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价格企稳回升超半年,风电走出内卷

2025-07-18 12:52

从去年11月至今,中国风电整机招标价格再也没有低于1400元/千瓦——这是业内评估的大部分风机成本线。

“这意味着风电行业已停止价格战,走出了内卷。”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告诉《财经》。 

中信建投证券统计,2025年5月与2024年年底相比,风电主机价格涨幅约10%。截至2025年5月,陆上风电不含塔筒均价上涨10%,在1600元/千瓦以上状态已维持超过半年,风机行业价格拐点明确。公开信息显示,近两个月,多个陆上风电项目竞标价超过了2000元/千瓦。

与光伏行业仍在亏损、打价格战相比,同为新能源主体的风电为何率先走出内卷?

《财经》综合多位业内人士观点,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风电企业数量较光伏少,头部企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靠价格战扩大市场份额的意愿较低;2、风电机组较光伏组件技术门槛更高,风电整机商数量近几年已逐渐减少,没有新进玩家;3、风电机组技术迭代、大型化速度较快,安全事故增多,敦促业界走出低价竞争,把重心放在质量和安全上;4、风电企业从上一轮行业洗牌潮吸取了经验:质量安全是底线,不遵循该原则的风电企业必将被淘汰。

2010年前后中国风电整机商有近80家。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下称风能专委会)统计,2024年中国风电市场有新增装机的整机制造企业共13家,其中前5家市场份额为75%,前10家市场份额合计98.6%。

风电行业在补贴时代结束之后,已经走出了政策主导的行业发展逻辑,进入了成熟发展的市场阶段。

自律与自救

据风能专委会统计,陆上风电机组(不含塔筒)月度加权平均价格在2024年9月、10月连续跌至1400元/千瓦以下的历史最低价之后,从2024年11月开始反弹:除了2025年1月因为春节因素价格较低之外,其他月份该价格均在1450元/千瓦以上。

在不考虑研发成本、营销和销售成本、管理费用、间接费用的情况下,8兆瓦以下的风电整机成本在1400元/千瓦—1600元/千瓦;8兆瓦以上的风机成本约1300元/千瓦。2024年2月至10月,中国风电机组月度平均投标价六度降至1400元/千瓦以下,跌破了绝大多数企业的成本线。

从2024年11月以来,风机价格迎来拐点,价格企稳回升持续超半年。形势变化的背后推力源于一场行业自律与自救。

2024年10月16日,风能专委会组织12家风电整机企业签订《中国风电行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自律公约》(下称“自律公约”)。同时,成立公约执行管理委员会和纪律监督委员会,如有风电企业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自律公约相关委员会将去有关部门举报,以法律手段惩戒违法企业。

这12家企业总共占据中国风电整机市场99%以上的份额。风能专委会不是行政机构,没有强制执行权力,但其为中国风电行业最有影响力的第三方组织,号召力较强。

除了让制造商签署自律公约,风能专委会还组织风电开发企业达成走出内卷的共识。11月15日,风能专委会组织召开“2024风能企业领导人座谈会”,共有40多家风电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参加,包括主要风电项目开发商和风电整机企业。

该座谈会达成的关键共识是:优化招标方案及评标办法,通过设置更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综合评估整机企业的研发、制造、质量保证等能力;提高技术评分权重,细化技术指标评分,杜绝最低价中标。

风电开发龙头企业发挥了领头羊作用。2024年11月22日,国家电投2024年度第二批陆上风电机组集采招标结果公布。该项目总规模共8.4GW,其中包括7.2GW的采购容量和1.2GW的储备容量,7.2GW采购容量共分为30个小标段。30个标段的风机平均报价为2092元/kW,平均最低报价为1882.5元/kW,平均最高报价为2334.5/kW。这组价格明显较此前的平均招标价偏高。

报价提高的原因在于国家电投在此次招标采购中修改了评标基准价计算方法。此前风电开发企业的招标细则中,价格评分占比一般达40%-55%,投标最低价往往为评标基准价,投标价格高出基准价,需按比例扣分。

此次国家电投以有效投标人评标价格的算术平均数下浮5%作为评标基准价。当企业报价低于或等于评标基准价时,得满分;当企业报价高于评标基准价5%以内(含5%)的,每高1%在满分的基础上扣0.4分;评标价格高于评标基准价5%以上部分,每高1%扣0.8分。这意味着,最低报价者不再具有明显优势。

上述项目招标规则的修改被业内认为是改变风电行业本轮价格战的风向标事件。此后,其他多数风电开发企业跟进修改了招标规则,最低价中标在近半年里逐渐退出舞台。

某头部风电制造商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价格再跌下去没有企业受得了,不管是制造商还是开发商,现在大家都已经回归理性,不再追求低价了。现在风电行业已经走出了本轮低价周期,企稳向好了。

去年签署自律公约之后,今年3月,各大风电整机商还陆续签署了遵守自律公约的承诺书。秦海岩表示,每家企业的具体成本各异,行业协会不可能要求风电整机商都遵守同一个价格底线,但不低于成本价竞标应该是企业必须遵守的法律底线。风电企业做好自律,其实就是在自救。

