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18 13:29
(来源:中国银河证券新发展研究院)
中东局势与市场观点:
近年来,中东地区地缘局势不确定性高企。当前部分冲突虽阶段性降温,但区域内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外溢风险仍不可忽视。市场普遍认为,不稳定局势仍将带来能源市场波动并引发供应风险,但现有研究更多剖析冲突下的能源价格走势与短期航运威胁。本报告将系统分析中东局势的延续与升级对全球供应链的潜在中长期影响,旨在为产业与政策层提供前瞻性判断与应对建议。
本文围绕中东局势对全球供应链的中长期影响展开系统研判:
我们认为,尽管霍尔木兹海峡完全封锁的可能性较低,伊朗对该海峡的控制力仍是全球航运的较大风险因素。即便未完全封锁,局部控制或冲突也会干扰航运,导致油价上涨、成本增加及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同时,现有替代管道的运力有限(沙特“东西管道”、阿联酋富查伊拉管道、伊朗戈雷–贾斯克管道在最优情况下同时运行的最大替代运力仅能覆盖霍尔木兹运输量的1/4至1/3),无法完全弥补霍尔木兹海峡的运输缺口,形成严重的供应风险。
经我们测算,若冲突局势延续或升级,与6月13日冲突爆发前相比,经过霍尔木兹海峡的油气和化学品等运输将下降25%;极端情境下,全球超过12.7%的石油需求或将面临供给缺口。海峡通行船舶总量将下降约25%,其中,受影响油船、天然气船约占7.2%、1.5%。受影响的石油运输中,中国将占9.7%,印度、日本、韩国均占3-4%,欧洲占1.5%。在海峡封锁的极端情境下,即便假设其他替代路线可承载700万桶/天的运输能力,仍将留下约1310万桶/天的缺口,相当于全球石油需求的12.7%。
以中、印、日、韩为首的亚洲经济体面临的风险最大,欧美国家风险较弱但高端供应链受影响较大。中东的贸易结构和对霍尔木兹海峡依赖结构均反映出中国、印度、韩国、日本四国对中东油气产品的风险暴露程度。欧美对霍尔木兹海峡能源运输的依赖正在下降,但部分国家是以色列溴素、钾、芯片等主要出口领域的最大目的地。
能源化工所受影响最为直接、快速,并将传导至交通运输、医药、电子等领域;同时,武器弹药、航空航天、医疗器具等高技术制造领域将遭遇卡堵。一旦出现油气等资源断供,会对中下游诸多制造应用领域造成严重打击。同时,以色列武器和弹药、测量和分析仪器、飞机飞船、医疗仪器等高技术领域出口或将被阻断,同时芯片供应链中断将会导致汽车等下游制造商停工停产。
未来断供风险下中国的处境与应对:
对中东高进口依赖的产品及其中下游制造应用面临断供风险,亟需多元化探索进口来源。这些产品主要集中在上游能源和非能源类初级产品,及部分化学产品,是制造领域常见的生产材料,其供给的冲击也将进一步传导至我国对应的中下游制造领域。例如,液化丙烷和丁烷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配件、家电外壳、橡胶、塑料、润滑油等的生产制造,醇类、酚类、卤化物等是塑料、橡胶、消毒剂、内燃机、燃料电池、包装材料以及航天传感器的重要制造材料。
风险提示:1.国际局势变化超预期的风险;2.国际政策变动超预期的风险;3.政策理解不到位的风险。
近年来,中东地区地缘局势持续紧张,不确定性高企。尽管部分冲突阶段性降温,但区域内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外溢风险仍不可忽视。伊朗、以色列及中东其他国家在全球大宗商品、高科技与资源型产品供应链中占据关键位置。以色列在半导体、精密仪器与化工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伊朗则是全球重要的能源输出国之一。霍尔木兹海峡更是全球约20%石油运输和30%海上贸易的必经通道。每一次地区紧张局势的升级,不仅引发能源价格波动,也可能扰动全球芯片制造、原材料供应及制造业链条的稳定性,暴露出全球产业链对中东地缘格局的高度依赖与脆弱性。
当前多数分析集中于中东局势对能源价格的短期冲击及对航运安全的威胁,但对全球产业链造成的影响关注较少。基于上述背景,本报告将系统分析中东局势的延续与升级对全球供应链的潜在中长期影响,旨在为产业与政策层提供前瞻性判断与应对建议。
一、资源枢纽成产业链风险长期交汇点
(一)中东地区在全球能源、资源及科技供应链中有重要地位
伊朗是全球主要能源生产国之一,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位于全球能源运输要道霍尔木兹海峡北岸。伊朗约80%的出口产品与石化和石油产品以及矿产品相关。伊朗官方与国际能源机构数据显示,伊朗已探明石油储量约2090亿桶,居全球第三;天然气探明储量达2440亿立方米,位列全球第三。此外,伊朗素有“世界矿产博物馆”之称,已探明68种矿产、储量约380亿吨,占全球7%,居第15位。其中,伊朗的锌储量2.3亿吨,居世界首位;铜储量33亿吨,约占全球4%,位居世界第三;铁矿石储量47亿吨,位居世界第十。
