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智能穿戴设备会议

2025-07-21 17:51

(来源:老司机驾新车)

1、产品矩阵分类与占比分析

·产品矩阵分类:华米手表业务主要分三个系列:运动手表系列对标高阶运动手表品牌佳明、远峰松拓等,定位运动功能需求;balance线(原GT线)面向中年商务人士,平衡生活与健康运动,风格偏商务,对标华为GT系列及小米s系列;青春手表系列(入门级)面向年轻群体,含在校大学生和女性客户,产品轻巧轻薄、价位中低端、造型讨喜,对标小米红米系列及白牌产品。

·各系列占比与毛利:发货量占比上,青春手表系列占50%-70%;运动手表系列占15%-30%;拜拜力士事业部占比少,约5%-15%(每年约1款)。营收方面,balance线与运动手表系列定位中高端,营收占比略高于发货量占比,主营业务仍为中低端的青春系列。青春系列毛利率为20%-30%。

2、毛利率提升逻辑与2025产品规划

·毛利率提升原因:公司产品毛利率保底目标为40%,部分产品更高。运动手表系列(如T23)毛利率至少达40%,戒指产品高毛利也贡献显著,其初期上市价299美金,初期BOM成本80多美金,良率提升后降至60多美金,叠加部分末期产品影响,推动整体毛利率提升。

·2025年运动线产品规划:2025年运动手表计划推三款新品。T23 Pro于9月上市,硬件升级但价格不变,预计是主力产品,主要贡献在Q4。Ultra最早10月上市(可能推迟),表盘大、金属元素多、偏重,对营收帮助有限。表径偏小款(约43 -45毫米)上市更晚,贡献不大。前三个季度以去年T23为主,去年主力是末期的t Rex two,今年是t Rex three及t Rex three Pro,预计今年表现更好。

3、二季度业绩预期与拐点判断

·二季度盈利预期:二季度预计扭亏为盈。上半年有多款核心产品集中上市:春节前active 2R已上市;Q1上市跑量产品B6,对标红米watch 5;active 2S预计在4 -5月上市,最晚在Q2末端贡献营收。因Q1上市的active 2R、B6在Q2会带来较大营收,叠加Q2末端active 2S的助力,二季度营收预计优于之前预期和去年同期。

·业绩拐点判断:二季度或成华米业绩拐点,若市场营销和产品定位做好,盈利有望维持。此前亏损原因:一是市场大环境影响;二是与小米合作终止;三是2022年产品定位误判,上市前提价但配置未变,销量下滑;四是2023年产品规划缓慢,控制新品数量,2024年仅一款新手表T23 Pro,去年缺新品影响营收。当前产品策略已调整,回归原有价格路线,恢复竞争力。

4、品牌定位与竞争策略

·品牌对标策略:华米各产品线具有明确的对标目标及竞争策略。运动线以佳明为对标对象,其运动手表功能与佳明全面对应,在心率和GPS性能无明显短板的情况下,价格仅为佳明的30%-40%。由于佳明市场规模大且净利率超20%,华米目标为抢占其市场份额。balance系列则对(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标华为,部分功能向苹果追赶;青春线直接与红米系列PK。通过各产品线的精准对标,华米形成了清晰的市场抢占策略逻辑。

·差异化竞争优势:华米在品牌竞争中具备多方面的差异化优势。从产品功能看,运动手表支持零下30度的低温功能;技术能力方面,其健康和运动相关的算法(如GPS轨迹、心率、血氧等)由中国、加拿大、美国等多地团队持续优化迭代,同时拥有自研的黄山系列芯片,芯片团队负责主芯片、蓝牙芯片、心率AFE芯片及传感器等的研发。质量管控上,运动产品通过军工认证,并采用IPD流程对产品全制程进行管控,相比白牌或其他品牌具有质量优势。设计实力方面,ID团队经验丰富,多个系列产品获得红点奖,核心设计师长期从事该领域且主要在美国。量产经验上,手环累计出货量已超过1亿只,通过成熟的流程和技术能快速解决产线问题。此外,华米作为从小米手环发展起来的品牌公司,多年专注穿戴产品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综合来看,华米在产品规划、技术、质量、设计及量产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在回归正轨后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历史上曾达到全球出货量第四名(前三名分别为苹果、三星和华为)。

5、供应链与核心零部件拆解

·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运动手表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体系覆盖多领域。蓝宝石盖板,早期与伯恩、蓝思合作,后因量下降成小客户,把控难,转向规模更小的供应商,如华清等。AMOLED屏幕核心供应商是京东方和维信诺。电池方面,品牌较好的有ATL、亿纬、维多利,运动手表因做低温,核心主供为ATL,亿纬为二供。主芯片采用华米自研的黄山系列芯片,通过易通科技供应。华米内部芯片团队负责研发,通过易通科技进行商务供应,内部视为同一家公司但对外独立。华米2018年开始自研黄山系列芯片,2021年作价2000万将黄山芯片2和2S相关技术转让给易通。易通科技芯片团队涵盖黄山系列主芯片、在研的蓝牙芯片、心率AFE芯片及传感器等。内部对易通科技定位虽为关联方,但合作流程严格,按供应商标准验收,华米为导入芯片投入的软硬件研发费用会折算到易通的芯片研发成本中。

