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20 07:00
(来源:藏金洞)
洞主江湖说:我说的可能都是错的,但值得你去探索和反思。
亲爱的藏金洞友们:
哎,我跟你说个事儿。
前两天,我一个在运营商干了十几年的兄弟,喝多了跟我吐真言。
他说:“哥,你们还真以为我们是靠那点电话费活着的?别傻了,那点钱,现在只够给机房的服务器交电费的。”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2025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日进斗金超50亿,半年揽金9055亿元。
但这里面有个诡异的“盈利悖论”:整个行业收入增速几乎停滞,利润却在蹭蹭往上涨;增长最猛的业务,偏偏利润最薄。
这钱到底从哪来的?这账又是怎么算的?
今天,洞主就带你撕开这层窗户纸,看看这头“大象”是怎么一边啃着老本,一边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偷偷摸摸地进行一场豪赌。
你每个月交的那百十来块话费,还够不够让运营商发财?
我直接告诉你答案:不够,差远了。
很多人下意识就觉得,这不就是咱们亿万个“打工人”交的话费、买的流量堆起来的么。
要是这么想,那格局就小了,我的洞友。
这只是冰山一角。
真正的“大水”,早就不是从你我的手机卡里流出来了。
而是从那些冒着烟的工厂、跑满无人车的港口、城市里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还有那些藏在深山里为AI大模型嗡嗡作响的算力工厂,“哗啦啦”地流进了三大运营商的钱袋子里。
C端没死透,但成了“压舱石”
我们先看看那碗吃了三十年的老饭——C端,也就是咱们这些个人和家庭用户。
这里有个非常拧巴的现象。
今年前五个月,全国人民手机上网的流量暴涨了16.2%,但运营商从流量上赚到的钱,反而跌了1.5%。
量上去了,钱却少了。
为啥?
因为这口井,已经挖到见底了。
中国的5G用户渗透率已经突破了79%,十个手机用户里有八个用5G,基本上除了刚出生的娃娃,人手一个号,再也塞不下新用户了。
但流量的消耗是停不下来的。
有机构预测,咱们每个月用的流量(DOU),会从现在的20GB,一路狂飙到2030年的70GB。
运营商也不是吃素的。
他们玩起了“用户价值深耕”,说白了,就是想方设法从你这个老用户身上再多榨出点油水。
你看,中国移动的单个用户月均消费(ARPU值)已经悄悄回升到了48.5元。
怎么做到的?
靠的就是“固移融合”这一招。
把你的手机套餐和你家的宽带、电视、甚至智能门铃捆绑在一起,让你一个月多掏个几十块。
C端业务,就像一块被反复拧干的毛巾,虽然还能滴下几滴水,但你指望它发大水?
不可能了。它现在最大的作用,是压舱石,是提供稳定现金流的奶牛,用来供养那个嗷嗷待哺的新儿子。
B端狂飙,增长的唯一引擎
今年上半年,电信业最拉风的增长,毫无疑问,来自产业数字化。
这才是真正的星辰大海。
我给你看一组数据,你就明白战场的重心在哪了。
今年上半年,运营商整体收入增长大概是3%,其中2.7个百分点,都是B端业务贡献的。
说白了,C端已经不增长了,所有的增长,几乎全部来自B端。这已经不是“第二曲线”,而是唯一的增长引擎。
你瞧瞧这三朵“云”的成绩单:
中国电信的“天翼云”,半年收入552亿。
中国移动的“移动云”,半年收入504亿。
中国联通的“联通云”,半年收入317亿。
哥几个加起来,光卖“云”这一个业务,半年就干了超过1373个亿。
但如果你以为他们只是在卖云存储,那又错了。
B端业务的核心,已经从“云”进化到了“算力”。
今年一季度,中国电信的“智能收入”(也就是AI相关业务),同比暴增了151.6%!
这才是最恐怖的。
过去的故事是“人手一号”,现在的故事是“万物皆有卡”,物联网的设备连接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5.29亿户,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手机用户数量。
如果说C端业务是辛苦地挤牙膏。
那B端业务,就是趁着AI的东风,开起了“算力军火库”。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维度的游戏。
赚钱的秘诀:从“连接”到“算力”的豪赌
有人说,电信三巨头利润越来越高,肯定是偷偷涨价了。
错。
大错特错。
真相是,他们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战略豪赌,把省下来的每一个铜板,都押在了未来。
最典型的信号,就是“资本开支转向”。
一方面,他们都在拼命“抠门”。
2025年,三家的总资本开支计划都在下降,中国电信和联通甚至都砍了超过10%。
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疯狂“撒钱”。
钱花哪儿了?
算力!
中国电信计划把算力投资提升22%。
中国联通计划把算力投资提升28%。
看明白了吗?
这不是简单的降本增效,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资本重新配置。
他们把投资于“连接”的钱,大规模地转移到了投资“算力”上。
这意味着,在他们看来,多建几座5G基站的边际效益,已经远远不如多建几个AI算力中心了。
他们正在从一个“修路”的公司,变成一个“开加油站”的公司,而且是给未来所有的AI应用、自动驾驶、智慧城市提供能源的“超级加油站”。
新饭碗的残酷真相
但是,洞友们,这个新饭碗,端起来可不容易,甚至可以说,非常残酷。
这里面存在一个“盈利悖论”。
B端业务虽然增长快,但利润薄得像刀片。
为啥?
因为这个市场,早就不是蓝海了,而是巨头林立的“修罗场”。
根据Canalys的数据,中国的公有云市场,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三家就占了70%的份额。
运营商作为后来者,虽然有政企资源的优势,但免不了要陷入激烈的价格战。
更要命的是,他们面临着两大挑战:
第一,是同质化的风险。 如果只是提供底层的算力,那跟卖水电煤有什么区别?最后只能拼价格,谁也赚不到钱。你必须得有自己的独门绝技,能提供别人提供不了的“网+云+AI”的整体解决方案。
第二,是组织的转型。 这是最难的。运营商习惯了做服务几亿人的B2C生意,流程标准化。但B2B的生意,需要的是懂行业的顾问,是能跟客户泡在一起解决问题的专家。这种基因的改变,比技术的升级要痛苦得多。
这是一场惨烈的“抢滩登陆战”,既要拼刺刀,也要拼内力,更要拼脑子。
洞友们,咱得用新眼光看旧事物了。
别再以为运营商就是那几个“卖卡的”了。
他们现在,是“卖算力的”,是“卖连接的”,是“卖智能服务的”。
5G之后的电信江湖,已经不是土木工程的竞争,而是数字科技的比拼。
未来的战场在哪里?
一是5G-A的商业化,什么裸眼3D、通感一体,都是新的故事。
二是把算力网络变成像电力市场一样,可以交易、可以调度。
三是数据要素,运营商手握25亿物联网终端的海量数据,这才是真正的金矿,就看有没有本事把它炼成金。
三大运营商,已经站在了从“流量管道工”到“数字经济中枢”的转折点上。
他们已经把赌注押在了算力上。
是龙是虫,就看接下来的造化了。
流量的红利正在褪色,算力的战争才刚刚打响。别再把大象当猪喂,人家早就在数据矿山上,准备吞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