以色列在全球芯片产业及溴素和钾肥供应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从其产业结构来看,高科技产业是以色列经济的核心支柱。2023年,计算机和通信等高科技服务占商业服务出口的比重高达86%。商品出口方面,2000至2024年,以色列高科技产品出口金额持续增长,2024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高科技产品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稳步提升至37%。其中,集成电路占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比重达29%,显示出半导体在其出口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当前,以色列半导体产业已有逾50年的发展历史,是全球少数拥有较完整半导体生态体系的国家之一,孕育了全球十大晶圆代工厂之一的Tower Semiconductor、全球第二大FPGA芯片厂商Altera和自动驾驶芯片巨头Mobileye。英特尔、英伟达、苹果等国际半导体巨头也在以色列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
此外,以色列是全球前三的溴素生产国,依托死海地区丰富的卤水资源,其溴化物储量占全球探明储量的约27%。当前,以色列化工集团(ICL)、约旦溴业、美国雅保三家公司合计占据全球70%溴素产量,供应格局高度集中。此外,在钾肥方面,以色列亦为全球主要出口国之一,自2017年以来,以色列的钾肥年产量一直保持在200万至250万吨之间。2024年,以色列向全球出口的前十商品中,包含以上元素的肥料出口额达11亿美元,位列第八。与此同时,发达的科技水平使其在精密仪器、切割钻石、有机化学品等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
霍尔木兹海峡为全球能源运输要道,位于伊朗和阿拉伯半岛的阿曼之间,是连接波斯湾与阿曼湾的重要通道。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统计显示,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霍尔木兹海峡日均石油运输量超过2000万桶,约占全球石油消费的20%和海上贸易总量的30%(图8);此外,该海峡也承担全球约五分之一的液化天然气运输任务,对国际能源市场稳定具有决定性影响。霍尔木兹海峡主要服务于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联酋等中东主要产油国。其中沙特和伊拉克分别有超过530万桶/日和320万桶/日的原油出口需经此通道运输,而霍尔木兹海峡运输的全球液化天然气(LNG)主要出口来源为世界第三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卡塔尔(图9、图10)。
(二)矛盾长期化使全球产业链面临高度不确定性
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紧张关系由来已久,长期根植于宗教分歧、意识形态差异、安全观念以及地区战略利益等多重因素的交织。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并中断与以色列的外交关系以来,双方关系持续恶化。此后数十年,两国在代理人冲突、安全部署、防御等领域的对立日趋突出。此外,外部力量的介入也也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该地区整体乃至全球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波及。2025年6月,双方冲突全面升级进一步放大了全球供应链风险暴露问题。考虑到双方深层矛盾未解,中东局势虽暂时缓和,但未来仍将面临高度不确定性与反复升级的风险。
二者作为全球能源与科技供应链中的关键国家,其长期矛盾对全球产业链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能源方面,伊朗作为世界主要原油出口国,其油气设施遭袭将导致原油和天然气供应大幅收紧,引发国际油价和气价剧烈波动,例如,1990年海湾战争,油价短期内翻倍。近年来,结合全球原油现价的数据,二者直接或间接冲突带来了油价的升高。这进而推高全球化工原料成本,化工领域将面临供应中断压力。资源方面,伊朗丰富的锌和铜矿产因冲突受阻,会带来全球锌价、铜价飙升,新能源、电池等行业面临原材料涨价压力。科技层面,以色列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若其晶圆厂运作受限,将进一步加剧成熟制程芯片供应紧张。整体来看,冲突不仅加剧能源和资源供给不确定性,也对全球制造业和科技供应链稳定构成挑战。
二、区域局势在中长期会对全球产业链带来哪些影响?
