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云服务市场:价格战的尽头是赢家通吃?

2025-07-18 10:34

◎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王茜 见习记者 姚瑶

2024年以来,全球云服务市场反垄断监管持续升温。近期发布的《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2024)》显示,云服务市场呈现高度集中和竞争激烈的特点,形成了全球性寡头竞争与区域性差异并存的局面。美国科技巨头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市场被本土企业主导,体现出不同市场的独特生态。

▲制图/宋逗 制图/宋逗

随着云服务市场集中度的攀升,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壁垒、数据垄断等手段限制竞争现象愈发突出,这场由技术巨头主导的垄断与反垄断博弈,不仅关乎市场公平,更深刻影响着全球数字经济生态的平衡。

寡头竞争中的反垄断博弈

云服务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按需提供可配置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的新型信息技术服务模式,是推动全球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技术。云服务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进行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据了解,只有少数具有强大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的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形成寡头竞争格局,地缘政治和数据主权等因素使得不同地区对云服务的监管和要求存在差异,所以云服务企业在不同区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

近日,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高景贺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云服务头部企业具有先发的研发技术优势,通过快速技术迭代形成“护城河”,同时捆绑云服务与自身生态(例如微软AzureOffice 365、亚马逊AWS与电商物流)从而锁定用户。同时头部企业还利用全球性合规认证体系建立市场壁垒,其中亚马逊AWS通过了金融领域PCI DSS Level 1认证,微软Azure则通过了德国云计算合规性标准目录C5认证,而新进入者通常还需数年才能构建等效的合规体系。

Canalys(一家全球知名的市场研究机构,专注于科技行业的市场分析和数据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达到820亿美元,而前三大云厂商(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谷歌云)三者合计占全球云支出的64%。相比之下,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大陆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达到111亿美元。分厂商来看,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大陆云服务市场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阿里云、华为云和腾讯云,合计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71%

高景贺分析,数据主权与地缘政治催生了云服务的区域性差异,如欧盟的GDPR(欧盟制定的数据保护法规)、中国的网络安全法均要求数据在境内存储,而美国要求云服务提供商必须应美国政府要求披露用户通信内容及相关记录。美国20252月落地实施的14117号行政令则进一步限制了向中国、俄罗斯等国的数据流动,使得云服务商需针对不同地区调整运营模式,这也导致了数据中心的管理碎片化。

“国际云服务市场呈现寡头垄断与技术输出的格局,国内云服务市场则以政策驱动为主导。”高景贺表示,根据信通院《云计算白皮书(2024年)》,2023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6165亿元,同比增长35.5%,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4562亿元,私有云市场规模为1563亿元。IDC《中国专属云服务市场(2024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中国云计算市场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云业务与互联网厂商(如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软硬件背景云厂商(华为云)等的云业务呈现出不同特点。

据媒体公开报道,2024年,以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为代表的运营商云快速崛起,合计市场份额已近30%

在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合规委员会副主任苟博程看来,企业需要根据业务地域性(如跨境数据流动需求)和技术需求(如AI算力强度)选择适配的云生态,同时关注边缘计算、绿色低碳等新兴赛道。

云服务市场打响价格战

据央视报道,2024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对微软启动反垄断调查,涉及该公司的云计算、软件许可、网络安全产品和人工智能产品等。此前有消息称,在对微软竞争对手和商业伙伴进行了一年多的非正式采访后,反垄断执法机构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要求,要求微软交出调查中涉云计算等相关领域的信息。目前,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微软并未对此发表评论。

与国际云服务市场相同,国内的云服务商海也不平静。近日,国内某云服务供应商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云计算可分为公有云和私有云,从国内公有云市场来看,大型云服务企业容易造成垄断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当云服务企业规模较大时,采购成本和运营成本随之降低;二是大型云服务企业本身资金实力雄厚,在发展云服务领域时会投入大量资金,做价格补贴。“云服务企业面对的客户多数对价格较为敏感,当大型云服务企业价格更低时,便更有市场优势,这就是大型云服务企业与中小型云服务企业厂商的区别。所谓的垄断,归根结底是价格的竞争,所以与其说国内的大厂垄断,不如说是市场中的价格战。”该负责人表示。

