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18 17:04
今年上半年,猪价持续低位震荡,6 月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一度跌至 14.3 元 / 公斤,同比跌超 20%,较 1 月上旬 16.1 元 / 公斤的价格下降约 13%。
截至目前,已有 12 家生猪养殖企业披露了 2025 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多数企业预计实现盈利,牧原股份等部分龙头企业更是实现超十倍增长。
成本控制能力成为盈利关键。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下生猪养殖行业正在推动 “反内卷”,核心目标是调控母猪产能、提振猪价。未来随着落后产能逐步退出,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具备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头部企业有望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多数猪企预喜 成本控制成关键
据梳理,已有 12 家生猪养殖企业披露了 2025 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 8 家企业预计扭亏为盈,包括新希望、巨星农牧、新五丰、东瑞股份、正邦科技、华统股份、大北农、禾丰股份;牧原股份、神农集团预计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大增 1129.97% 至 1190.26%、175.12% 至 238.85%。
具体来看,牧原股份预计 2025 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102 亿元至 107 亿元,同比增长 1129.97% 至 1190.26%。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生猪出栏量较去年同期上升导致收入上升,且生猪养殖成本较去年同期下降。上半年,公司共销售商品猪 3839.4 万头,同比增长 32.5%。牧原股份管理层介绍,其 6 月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低于 12.1 元 / 公斤,有信心实现全年成本平均 12 元 / 公斤的目标。
新希望预计 2025 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6.8 亿元至 7.8 亿元,同比扭亏。公司表示,上半年生猪养殖业务各项生产指标持续改善,养殖成本实现同环比双降,在 2025 年上半年平均猪价同比降低的情况下,生猪养殖业务仍然实现同比扭亏。此外,公司饲料业务持续优化,在 2025 年上半年亦取得量利同增。
神农集团预计 2025 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3.41 亿元至 4.2 亿元,同比增长 175.12% 至 238.85%。公司业绩增长主要来自生猪养殖业务增长:一方面生猪出栏量较上年同期增长 40.93%;另一方面由于原料价格下跌,公司强化细节管理等,养殖成本较上年同期下降。
也有部分生猪养殖企业上半年业绩表现不佳。其中,唐人神、罗牛山预计 2025 年上半年由盈转亏,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亏损 5400 万元至 6900 万元、660 万元至 850 万元。
唐人神表示,公司生猪产业以肥猪生产销售为主,2025 年 1 至 6 月公司实现生猪出栏 259.36 万头,同比增长 37.75%,其中实现肥猪出栏 246.61 万头,占比 95.08%。公司肥猪销售价格同比下降 0.34 元 / 公斤,影响公司利润约 1 亿元,造成公司利润同比下降。
从各公司销售数据来看,多数猪企今年上半年出栏量较去年同期增长,出栏前三名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和新希望出栏总数占比超 78%,生猪出栏数量依次为 3839 万头、1793 万头、844.93 万头;东瑞股份上半年出栏 76.5 万头,同比增长约 116.16%。
从销售价格来看,今年上半年猪企销售均价低迷。牧原股份上半年整体销售价格区间在 14 元 / 公斤至 15 元 / 公斤之间,其中 6 月商品猪销售均价为 14.08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21%;温氏股份 6 月毛猪销售均价为 14.39 元 / 公斤,环比下降 1.98%,同比下降 20.50%。新希望 6 月商品猪销售均价为 14.18 元 / 公斤,环比下降 2.81%,同比下降 21.53%。
在此背景下,生猪养殖行业正在推动 “反内卷”,国家相关部门也在倡导养殖行业减母猪、控二育、降体重。
有业内人士透露,近期多家猪企参加了 “生猪生产调度会”,会议提出了具体的生猪生产调控目标,将对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调减 100 万头左右,降至 3950 万头。
