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态网”。随着这张“网”的持续加密,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将在古赵大地“开花结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助力邯郸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佘志娟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