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18 14:30
(来源:CHC医疗传媒)
7月16日,微创医疗发布公告称,公司正考虑一项关于其CRM业务的策略性重组建议,可能将其CRM业务与微创心通的结构性心脏病业务合并。
据了解,微创医疗CRM业务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CRM解决方案,主要从事研发、制造及销售用于诊断、治疗及管理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产品。与微创心通的业务合并后,二者将形成一个强大的心脏病产品平台,提供从CRM的起搏器、除颤器到结构性心脏病的TAVI、LAA等全面的产品组合。
这一消息也引发了资本市场强烈反应,微创医疗股价当日涨幅近7%,微创心通医疗涨幅超20%。截至7月17日收盘,微创医疗报价9.22港元/股,涨幅6.59%;心通医疗报价1.19港元/股,涨幅7.21%。
分析认为,此次重组不仅是微创医疗内部资源整合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标志着其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从单一产品竞争向平台化生态竞争的战略跃迁。
根据公告,微创医疗此次重组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整合CRM业务与微创心通的结构性心脏病业务,构建一个覆盖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结构性心脏病的多元化产品平台。重组涉及的业务主体包括CRM业务和微创心通业务。
其中,CRM业务主营起搏器、除颤器、心脏再同步治疗装置(CRT)及配套导线产品,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位列行业前五;微创心通业务则专注于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二尖瓣/三尖瓣修复(TMV/TTV)及左心耳封堵器(LAA)等结构性心脏病创新产品,其第二代TAVI产品VitaFlow Liberty为全球唯一商业化电动可回收系统。
重组方案显示,双方将通过共享全球营销网络、研发资源及生产设施,实现从产品研发到市场推广的全链条协同。
目前,两项业务的产品均通过直销及╱或分销商进行全球营销,除了利用业务各自的营销及销售渠道之外,若干地区的两项业务间持续合作。通过合并该两项业务,可进一步共享及统筹全球市场资源,产生协同效应,扩大现有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及有助集团在全球市场建立更强大的据点及市场影响力,将集团的产品带给更多的医院及患者。
资料显示,CRM 业务在微创医疗的庞大业务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股权结构来看,负责CRM业务运营的 MicroPort Cardiac Rhythm Management Limited(CRM Cayman)是微创医疗的非全资附属公司,截至公告发布之日,微创医疗持有其 50.13% 的股份,对CRM业务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决策具有主导权。
CRM 业务将打造全球领先的 CRM 解决方案作为核心目标。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专注于研发、制造以及销售一系列用于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的产品。
此外,CRM 业务还提供与之搭配使用的监测产品组合,使其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心脏状况,收集诸如心率、心律、心脏电活动等重要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及时反馈给医生,为医生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
在业务协同方面,CRM 业务与微创医疗的其他业务板块存在紧密的联系。以心血管介入业务为例,部分心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在术后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此时 CRM 业务的产品就可以发挥作用,为患者提供后续的治疗和监测服务。
这种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连贯的医疗解决方案,还有助于提升微创医疗在整个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其在医疗器械市场的领先地位。
微创心通已成为
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先锋
事实上,微创心通作为微创医疗旗下专注于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重要力量,在创新经导管解决方案的研发及商业化方面成果卓著。其核心产品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
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产品方面,其第二代产品 VitaFlow Liberty 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是全球唯一商业化的电动可回收 TAVI 产品。这一产品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色,为主动脉瓣狭窄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2024年,VitaFlow Liberty获CE-MDR批准,成为首个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智造”TAVI系统,并持续推进新兴市场国家注册,累计进入17个海外国家或地区的近百家医疗中心,凭借其优异的产品性能收获专家及患者的广泛认可和信赖,实现植入量同比增长63%,海外收入同比增长108%。
除了 TAVI 产品,微创心通还通过自主研发以及与全球合作伙伴的共同研发,积极布局并建立了涵盖经导管二尖瓣、三尖瓣治疗产品及外科瓣膜产品的全面产品线。如其左心耳封堵器产品,为预防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形成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且已在中国正式商业化,为集团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点。
2024年,微创心通继续丰富结构性心脏病产品管线,新增两张NMPA注册证及三张CE注册证,其第三代TAVI产品VitaFlow Liberty® Flex于2024年12月获得NMPA批准,成为全球一“真”同轴控弯自膨胀式主动脉瓣输送系统,其创新性的3D空间调弯功能、其独有的Capsule段内管控弯技术为医生提供更优异的易用性体验,并进一步提升手术效率和安全性,获得头部专家的一致好评。
目前,在该产品已完成的数十例商业化植入中,实现了100%的手术成功率和器械成功率。预计该产品将持续助力本集团TAVI产品市场份额提升。
近年来,微创医疗业务广泛布局,涵盖了多个领域。目前其共有6家上市公司,覆盖的业务范畴包括骨科、心律管理(CRM)、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神经介入、结构性心脏病业务、手术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得公司面临内部资源分散的挑战。部分非核心业务的持续亏损给整体业绩带来了压力,如外科、泌尿、眼科等业务板块。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公司决定在 2025 年积极推进非核心业务的剥离工作,同时对核心业务板块进行优化整合。
而CRM业务在微创体系内长期处于“技术领先但规模不经济”的尴尬:一方面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研发费用以追赶美敦力、雅培的节奏;另一方面,单一品类难以充分复用微创的全球销售与售后服务体系,导致边际成本偏高。
由此,此次微创医疗拟重组CRM业务的也有了一定的必要性。
据了解,微创CRM与结构性心脏病业务同属心脏科,却分属“节律”与“结构”两大细分赛道。合并后,微创可提供从“起搏器+ICD+CRT”到“TAVI+TMVI+LAA”的完整产品链,形成业内罕见的“心律失常+结构性病变”双轮驱动。
这种组合不仅覆盖心脏科80%以上的高值耗材需求,还能在电生理—瓣膜—心衰的交叉领域孵化创新,如CRT+TMVI联合治疗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的新适应症。
与此同时,目前CRM与心通在欧美、拉美、中东等市场已存在局部合作:CRM的导线与心通的TAVI可共用导管室及心脏团队。合并后,其销售、市场、临床教育团队将一体化运作,减少重复投入;同时,交叉销售可提升单院产值。相关测算表明,仅欧洲市场每年即可节约1500万美元的渠道费用,销售费用率有望从35%降至25%以下。
此外,由于CRM业务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而心通现金流充裕、盈利稳定。合并后,心通的经营性现金流可反哺CRM的研发,降低集团整体财务杠杆;同时,心通作为上市平台,可通过股权、可转债等工具为合并主体融资,避免微创医疗母公司的债务压力。统一报表后,规模效应也将提高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约3–5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资本市场对“单一器械公司”通常给予线性估值,而对“平台型公司”给予溢价。微创通过合并,将CRM的技术深度与心通的商业化速度打包,将显著高于单一产品公司。此次重组若能顺利落地,有望显著抬升微创系整体市值,为后续并购、BD交易提供更具弹性的资本工具。
事实上,微创医疗的每一次外延式扩张都在回答同一个命题:如何在全球医疗器械价值链上不断“上移”。此次CRM业务与心通的合并,不再是简单的“买技术、买渠道”,而是基于心脏病学发展“结构”与“节律”日益融合的底层逻辑所进行的范式级整合。
此次重组CRM业务若最终成行,微创医疗将诞生一个横跨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及心衰管理的“超级事业部”,其在心脏科的话语权将有望与美敦力、雅培、波科等巨头比肩。这不仅关乎微创的市值重估,更关乎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一次关键“升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