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家猪企已开始着手推进控制能繁母猪数量,并明确了降重计划。例如,截至二季度末,行业龙头牧原股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少 5.4 万头至 343 万头,连续两个季度调减。
招商证券分析认为,生猪产业 “反内卷” 的核心目标在于调控母猪产能、提振猪价。同时,经历前期的快速扩张后,大部分上市猪企资产负债率仍超 60%,处于历史较高水平,猪企也有动力配合调减产能,以量换价,缓解债务压力。
散户破局:在成本战中寻找逆势追赶的路径
当上市公司和集团企业凭借规模化优势大打成本战时,全国数百万散户养殖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数据显示,散户养殖成本普遍比头部企业高 1.5-2 元 / 公斤,部分地区散户完全成本甚至超过 14 元 / 公斤,在当前猪价水平下已逼近盈亏线。养殖环境简陋、饲料采购成本高、防疫技术薄弱等问题,让散户在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散户没有突围机会,找准差异化路径仍能实现逆势追赶。
灵活调整养殖结构是散户的天然优势
与集团企业动辄数十万头的固定出栏计划不同,散户可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整养殖规模和周期。例如,在猪价阶段性低谷时减少能繁母猪存栏,转养体重更小的仔猪,等待价格回升后再补栏;或聚焦地方特色品种养殖,如太湖猪、东北民猪等,这类猪肉因风味独特,终端售价可比普通猪肉高 20%-30%,且市场需求稳定。安徽阜阳散户王建军的案例颇具代表性,他今年放弃养殖外三元生猪,转养本地黑猪,虽然出栏周期延长 1 个月,但每公斤售价提高 4 元,剔除饲料成本后反而多赚 150 元 / 头。
借力高性价比工具降低核心成本
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支出的 60%-70%,散户可通过选择针对性产品突破成本瓶颈。如金猪一号核心小料,其 0.5% 的添加比例对散户而言更易操作,无需改造现有饲料设备,一袋 500 克的小料即可搭配 100 公斤基础饲料,小批量采购也能享受稳定的成本优势。山东潍坊散户李红梅算过一笔账:使用该小料后,每头猪日均饲料消耗从 2.8 公斤降至 2.5 公斤,按年出栏 500 头计算,年节省饲料成本近 2 万元,相当于多赚了一头猪的利润。
抱团合作弥补规模短板
散户单打独斗难以对抗市场风险,但加入养殖合作社或产业联盟后,可形成集中采购、统一防疫、联合销售的合力。河南南阳某养殖合作社通过整合 200 多户散户资源,与饲料厂签订直供协议,饲料采购价较散户单独购买低 8%;同时共建标准化防疫点,聘请专业兽医定期巡诊,将仔猪成活率从 75% 提升至 88%。这种 “散户 + 合作社” 模式,既保留了散户的灵活性,又嫁接了规模化的成本优势。
政策红利为散户赋能
近年来各地农业部门推出的 “散户升级计划”,为养殖户提供从技术培训到设施改造的全方位支持。湖南、四川等地对散户改造粪污处理设施给予 30%-50% 的补贴,浙江则通过 “数字畜牧” 项目免费为散户安装智能料线、环境监测设备,帮助精准控制投喂量和温湿度,使部分散户的养殖成本下降 1 元 / 公斤。
行业专家指出,未来养猪业的竞争不是 “规模淘汰散户”,而是 “低效淘汰高效”。散户只要抓住成本控制的核心,善用外部工具和合作资源,完全可以在集团企业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正如江西赣州散户陈卫国的感慨:“猪价我们左右不了,但每头猪多省 30 元、少生病一次,就是自己挣来的利润。”
降本新助力:金猪一号核心小料的价值凸显
在猪价承压、成本控制成为猪企盈利核心的当下,一款能有效降低饲料成本的产品正受到行业关注 —— 金猪一号核心小料。作为一款添加比例仅为 0.5% 的预混料,它通过精准配比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关键营养成分,在保证生猪生长所需营养的同时,大幅提升饲料转化率。
从实际应用数据来看,使用金猪一号核心小料的养殖场,生猪料肉比可降低 0.15-0.2,按每头猪出栏体重 120 公斤计算,每头猪可减少饲料消耗约 18-24 公斤。以当前玉米、豆粕等大宗饲料原料均价计算,仅此一项就能为每头猪降低饲料成本 30-40 元。对于年出栏 10 万头的中型养殖场而言,年节省成本可达 300-400 万元,这在薄利时代的养猪行业中,无疑是提升盈利空间的重要助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金猪一号核心小料在不同规模的养殖场景中均表现出稳定的适用性。无论是头部企业的标准化养殖基地,还是中小散户的养殖场地,添加后均能显著改善生猪生长性能,减少因营养不均衡导致的疾病风险,间接降低养殖过程中的医疗成本。在行业 “反内卷”、聚焦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这类高性价比的饲料添加剂,正成为猪企应对市场挑战、巩固盈利优势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