(一)霍尔木兹海峡局势变动将对全球航运与能源供应造成潜在影响
霍尔木兹海峡作为全球石油运输的重要通道,每天约有2200万桶石油通过该海峡运输,占全球海上石油运输的五分之一。尽管目前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的可能性较低,但伊朗在该地区的控制力仍然是全球航运面临的较大风险因素。即使伊朗未完全封锁海峡,局部控制或局部冲突爆发造成的干扰,都会显著影响航运的顺畅运行,进而带来油价上涨、航运成本增加和全球能源供给紧张等深远影响。此外,即使替代管道运行良好,其整体运力仍不能满足霍尔木兹海峡的运载量,造成的供应缺口依然庞大。例如,沙特“东西管道”日输量最高达700万桶,阿联酋富查伊拉管道日输量约180万桶,但备用产能有限,且仍需经红海通行;伊朗虽启用戈雷–贾斯克管道避开海峡,但实际使用率偏低,2024年已停止出口。根据EIA测算,即使上述三条路线在最优情况下同时运行,其最大替代运力也仅为500–700万桶/日,仅能覆盖霍尔木兹运输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整体绕行能力有限。船舶经纪公司Gibson指出,若伊朗切实封锁霍尔木兹海峡,2240万桶的石油(6月12日—14日海峡日均运输石油量)几乎无法通过其他航线或管道替代,短期将推升油轮运价并迅速抬高油价,长期则因货运量短缺对航运业与全球经济形成深远影响。
从短期来看,地缘冲突干扰航运秩序,提高航运成本,导致部分企业作出航线调整计划。霍尔木兹海峡船舶数据显示,相比2024年,2025年船舶总体波动量较大,尤其是自2025年6月冲突升级后,进出海峡的船舶日均数量相对2024年有所降低。此外,航线经常受到虚假AIS信号、导航干扰及电子战威胁,导致船只偏离航道,运输效率大幅下降。部分船东甚至被迫绕行好望角,运输时间和成本大幅增加,最高延长至45天、成本上升超30%。此外,随着局势不稳,霍尔木兹海峡和周边地区的航运保险费率大幅上涨,根据CIPS数据,保险费用为冲突前的2-3倍。这一变化促使许多航运公司调整航线,避开霍尔木兹海峡或在临近水域抛锚避险。一些大型航运公司,如Frontline,已暂停签署经过霍尔木兹海峡的运输合同,进一步表明了航运公司对该通道的通行风险有了持续的警觉。
从长期来看,若未来冲突延续或进一步升级,将使全球超过12.7%的石油需求受到影响。我们基于霍尔木兹海峡的总体船舶数量估计了冲突延续升级对船只以及石油需求的影响。 6月13日至24日期间,受伊朗与以色列冲突升级影响,海峡通行船舶总量下降约25%(减少29艘)。根据以往油船和天然气船的占比推算,其中受影响的油船约占7.2%,受影响的天然气船约为1.5%。根据不同国家2024年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运输的原油量占比数据推算,中国石油运输受到影响的比重约占9.7%,印度、日本、韩国均占3-4%,欧洲整体约占1.5%。在极端情境下,若海峡封锁,即便假设其他替代路线最多可承载700万桶/天的运输能力,仍将留下约1310万桶/天的缺口,相当于全球石油需求的12.7%(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为1.029亿桶/日),对全球能源供给将构成巨大挑战。
(二)亚洲国家能源资源风险暴露程度大,欧美高端链条易受影响
以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为首的亚洲经济体高度依赖中东资源与霍尔木兹海峡运输,风险暴露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一方面,2025年第一季度,经由该海峡运输的日均石油量中,中国以5.4百万桶/日的进口量位居首位,其次为印度、韩国和日本(图17),亚洲国家对该通道的原油依赖极高。同样地,液化天然气(LNG)方面,中国和印度2025年Q1的日均进口量分别达到2.7 Bcf/d与2.2 Bcf/d(十亿立方英尺/天)(图18),持续扩大对中东LNG资源的依赖。因此,意味着中东局势下,亚洲的能源市场将面临严重供应中断与价格波动风险。另一方面,中东地区的石油和石油产品主要出口至中国(22%)、日本(13%)、印度(11%);金属矿石和金属废料主要出口至中国(22%)、印度(14%)和韩国(13%);天然气主要出口至中国(25%)和印度(21%)(图19)。
