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22 11:0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7月2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花智控;股票代码:002050.SZ/2050.HK)在香港市场价格稳定期结束且相应A股上市满10个交易日,正式纳入港股通标的证券名单,自即日起生效。
图片说明:港股通名单调整,数据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
作为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领域的龙头企业,三花智控早在2005年就成功登陆深交所主板。时隔二十年,公司于今年6月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由此成为今年第七家完成"A+H"双上市架构的企业。
图片说明:三花智控港交所上市
7月18日,三花智控发布公告称,已全额行使超额配股权,额外发行6215.69万股H股,占初始发行规模的15%,每股定价22.53港元,为公司带来约14亿港元增量资金。至此,三花智控本次H股发行总规模达4.77亿股,累计募资107.36亿港元,超越海天味业成为2025年港股第三大IPO,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恒瑞医药。
近年来,监管层对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给予大力支持。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推出资本市场对港合作五项措施,明确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并加快境外上市备案流程。10月,香港证监会及港交所也积极优化上市机制,例如为市值超百亿港元的A股公司开辟快速审核通道,进一步提升上市效率。
对于三花智控而言,构建"A+H"双融资平台具有多重战略意义。一方面,企业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可灵活应对不同市场的规则变化;另一方面,香港市场的国际化属性有助于公司的国际化布局,契合其海外业务占比近半的发展需求。
不过从市场表现来看,港股上市首日股价即遭遇小幅破发,这一现象与公开发售阶段获747.92倍认购的热烈追捧形成鲜明对比。截至7月21日收盘,三花智控H股报收28港元(约合25.59元人民币),A股报收27.8元人民币,AH股溢价率为8.64%。
图片说明:三花智控H股股价,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期待与隐忧交织的“三花”时刻
三花智控以制冷空调控制元器件起家,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在全球制冷空调控制元器件市场的市占率高达45.5%,稳居行业龙头。
2017年,三花智控战略性切入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赛道,成为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的核心供应商。2021-2022年,公司迎来高光时刻。一方面汽车零部件业务随新能源车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传统制冷业务也受益于疫情后空调需求反弹,推动业绩与估值同步攀升。但2023年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两大业务增速均落后于下游空调和汽车行业整体产销增速,引发投资者对其增长降速问题的担忧,带动估值回落,市盈率最低不足20倍。
图片说明:三花智控PE Bands,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2024年,三花智控的盈利空间面临挑战,归母净利润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与营收增长形成明显剪刀差。利润承压主要源于公司在汽车零部件板块的扩张战略,全球产能布局加速推进,包括墨西哥工厂、泰国生产基地以及绍兴滨海产业园等多个建设项目同步开展,短期内推高了固定成本和管理费用支出。
图片说明:三花智控营收增速和利润增速,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值得注意的是,三花智控的管理费用率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较同业可比公司存在明显差距。数据显示,其管理费用率显著高于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拓普集团和制冷行业的盾安环境。深入分析费用结构可以发现,管理人员薪酬支出构成主要负担,占比接近60%,且近年保持约20%的增速。"重管理"运营模式在业务扩张期进一步放大了盈利压力。
图片说明:三花智控及可比企业管理费用率,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三花智控港股上市首日即现破发,这一市场表现凸显投资者对其30倍市盈率估值水平及未来增长可持续性的谨慎态度。面对市场疑虑,公司于次日紧急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试图“证明自己”。预计上半年营收将实现10%-30%的同比增长,净利润增幅预计为25%-50%。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制冷业务依托技术壁垒和规模效应持续领跑,及汽车热管理业务通过标杆客户订单放量。
图片说明:三花智控业绩预告,来源于公告
在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管理层给出2025年制冷/汽零业务营收增速指引为10%/20%,对应整体增速约14%,上半年的业绩预告与前期指引相兼容,业绩预告明显抬高了上限,给了更多“想象空间“。
若按照业绩会的全年指引并维持2024年11%的净利率水平,预计全年净利润规模有望达到35亿元。以当前市值计算,公司市盈率约为33倍。若仅考量现在的制冷与汽车两大成熟业务,当前估值或存在一定压力。
近年公司从热管理领域拓展至机器人领域,依托在阀泵及电机控制领域的技术积累,公司重点布局家电执行器和机电执行器的研发,切入特斯拉链(T链)。33倍的市盈率实际上包含了对机器人业务未来发展的溢价预期。
随着空调和新能源汽车两大支柱产业逐渐步入成熟期,市场目光正聚焦于公司能否在机器人这一新兴赛道实现突破性进展,以及放量的时间表究竟如何。这两个关键问题的答案,不仅将直接定义公司未来的成长空间,更将从根本上决定其能否完成从传统制造商走向具身智能产业链的价值重塑。
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风险。特斯拉的量产节奏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因市场环境变化而调整;此起彼伏的砍单传闻,更让投资者神经紧绷。更令人忧心的是,在全球化逆流涌动的当下,占公司营收四分之一比重的北美业务,正暴露在贸易政策变动的"暴风眼"中。在此背景下,如何平衡扩张与风险,实现三大业务的协同发展,将是管理层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