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别了,外卖价格战!

2025-07-19 15:14

价格战边际效应已经极低,它不会教育市场,反而是一种“反教育”。订单数量都是泡沫,销售总额才是关键,外卖市场基本格局很难改变。

(1)史上仅有的两月两约谈。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共同构建消费者、商家、外卖骑手和平台企业等多方共赢的良好生态,这是继5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会等五部委约谈之后的第二次约谈。

应该说上次五部门的联合约谈级别是很高的,口气是很严厉的,但是有些企业置若罔闻,再度挑起价格内卷竞争,以至有了本次约谈,希望企业能够执行好市场监管总局的指示。我们如果研究市场监管总局的约谈行为,就会发现它是严守权力与市场边界,不轻易做出行政约谈的,每年也就15-20次左右,短短两个月之内有了两次约谈,可见此事的严重性。如果一年之内有三次约谈,那恐怕是市场监管史上的奇闻,得到的惩罚绝对将不仅仅限于被训诫了。

(2)官方对事件责任的认定排序。如果我们梳理时间线,第一次外卖价格战起源于京东以低价态势杀入外卖,饿了么、美团被卷入;第二次则是饿了么和淘宝闪购发起,美团、京东被迫应战。这两场价格战都可以看做外卖和即时零售细分市场上,老二老三向老大美团争夺市场份额的战争,美团始终处于守势、被动应战。

我们看新华社的通稿,对三家企业排序都特别讲究,5月13日是“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这次是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官方对企业排序按照事件责任来认定,第一次是京东,本次则是饿了么。

因此, 在市场监管总局约谈消息发布后,美团的美股存托凭证(ADR)交易立即上涨了7%个点,可以看出美团是价格战受害者,国家出手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美团。

(3)为什么说这个价格战是一个非理性的无序竞争?我们看看几个数据就知道了。现在全国外卖行业整体利润不过300亿,即时零售利润也顶多300亿,加起来不过600亿,这两次外卖价格战,三家累计至少砸钱1000多亿,另据高盛的预测,高峰期,三家外卖平台每月烧钱超过250亿,正所谓得不偿失。

相比较:2024年这三家企业研发投入总计约900亿(阿里约520亿、美团约211亿、京东约170亿),当年全国人工智能行业总融资为1052亿,我国批发零售业对外投资约330亿美元(约合2300亿人民币)。这几家企业的价格战投入,约等于烧掉了一年的研发费用或者全国一年的人工智能市场融资额,或者所在的批发零售业的43%的海外投资额。我们通常认为投资于研发或者更有市场前景的事业是理性的。试想如果把这些价格内耗用于别处,将会是什么效果?

(4)订单数量都是泡沫,基本格局很难改变。那么为什么大家愿意投入那么多来打价格战呢?京东的底气在于它的营业额高,每年营收过万亿,希望开辟一片新天地;阿里的底气在于利润高,每年高达1000亿以上,他们收购饿了么8年以来,估计累计亏损超过 1500 亿,已经逐渐被边缘化,反倒是外卖价格战,让大家再度关注饿了么,阿里也不惜再投 500 亿,或许还有翻身机会,愿意赌一把试试。

但是大家打起来就发现,所谓市场订单增加对于企业意义本身并不大。尽管整个即时零售的订单总量从年初的日均 1 亿单上升到7月12日的2.5亿单,但是订单数和有价值的 GTV (总交易额)是两件事情,所以各个企业只公布订单数,而不公布交易额

比如价格战中,南京某便利店中午接到12个订单,有10个是买 12 瓶一扎的矿泉水,顾客就是冲着满18-18来的,到最后这个就是0元订单;很多奶茶店,一天卖几百个单,订单流水也超不过500元。

GTV才是象征平台规模实力、衡量运营水平和市场占有率的核心指标。因此,无论是京东的2500万单,还是淘宝的8000万单,还是美团的1.5亿单,都不具备商业效益参考价值,美团倒是很坦诚地承认了这一点。尤其是京东的外卖策略集中在打茶饮,这里面水分最大,订单数量最没有参考意义。