欧美经济体受海峡封锁影响相对较小,但在部分领域受打击较为严重。欧洲与美国对霍尔木兹海峡能源运输的依赖正在下降。2025年第一季度,经霍尔木兹运输至欧洲的原油仅为0.5百万桶/日,较2020年显著下降;LNG方面,其他欧洲国家进口量也持续下降至0.8 Bcf/d以下,反映出其通过供应多元化显著降低对中东能源路径的依赖。然而,欧洲国家在以色列主要出口领域可能遭受严重打击。例如,前文讲到以色列的溴素和钾占据一定地位,该国氯化钾出口的主要目的地90%以上集中在德国和捷克。再如,前文也讲到以色列在全球芯片供应中占据重要位置,其集成电路出口超过八成集中在爱尔兰和美国,其中52.1%流入爱尔兰,32.5%流入美国。
(三)直接影响化工行业并向中下游制造传导
能源化工将受到最直接、最快速的冲击,进一步传导至交通运输、医药、电子等众多领域。中东地区作为全球化工原材料的重要出口区域,一旦因设施停摆、航线中断等原因导致油气等资源供应不稳定,将会引发全球能源市场的剧烈波动,不仅将直接影响原材料的出口,还会对下游应用领域造成严重打击。
此外,武器弹药、飞机飞船、医疗器具等高技术制造领域恐面临断供风险。数据显示,以色列其高技术领域出口主要集中在武器和弹药、杀虫剂、肥料、鞣制材料、测量和分析仪器、飞机飞船、无机化学品、医疗仪器和器具等产品。值得强调的是,以色列在芯片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供应链出现中断将会导致汽车制造商因芯片短缺而停工停产。
三、未来断供风险下的中国处境与应对
未来,中东局势的延续与升级或将进一步导致供应中断,受影响最为严重且最难以找到替代来源的,通常是那些对进口依赖度较高的产品。于中国而言,主要集中在上游的能源和非能源类的初级产品,以及部分化学产品。具体来看,直接遭受影响的领域主要包括粗化肥(87.7%)、液化丙烷和丁烷(50.5%)、石油、沥青油(48.2%)、醇类、酚类、卤化物等(42.4%)、硫磺和未焙烧的硫铁矿(39.3%)、乙烯聚合物(26.0%)、石头、沙子和砾石(22.9%)以及铁锭或钢锭(20.6%)(图24)。这些产品是制造领域非常常见的生产材料,其供给的冲击也将进一步传导至我国对应的中下游制造领域。例如,液化丙烷和丁烷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配件、家电外壳、橡胶、塑料、润滑油等的生产制造,醇类、酚类、卤化物等是塑料、橡胶、消毒剂、内燃机、燃料电池、包装材料以及航天传感器的重要制造材料。
未来,若中东局势长期难以得到实质性解决,断供风险将一直存在,建议我国面向上述对中东地区进口依赖度较高的产品积极推动自主化和进口来源多元化,从而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
一方面,加速推动对中东高依赖领域的自主化供给。随着国内政策对自主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行业逐步实现自主化发展。例如在化肥领域,部分磷肥和钾肥产品中国仍然需要进口。但通过加大对绿色环保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投资,国内化肥行业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国内农业需求,降低外部风险。如青海盐湖、国投罗钾和藏格钾肥等企业,通过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加快自动化改造,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在保障我国钾肥稳定供应的同时,也为钾肥产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再如,在丙烷等能源化工产品方面,石脑油制烯烃、煤制烯烃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方向。拥有乙烯裂解装置且具备石脑油资源的主营炼化企业,可在液化气供应短缺时切换原料,减少对丙烷进口的依赖。例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双楔式闸阀在全球最大丙烷脱氢装置成功运行,打破了该核心设备被国外厂商垄断的局面,为国内相关产业自主发展奠定基础。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政策的支持,预计这些领域的自主化水平将逐步提高,进一步促进国内制造业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对中东高依赖领域的进口多元化渠道。