·成本结构分析:运动手表主要成本包括金属边框、心率板、气压计等关键部件及电子部分与结构料。金属边框,不锈钢材质便宜,钛合金成本高,重量不同价格在40 -70元/个。心率板由AFE、4PD及LPC等组成,总成本约10元。气压计单价约10元。电子与结构料是主要成本项,结构料包括屏幕玻璃、边框、喇叭、支架等,非特殊壳料的结构料利润空间小。

6、内部管理与现金流状况

·成本管控措施:公司从产品端和费用管控端两方面进行成本管控。产品端严格把控样机数量,以往经济充裕时一款产品实验样机达几千台,如今通过单体测试代替整机测试,仅保留必要的整机测试,整机数量至少降低一半。费用管控端加强出差及其他日常费用管理,实施月度和季度预算管控。

·现金流与库存情况:据CFO季度财报解读,公司现金流充裕,有银行信用贷支持,未出现因资金问题砍项目或发不出工资的情况。2022年,因2021年下半年全球缺货时公司全力生产,2022年初业务放缓,导致库存呆滞。经过两年消耗,目前呆滞库存几乎清零,仅余部分老产品,此前被占用的现金已部分收回。不过,因营收降低,公司当前充裕程度不如以往。

Q&A

Q: 华米2024年起停止小米代工业务,目前以自主平台业务为主,各产品矩阵的占比及公司规划如何?

A: 华米手表业务分为三大产品矩阵:运动手表系列对标佳明、远峰松拓等,预计占比15%-30%;原GT线面向商务人士,对标华为GT系列、小米s系列,占比5%-15%;入门级或青春手表系列面向年轻人、在校大学生及女性客户,主打轻巧轻薄、中低端价位,发货量占比50%-70%。balance线与运动手表属中高端产品,营收占比略高于销量占比,但主营业务仍为中低端的青春系列。

Q: 上述提及的各手表系列占比是否指发货量?

A: 提及的占比指发货量。其中,balance线与运动手表系列定位中高端,因此其营收占比略高于发货量占比;但公司主营业务仍为中低端的青春手表系列。

Q: 2024年全年财报毛利率达38.5%,若砍掉小米业务且青春线毛利率仅20多,如何通过占比不高的balance系列及Trex系列将整体毛利率提升至38.5%?

A: 主要得益于运动手表系列较高的毛利率,其中2024年发货较好的产品包括tRex3系列、一款售价299美元的戒指,叠加以往处于生命周期末期的个别产品,综合作用下推动整体毛利率提升。

Q: 2025年五年展望下,户外手表的产品占比是否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

A: 从当前产品规划看,今年运动手表将推出多款新品:9月上市的T23Pro;Ultra款;表径43-45mm的mini款。今年运动线主力为去年的T23和9月上市的T23Pro,前三个季度仍以T23为主。相比去年仅靠生命周期末期的tRex two支撑,今年tRex three和tRex three Pro成为主力产品,表现将优于去年。

Q: 一季度处于亏损状态,上半年tRex 3和balance销售表现良好,二季度经营情况预计如何?

A: 二季度预计至少达到盈利平衡,甚至可能实现盈利。主要因上半年推出多款新产品,包括tr3 Pro、青春线产品及跑量款B6。其中active 2R于春节前上市,B6和active 2R在Q1上市,active 2S计划于4-5月上市。多款产品集中上市推动Q2营收增长,表现优于预期及去年同期,从而实现扭亏为盈或盈利。

Q: 二季度随着B6、active 2S等产品上市,是否意味着华米近期的业绩拐点?后续盈利能否维持?

A: 若市场营销与产品定位执行到位,华米后续盈利具备维持基础。此前亏损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市场大环境波动;二是与小米合作终止;三是2022年产品定位误判,以及2023年产品规划过于保守。当前产品策略已调整:2024年运动手表规划三款,active系列上市节奏从一年一代加快至8-9个月一代,产品定位回归原有价格路线并恢复竞争力。但需注意,多款新产品同步研发将推高研发成本,构成潜在风险。

Q: 华米户外产品线对标佳明时,如何确定自身消费客群以避免仅作为佳明平替且品牌声量不足的问题?

A: 华米户外产品线目标明确对标佳明,产品风格、功能已全面覆盖佳明同类产品,价格为其30%-50%,且心率、GPS等核心性能无明显短板。通过精准营销,依托佳明较大的市场规模,有望实现市场份额抢占。

Q: 华米户外线当前的净利率水平如何?其产品价格仅为佳明30%-40%的定价策略是基于不盈利还是通过供应链成本优势实现?