从总体看,超过30元的订单才有商业参考意义,那么在这个价位的订单中,美团依然是远远超过70%,所以,价格战打到最后,其实对现有格局改变不大。

(5)价格战边际效应已经极低,它不会教育市场,反而是一种“反教育”。有人讲,你不能看订单总额有没有增长,商家在放长线、钓大鱼,是在以少量投资来教育市场,培养未来稳定的消费群体。

实际上,市场教育主要是在一个消费app的诞生初期,现在美团用户已经达到7.7亿、饿了么达到2.6亿、京东用户5.5亿,三者当然相当大一部分是重叠的,就算装美团的用户,同时也装了饿了么、京东,那么全国至少7.7亿人口已经在消费外卖和即时闪购,这其实基本快达到天花板了,就像微信用户达到10亿、支付宝用户达到8亿以后很难增长了。

我们以过去平台企业价格战的例子可以发现,大规模补贴一旦终止,消费额将回归到正常水平,短时间的订单量增长几乎全是消费者冲着“薅羊毛”来的,平台能圈获的新稳定用户极少。比如2018年滴滴与其他网约车平台在无锡等城市开展寸土必争的价格战,出现了大量0元单,滴滴在无锡的日均量一度达到33万单,估计全城网约车订单超过50万,然而,去年全无锡的日均网约车单量为24万,可以说回归正常水平,根本不存在什么“市场教育效应”。

反而这两波力度如此大的价格战,严重扰乱了市场的定价秩序,“反教育”意义更大。比如,尽管北京南城香的单日流水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但是7月15日,其创始人汪国玉接受在接受采访时坦言,“高兴不起来”,因为担心产品价格下降后再返回原价很困难,顾客会认为低价反而是正常的了。持续的价格战的结果很可能是,对消费者来了一奶茶3元、炒菜5元才是正常价的“反教育”,导致那些一直做优质平价餐饮的商家面临更大困境,逼迫他们卷低质低价。

(6)餐饮商家在外卖价格战中是被忽略的、被动的受害者。汪国玉在采访中还无奈表示,在外卖大战中,商家并无选择权,只能被动参与,“受伤和买单的必然是商家”;他还认为:“悲观来看,平台大战导致整个行业的客单价和利润率持续往下,且会带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负面影响”。

在这场卷入消费者和商家最多的史上最大价格战中,平台企业虽然赔钱,但是有的企业也赚得了全国人民的喝彩,消费者是吃瓜看热闹心态,不薅白不薅,餐饮商家则是那个出了血又被忽略的冤大头。京东杀入外卖价格战时,宣称的此举是为了提高餐饮品质,维护商家利益,结果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这两天中国烹饪协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国字头餐饮行业组织,率先发布倡议要求价格战止战——餐饮商家拒绝让自己沦为价格战的焦土。

(7)外卖是一个利润很薄,技术、商业体系护城河很深的行业,与其卷外卖,不如卷AI,卷前沿科技。外卖本质是互联网外壳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基础的服务业,其利润仅在3%左右,在互联网细分行业中恐怕是垫底的。一个外卖平台每日调度数百万骑手,处理数千万甚至上亿订单,让骑手在数百万商家和数亿消费者之间产生最优化的连接,这其实需要很强的技术能力,如果某个环节偏差一点点,都可能亏钱。虽然流水看似诱人,其实赚的是辛苦钱。

所以,外卖这个生意根本没有大家想象那么美好。一个企业很难在几十天或者半年内,就形成一个很高效优化的管理数百万骑手、数百万商家的网络体系,诸位财大气粗的平台,与其卷一个充满未知数、且利润很薄的领域,不如卷新科技。

笔者再举一下亚马逊的例子,这家以网络零售为主的平台,根据Harrity Patent Analytics的人工智能排行榜,其专利数量全球第4,已经超过英特尔、甲骨文、苹果,其自动驾驶专利数量位居美国第一,我们大概可以嗅出它未来的努力方向了吧。因此,中国最优秀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如果还在卷骑手、卷免单,搞这种最初级玩法,打这种无意义的价格战,其实是在消耗社会的宝贵资本资源,以及错过发展前沿科技的窗口期。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