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记者手记:当产融的“毛细血管”相遇

2025-07-18 07:30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杜肖锦

6月底,记者前往江苏调研,恰逢“苏超”最热闹的阶段。一路上聊起“苏超”,当地企业主、银行员工、媒体同行都打开了话匣子,笑谈“太湖三傻”“巾州”“谁是南哥”等有名的梗。与“苏超”一同被反复提及的,还有“散装江苏”“十三太保”这些在省内流传十余年的“老梗”。这些梗源于江苏省内各城市发展水平难分伯仲,均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因而催生了“谁也不服谁”的调侃。

“散装江苏”只是调侃,绝非贬义。这几年,记者走过江苏很多城市,走的城市越多,越发现“散装”的表象下,其实是各地在竞争中深度合作的发展内核。最直接的证明便是,那些在竞合中崛起的产业集群。如以无锡、苏州、南通、南京等市为核心,连云港、徐州、淮安等市为支撑的沿江和沿运河集成电路特色产业集群,在近年来已成规模。

产业集群的壮大,离不开产业链的紧密聚合;而产业链的韧性与活力,又深深植根于那些分布在县镇、扎根于产业上中下游的小微企业。此番走访苏州市、无锡市及其下辖的宜兴市、盛泽镇、璜土镇等地,记者深刻感受到,位于县、镇的小微企业正像毛细血管一样,发挥体量小、决策快、创新强的优势,自下而上为产业链、产业集群供给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和创新血液。

并且,产业链中的小微企业不是小角色。如果原材料涨价时的资金周转压力、技术升级时的研发投入缺口、接下大订单后的产能扩张需求,这些“小而急”的难题不及时解决,整条产业链的循环效率都会打折扣。

这时,金融服务的价值便凸显出来。记者看到,当地金融机构不断打通接触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形成“毛细血管”一样的金融供给网络。比如邮储银行在江苏省依托自身网点分布面广量多的优势,深入乡镇、园区,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这种精准滴灌的普惠金融服务,顺着“最后一公里”的脉络,精准赋能产业链上的“毛细血管”企业,让金融服务与产业需求形成了高效对接。

正是这两种“毛细血管”的深度耦合,让苏州的研发优势能快速转化为无锡的制造成果,让淮安的配套能力精准对接南京的产业需求,最终让“散装”的单个产业在产业链条、集群上形成“聚合”效应。更进一步看,忽视产业链上“毛细血管”的健康,就难以构建强大的产业生态;缺乏与“毛细血管”匹配的金融服务,就难以释放实体经济的全部潜力。

江苏是经济大省,站在“苏大强”的肩膀上管窥产业链与资金链的融合,记者感受到,产业链的韧性与活力直接关系到发展质量。当产业的“毛细血管”与金融的“毛细血管”相遇、相融,不仅让每个企业获得成长的养分,更能让整个产业链焕发蓬勃生机。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