A: 华米户外线并非通过赔钱赚吆喝定价,因仅依赖穿戴系列产品,无法通过生态补贴维持亏损,故需保证盈利。运动手表行业毛利率普遍较高,正常可达60%以上,佳明历史毛利率约60%-70%,扣除营销成本后仍有可观利润。

Q: 公司手表产品在30%-40%定价下的盈利能力如何?

A: 项目立项时架构师已核算该产品的毛利率、净利率及收支平衡点。手表销量在2万至4万区间可实现研发等投入的收支平衡,后续销量均为盈利。以TIFF系列为例,其生命周期销量预计为三四十万至六七十万。

Q: 手表产品的生命周期年限大致范围是多少?

A: 手表产品的生命周期年限通常为一年半至三年,最普通的产品生命周期至少为两年。

Q: 华米手表的供应链涉及哪些核心零部件及对应的供应商?其零部件采购是否具备优势?

A: 华米手表的供应链体系继承自小米手环系列,供应商关系自该时期延续并维持。以运动手表为例,核心零部件及供应商包括:蓝宝石盖板;AMOLED屏幕;电池;主芯片。

Q: 易通科技是否为华米关联交易的对手方?

A: 易通科技是华米投资的企业。

Q: 华米董事长入股易通科技的情况下,易通科技提供的产品是否属于华米自研?华米与易通科技的内部合作模式是怎样的?

A: 华米自有芯片团队(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负责研发相关芯片,通过易通科技进行商务供应。内部视双方为同一主体,对外则为两家独立公司。

Q: 华米2021年入股易通前,双方是否为两家独立公司?

A: 华米自2018年黄山第一代产品起已开展自研芯片业务,其内部硬件团队当时已设有芯片团队,入股易通时该团队内部称为经营微电子。

Q: 除2021年华米作价2000万元将黄山芯片2及2S相关技术转让给易通外,华米与易通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情况及内部定位如何?

A: 华米与易通的合作主要集中在芯片业务领域,芯片团队整体归属易通,研发范围包括黄山系列主芯片、蓝牙芯片、心率AFE芯片及传感器;除上述业务外,双方主要通过个别心率模组的商务供应进行合作。

Q: 芯片团队挂在易通的目的是什么?

A: 可能的原因包括:华米拥有自身供应链及长期合作供应商,若以华米名义开展业务可能与其他供应商形成竞争,而以易通名义可在官方层面实现区分;内部将易通视为平等供应商,产品定义与验收严格遵循自身流程,不因关系近而降低标准;华米为易通芯片导入投入的人力、软硬件研发等资源费用最终折算至易通芯片研发成本中。

Q: 对于股权等顶层关系的情况,是否因属于老板事务而未予关注?

A: 个人主要专注于研发端工作,对商务及其他顶层关系的内在逻辑了解有限。

Q: 华米的业务在亿通中的占比情况如何?

A: 华米业务在亿通中的占比不大,双方当前商务合作主要涉及主芯片及心率相关业务。

Q: 目前华米如何定位自身品牌与产品?其产品竞争是否仅依赖性价比,是否存在其他发力点?

A: 华米定位为品牌公司,自早期推出小米手环起深耕穿戴产品多年,已形成品牌效应。其产品竞争力不仅限于性价比,核心发力点包括:产品功能优势;产品标准高;设计能力突出;技术与量产能力强;明确产品对标策略。历史上华米曾单季度实现全球穿戴设备出货量第四,当前已回归正轨,后续竞争力有望提升。

Q: 去年销售费用率与研发费用率下降较快,是否因内部裁员导致?

A: 去年裁员不明显,可视为未大规模裁员。研发团队未裁员,且在招人但因要求较高,进人速度较慢;供应链仅裁减2人。

Q: 去年公司内部是否提出控费相关措施?从费用率角度看,去年优化效果如何?

A: 去年公司持续推进成本管控,主要从产品端和费用管控端两方面实施措施。产品端严格控制实验样机数量,通过单体测试替代整机测试,仅保留必要的整机测试,使整机数量较以往至少减少一半;费用端加强出差等费用的月度及季度预算管控,有效优化费用率。

Q: 公司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亏损,2025年一季度仍亏损,此类亏损对内部现金流及业务开展是否存在压力?

A: 公司内部未感受到对产品业务的压力,但个人层面体现为:2021年9月提薪后未再调薪;2022年年终奖标准显著降低,原中等绩效年终奖为3个月工资,现降至1个月,部分高职级员工年终奖以不同比例股票发放,导致员工认为年终奖接近死工资,不再值得关注。

Q: 华米当前是否有融资需求?若有,可操作空间如何?从内部看,业务拓展的意愿是否强烈?

A: 每季度CFO财报解读显示,公司当前现金流充裕且拥有银行信用贷额度,不存在发不出工资或因资金(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问题砍掉项目的情况。2022年因2021年下半年全球缺货时大量生产,2022年初业务放缓导致库存呆滞较多,经两年消耗后库存基本清零,此前被呆滞占用的部分现金已回收。但受营收下降影响,当前现金流充裕程度较以往有所降低。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