我们梳理了上述领域除中东地区和我国以外的全球前五大主要来源国,具体来看,我国可适当提高从荷兰、秘鲁、阿尔及利亚、意大利、南非的粗化肥进口,从加拿大、阿尔及利亚、挪威、澳大利亚的液化丙烷和丁烷进口,从俄罗斯、巴西、哈萨克斯坦、加拿大的石油和沥青进口,从荷兰、德国、新加坡的醇类、酚类与卤化物进口,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加拿大、赞比亚的硫磺和硫铁矿进口,从荷兰、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的乙烯聚合物进口,从印度、荷兰、德国、意大利的石头、沙子和砾石进口,以及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巴西、德国、马来西亚、越南的铁锭和钢锭进口。
四、风险提示
1.国际局势变化超预期的风险。
2.国际政策变动超预期的风险。
3.政策理解不到位的风险。
本文摘自:中国银河证券2025年7月18日发布的研究报告《【CGS-NDI研究】中东局势不确定性将如何影响全球产业链》
首席经济学家:章俊 S0130523070003
研究助理:李沁蔓、田冀霖
评级标准:
评级标准为报告发布日后的6到12个月行业指数(或公司股价)相对市场表现,其中:A股市场以沪深300指数为基准,新三板市场以三板成指(针对协议转让标的)或三板做市指数(针对做市转让标的)为基准,北交所市场以北证50指数为基准,香港市场以恒生指数为基准。 行业评级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10%以上。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10%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
公司评级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20%以上。
谨慎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20%之间。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5%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
法律申明:
本公众订阅号为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证券”)研究院依法设立、运营的研究官方订阅号(“中国银河证券研究”“中国银河宏观”“中国银河策略”“中国银河总量”“中国银河科技”“中国银河先进制造”“中国银河消费”“中国银河能源周期”“中国银河证券新发展研究院”)。其他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名义注册的,或含有“银河研究”,或含有与银河研究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其他订阅号均不是银河研究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旨在交流证券研究经验。本订阅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提供给订阅人做参考之用,订阅人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订阅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并不构成对订阅人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银河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订阅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订阅人需自行承担依据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订阅号发布的本图文消息仅面向银河证券客户中的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图文消息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并非银河证券客户中的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订阅号的任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