公有云服务的卖点是资源和服务,而私有云的卖点则是软件。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几年前,国内私有云市场的价格战极其激烈,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云服务厂商为了开拓市场,以极低的价格进行投标,甚至出现1元投标”“0元投标”,以此获取市场,吸引客户。直至今日,此类现象仍很常见,而这样的价格战对于大部分中小型私有云厂商来说是难以消化的。

《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2024)》显示,云服务行业有可能存在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等行为风险。在垄断协议方面,云服务行业风险行为包括利用平台收集并且交换价格、销量、成本、客户等敏感信息,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意思联络,利用数据、算法、平台规则等实现协调一致行为等。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方面,云服务行业风险行为包括因客户是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拒绝为其提供商品,强迫客户购买额外的商品,在服务质量、技术支持等方面针对条件相同的客户,给予不同待遇。

上述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行为在行业中并不常见,但很多客户确实存在一种担忧:很多大型云服务企业自身的一些市场业务,可能与客户企业存在竞争关系。“有的客户担心购买具有竞争关系的大型云服务企业的产品,是否存在数据安全问题,所以很多客户宁愿多付费,选择购买私有云,把数据掌握在自己手里,以确保数据安全更加可控。”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无法验证大型云服务企业是否真的可以获取或交换客户信息,所以这只算是一种潜在风险。

苟博程介绍,建设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往往需要投资超百亿元,这对中小企业来说难以承担,所以行业进入壁垒高、技术依赖性强也是垄断的成因之一。云服务的双边市场特性(用户越多→服务商能力越强→吸引更多用户)容易导致“赢家通吃”,大型云服务企业可以通过电商生态绑定众多中小企业,形成数据与流量闭环。

合规经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国内云服务市场需求不断释放,政府、金融、医疗等行业对云服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苟博程说,治理垄断问题不容小觑,要从监管治理、数据合规、企业技术创新等多方面促进行业发展。

在监管治理方面,首先要完善反垄断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云服务市场中垄断行为的认定标准;其次要提升数字监管技术和手段,加强对云服务企业的监测和分析;最后要建立健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市场监管部门与数据管理部门的合作。苟博程认为,

还要强化数据合规治理,推行数据可移植性制度,要求云服务商提供标准化API接口(参考欧盟《数字市场法》)。设立数据国家安全审查委员会,对跨境数据流动实施分级分类管控。鼓励政务云、金融云等关键领域采用多云架构,强制采购份额分配(如华为云与运营商共建政务云),促进生态开放。

上述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云服务行业的价格战是一个市场化现象,似乎难以避免,在这场商业竞争中,中小型云服务企业需要通过提升自身技术能力,优化业务服务等方式积极应对。“例如,大型云服务企业由于较为繁琐的业务流程,也许无法第一时间针对客户遇到的问题给予回复。而中小型云服务企业,可以派出专业工程师在第一时间解决客户难题。”

苟博程认为,企业应建立反垄断合规官制度,定期开展企业与员工数据合规培训(如微软“合规学院”模式)。微软合规学院的本质是将数据合规从被动防御转化为主动价值创造,其技术嵌入、文化浸润与组织协同的三维框架,为全球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中的合规治理范式。同时,在用户协议中删除排他性条款,采用“公平、合理、无歧视”定价原则。

“加大边缘计算与AI原生服务研发投入,避开公有云同质化竞争也是一个重点,建议企业探索区块链存证、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技术,降低数据依赖风险。”苟博程认为,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服务质量和竞争力是中小型云服务企业逆风翻盘的良方,“要注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积极拓展市场,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云服务市场的垄断治理需要平衡创新激励与公平竞争,通过“监管科技+生态重构”双轮驱动。苟博程认为,企业应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构建开放生态,在数据主权与全球化之间寻找新平衡点。“未来,随着量子计算、AI大模型等技术的突破,云服务竞争将进入‘算力-算法-数据’三位一体的新维度,监管框架也需持续迭代升级。”苟博程说。

责编|白 馗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