事故与迭代

风电行业此次走出内卷的核心动力在于风电产品技术迭代过快,行业安全事故总量攀升(尽管事故率未明显上升)。

如果只追求初装时每兆瓦风机成本的下降,未来很有可能面临较高的运维成本;以全生命周期核算,风电项目的度电成本可能不降反升。风电制造商和开发商都会算这笔账,跳出价格战就是在及时止损。

在2024年年底的一个闭门会上,某头部风电制造商管理层人士推演了事故导致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升高的情况:以一个容量为100兆瓦,共20台机组的项目为例,其初始投资假定是5100元每千瓦,等效发电小时数是2300小时。如果在第十年的时候更换5台齿轮箱,其单位千瓦的成本就增加124元;若第五年更换5套叶片,其单位千瓦的成本增加175元;如果在第十年一台机组倒塔,其单位千瓦的成本增加158块钱。

该人士对《财经》在内的媒体表示,希望业界要回归风力发电技术的本质,降低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而不是一味追求风机的低价。

据风能专委会统计,中国风电行业发生的倒塔、火灾烧毁、关键部件失效等大型事故数量呈上升趋势,2021年为95起,2022年、2023年分别增至114起和130起。2021年、2022年、2023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分别为:4757万千瓦、3763万千瓦、7590万千瓦。

在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电力安全生产监管典型执法案例中,2024年风电项目违规违法案例较前两年明显增多。与在役运行的风电机组总量相比,大型事故数量并未出现爆发式增长。但事故数量的增加警醒着风电企业须提高安全生产的投入。

在风能专委会统计的大型事故案例中,关键部件失效占62%,风电机组倒塔和着火分别占18%和6%。在部件失效类型中,叶片失效占44%,螺栓、塔架、齿轮箱、发电机等其他部件失效不时出现。这些部件失效,都将提高该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

如果按照样机全面测试、小批量验证,再到大批量应用的开发流程,一款新的风电机组上市一般需要两三年。但最近两年里,诸多新机组在半年左右即完成量产。这些技术要求更高、外形尺寸更大的风电机组,既要发电效率更高,还要成本更低——这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到。

秦海岩表示,为了实现既高效又低价的目标,制造商可能会追求设计的精细化,降低冗余度,以降低成本。这要求随后的制造环节必须做到精细化管理,工艺控制更严格,特定场址评估更精细,否则稍有疏漏就会有质量问题。精细化设计应该行业技术进步追求方向,但业界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时间来积累和提高。

如今,风电开发商和制造商都认为平衡安全和成本的临界点已出现。若要提高安全性能,价格战难以为继。

在风电行业发展史上,此前已出现过因质量问题导致龙头公司跌落的教训。成立于2006年华锐风电,曾经在2008年超越金风科技成为中国风电制造行业市场份额最高的企业。但从2011年开始,华锐风电因质量问题订单锐减;到2014年,该司已跌出风电整机商排名前十的榜单。

洗牌的遗产

与光伏相比,风电企业数量较少、库存较低的状况是上一轮风电行业洗牌留下的遗产。

华锐风电从崛起到成为行业冠军,再到跌落前十强的那几年,正是中国风电行业上一轮大打价格战、质量问题频发、行业大洗牌的阶段。

从2008年到2010年,风电机组投标价格从6000元/千瓦降至4000元以下元/千瓦。风电整机商的数量从2006年前的不足10家,迅速膨胀至2010年的约80家。

此后几年,风电整机商和零部件生产企业数量逐渐下降,市场集中度提高。2013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前五名企业合计市场占比54.1%,到2018年,该数字增长到75%。据风能专委会最新统计,2024,年中国风电市场有新增装机的整机制造企业共13家,其中前5家市场份额为75%,前10家市场份额合计98.6%。

此轮价格下跌的幅度比2010年前后跌幅更大。据风能专委会最新统计,中国陆上风电招标平均价格从2021年初的超过3000元/千瓦,跌至2024年年中的1400元/千瓦,下跌超过50%。不过,风电行业几乎没有企业在这一轮降价周期里破产倒闭。

当时华锐风电衰落的原因除了质量问题,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库存过高。2011年年末,华锐风电存货达到了88.28亿元。到2013年年末,该司库存仍高企超过90亿元。到2014年年末,该数字才有所下降,存货余额约60亿元,而2014年华锐风电的营业收入为36亿元。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吸取了此前的教训,如今风电企业绝大多数都没有过多的库存。

秦海岩表示,对于风电整机商来说,其组装产线用工程设备领域的通用厂房就行,没有太大的沉没成本;一般也不会有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库存,整个产线的产量弹性较大,覆盖的机组型号也较多,所以整机商一般都没有太多库存。对于风电零部件生产企业,由于近几年技术迭代较快,先进产能仅仅是紧平衡,只有少量不能升级的落后产能有一定的过剩。而且全球风电产业链里除了中国,都处于紧缺状况。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