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21 10:31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2025年7月,恒银科技对外发布《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回复的公告》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这份公告显示,恒银科技2021年投入自有资金购买的信托理财产品,截至2024年末仍有1.85亿元未能收回,且已出现逾期情况。
《金融时报》记者发现,上市公司理财“踩雷”的问题并不少见,但上市公司对包括信托等理财产品的投资热情并未明显降温,原因何在?
应关注信托底层资产
近年来,上市公司对信托理财产品的关注度持续上升。信托产品因其相对较高的预期收益率,成为部分上市公司优化资金配置的重要工具。根据数据,2024年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的金额合计超过2400亿元,占上市公司购买各类理财产品总金额的较大比重。
尽管信托产品在收益率上具有一定吸引力,但其非保本的特性使得一旦底层资产出现问题,投资者可能面临本金损失的风险。近期恒银科技再度因信托理财逾期问题引发市场关注。
据了解,恒银科技此次逾期的信托理财涉及两笔投资。其中,2021年7月购入的国民信托 慧金87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投入本金1.7亿元,但截至2024年年报披露时,公司仅收到0.13亿元投资收益,剩余本金及收益均处于逾期未兑付状态;另一笔是1500万元投资的“长安宁 盈祥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该产品本金未能按时收回。目前,恒银科技已通过国民信托对相关责任方提起诉讼,2024年9月该案已终审结案,但实际资金回收进度仍需持续追踪。
恒银科技的案例并非孤例。2023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陆续公告其购买的信托产品出现逾期问题,例如微光股份、永新光学、安旭生物等。这些事件反映出部分信托产品在流动性管理和底层资产质量方面仍存在一定挑战。
信托理财并非无风险投资,除了本金逾期这类直接风险外,还存在多种潜在风险因素,比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面对信托理财的机遇与挑战,上市公司需要建立科学的投资管理体系,防范潜在风险。比如,在合作机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综合实力强、风控体系完善的信托公司;产品选择应坚持风险匹配原则。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使用计划,合理选择信托产品类型。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企业,应侧重选择投资标的明确、风险等级较低的固定收益类产品,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而承担过高风险。同时要仔细核查产品说明书,明确资金投向、收益计算方式、风险控制措施等核心条款。
上市公司信托理财市场现状
从市场整体表现来看,上市公司对信托产品的投资热情并未明显降温。
数据显示,截至7月10日,2025年内共有38家上市公司认购信托产品,购买信托理财产品的金额合计达到125亿元。其中,海信家电以超过90亿元的认购总金额“领先”,涉及的信托公司包括百瑞信托、金谷信托、中粮信托等;百大集团、网宿科技、沙钢股份紧随其后,三者相差不大。
从产品选择来看,现金管理类和固定收益类产品成为主流,例如海信家电配置的“金谷 信远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属于中低风险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范围涵盖存款、债券等标准化债权资产。这类产品因契合上市公司短期闲置资金增值需求,且具有相对稳定的收益特征,受到普遍青睐。
上市公司热衷信托理财,本质上是企业资金管理策略的体现,背后存在多重驱动因素。从收益水平看,当前上市公司配置的信托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多在2%至5.9%区间。在银行理财收益持续下行的市场环境下,信托产品的收益优势成为吸引上市公司的重要因素。此外,信托产品可以满足上市公司资产配置多元化需求。信托产品投资范围广泛,涵盖实体经济、金融市场等多个领域,能够为上市公司提供多样化的资产配置渠道。企业可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将部分资金配置到与主营业务关联度较低的领域,实现资产分散化管理,降低单一市场波动对整体资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信托的价值不仅在于满足上市公司的理财需求,更应通过提供多元化服务,精准对接并满足各类个性化需求。“在信托业务三分类的指引下,未来信托公司需要更好发挥受托管理服务功能,比如在法人及非法人组织财富管理信托中,可以综合化提供包括财富管理、现金流安排、税收规划、公益慈善、薪酬延付、股权激励等服务,满足上市公司富余资金的多元化配置需求。”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对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