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18 07:30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许予朋
不出海就出局?效率优先还是安全优先?当前,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显著加剧,技术革新浪潮迭起。在此背景下,全球供应链上的企业面临更多变数,对金融服务也提出新的需求。
“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考量,正从成本效率优先转向效率、安全和韧性并重。”7月17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期间,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副董事长鲁静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鲁静看来,跨国银行拥有本地网络、监管对接能力与全球协调机制,能通过更具适应性、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助力中国企业打破国别壁垒、克服体系分割。
“链式出海”成新趋势
在兼顾效率与安全的前提下,从“产品出海”,再到如今的“品牌出海”“链式出海”,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全球化并未停滞,而是进入再平衡阶段。”鲁静表示,当前,为了获得更具韧性的发展,中资企业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出口商品或实现本地化生产,而要进一步实现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全面出海。例如,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已在匈牙利形成涵盖“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整车及充电设施的完整产业集群,服务整个欧洲市场。
这一变化不仅仅意味着概念的升级,也将带来系统性的思维重构。“出海企业必须深度理解目标市场需要,通过技术赋能来满足需求,并与本地合作伙伴合作,共同打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供应链网络,不再仅仅将追求效率放在首位。”鲁静介绍。
聚焦出海企业发展新趋势,商业银行跨境金融服务也需升级迭代。在本次链博会期间,渣打银行推出一站式跨境金融解决方案“渣打环球链”,针对“走出去”中资企业及“生而全球”型企业在运营中面临的多种痛点,提供覆盖多个国家、币种与业务场景的综合金融服务。
“依托全球53个市场的协同能力,‘环球链’是渣打银行在过去10年与中资企业在全球市场中不断互动、打磨的成果。”鲁静说,本次解决方案的一大亮点,是打破了以往单纯产品叠加的服务模式,将从企业全生命周期出发,为客户设计匹配的财资、贸易融资和外汇管理工具。一方面,更好支持企业拓展海外本地业务;另一方面,为全球布局的中资企业提供境内外协同支持。
更多跨国企业愿使用人民币
在全球贸易体系、货币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全球市场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注度日益提升。
中国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显示,过去一年绝大多数境内外经营主体表示将提升跨境人民币使用水平,境外工商企业使用人民币的意向提升更为明显。据渣打银行发布的人民币环球指数(RGI)报告披露,今年前4个月,该指数持续攀升,达到5167,创8个月以来新高。
“出海的中资企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大使’。”鲁静告诉记者,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出海企业普遍更倾向于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融资、投资以对冲汇率波动对财务报表的冲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交易对手是否接受人民币,以及海外市场是否具备人民币流动性,都构成了影响出海企业使用人民币意愿的重要因素。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动用人民币未到期余额818亿元。今年,新增6家外资银行加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朋友圈”。
“离岸人民币投资产品及互联互通机制日益丰富,叠加人民币汇率在贸易摩擦中的稳健表现,这些因素都进一步提升了跨国企业持有人民币的意愿。”鲁静介绍,“我们很欣喜地看到,除中资企业外,日韩、欧美跨国企业也开始在东南亚、非洲、中东探索使用人民币进行融资及完成供应链上的支付。未来,政策层面或可考虑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
据了解,渣打银行是海外人民币业务网络覆盖最广的外资银行之一,近年来,持续在境外发力,培育企业人民币结算习惯,增强企业利用人民币自然对冲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目前,该行能够在全球35个市场提供人民币综合服务。
鲁静认为,通过持续丰富人民币产品及风险管理工具,在海外市场落地更多使用场景,探索离岸人民币的多网络、多中心建设等方式,能够让更多跨国企业认识到使用人民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