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国版“躺赢资产”暴赚56%,还能上车吗?

2025-07-18 06:50

01

当年你爱搭不理,如今你高攀不起

上周,市场的心跳被银行股拿捏得死死的。眼瞅着工行、建行们齐刷刷刷新历史纪录,股民们还没从“拍断大腿”的懊悔中缓过神,周五一根大阴线又把大家砸懵了——银行精选指数单日大跌2%,熟悉的“乌云盖顶”形态让所有人都在问:银行股这轮狂奔,真的到顶了吗?

这问题问得急切,但咱得先看清这轮以银行为代表的“红利资产”狂欢,到底怎么回事儿。不是简单的“便宜”或者“高息”就能解释通透的,背后是全球资本在低利率和不确定性下的集体选择。

数据说话,这波行情有多猛?2024年年初至今(截至2025年7月15日),代表红利策略的红利低波指数(H30269.CSI)上涨了24%,更猛的港股通红利低波指数(987016.CNI)飙了48.4%,把主流宽基指数远远甩在身后。

银行股更是红利中的“尖子生”,申万银行指数2024年年初至今(截至2025年7月15日)累计涨幅高达56%,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里高居榜首!今年内,已经有18家银行的股价创出历史新高,16家涨幅超过20%。上周五之前,四大行还在不断刷新自己的股价天花板。

然而,高处确实容易让人心慌。不少投资者担忧:部分银行资产质量承压,净息差压力山大,估值(PB)也飙到了近三年的99%高位,是不是太贵了?这感觉就像爬到了山顶,风大得让人站不稳。

别急,把镜头拉远点看,你会发现银行股的“牛气”并非A股独一份兴业证券最近一份研报点破了关键: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7月8日,全球银行板块指数整体上涨了52%!细看:

·美国银行股涨49%

·欧洲银行股涨65%

·日本银行股涨53%

·港股中资银行股更是夸张,飙了88%

全球主要市场的银行股,齐刷刷跑赢了大盘,而且都逼近甚至超过了2010年以来的高点!这显然不是巧合,而是一场全球性的资金迁徙。

钱,为什么都往这里跑?核心就两个字:确定。

02

红利资产的深层投资逻辑

当全球利率持续下行,地缘冲突此起彼伏,实体投资回报率低迷且充满变数,“安全”和“看得见的回报”就成了资本最稀缺的东西。大资金们不是在追求暴利,而是在寻找能“稳稳收租”的避风港。这时候,“低估值+高股息+现金流稳定”的红利资产,就成了香饽饽

日本市场就是一个样板——那就是“失去三十年”里依然能躺赢的五大综合商社(三菱商事、三井物产等)。股神巴菲特2019年开始买入日本五大商社,并且不断增持,持股比例直到10%上限,截至2024年底,伯克希尔-哈撒韦在日本持股的市值已达235亿美元,投资浮盈达97亿美元!

数据来源:wind,理财魔方,时间区间:2020/01/01-2024/12/31

数据来源:wind,理财魔方,时间区间:2020/01/01-2024/12/31

为啥他能赚?因为这五大商社完美契合了“确定性”三要素:

1.低估值:当时受贸易摩擦、疫情冲击,股价低迷,PB(市净率)多在低位。即便到去年底,平均PB也多在1.5倍以下。

2.高股息:股息率持续增长,2024年平均股息率3.8%,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分红,雷打不动。

3.全球化刚需资源掌控+现金流霸权:它们掌控着日本的经济命脉——三菱商事运营全球1/5的液化天然气贸易,住友商事坐拥东南亚200万公顷农田,丸红是全球最大牛肉贸易商。业务覆盖能源、矿产、粮食这些“人活着就离不开”的刚需领域。无论2008年金融危机还是2020年疫情,它们的资源贸易收入都能保持正增长,现金流稳得一批。同时,它们优化债务结构,资产负债率长期维持在50%-60%,财务稳健得像穿了防弹衣。

看明白没?这套逻辑,跟当下中国以银行、电力、部分资源国企为代表的核心红利资产,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看估值

中证银行指数当前PB约0.74倍,虽然比2023年底的0.4倍“地下室”价格涨了不少,但对比全球银行业平均PB(1.2倍),对比英美同行,依然被低估。比如,工商银行PB是0.76倍,纽约梅隆银行是1.84倍,摩根大通银行是2.45倍。工商银行的股息率却高达3.94%,远超这两家银行,性价比肉眼可见。

看现金流与基本面

国有大行背靠14亿人的存贷基础盘,虽然净息差承压,但不良贷款率长期稳定在1.1%-1.3%,资本充足率普遍超10%。公用事业(如电力)更是刚需中的刚需,经济好坏,你家电灯都得亮着,收入稳定性极强。

看股息率

这才是低利率时代最硬的通货!十年国债收益率跌到2%以下,一年期定存利率也跌破1%。这时候,中证红利指数股息率5.1%,中证银行指数股息率4.6%,吸引力瞬间爆表。

看资源掌控与全球化布局

中国版“商社”正在崛起。中国神华在蒙古握着30亿吨煤炭资源;中远海控控股了欧洲十大港之一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股权占比67%);宝钢通过巴西MMX铁矿掌控全球12%铁矿石议价权。这种“从矿山到港口”的全链条控制力,是不是和日本商社很像?

所以,这类资产完美匹配了“大钱”的胃口——以险资、社保为代表的长期资金正在疯狂抢筹!为啥?因为保险资金正面临“利差损”的严峻挑战。广谱利率下滑,以前能买到的“高收益非标资产”越来越少,低利率下,债券收益也承压,增配权益资产,尤其是高股息、低波动的红利股,成了险资的无他选择

中信证券测算过:截至2024年四季度,险资投向股票的资金大约2.43万亿元,其中80%(约1.94万亿)配置的是红利股!假设每年增长 10%,预计未来十年,险资还将继续增配红利股约2.29万亿元。

看到这儿,你应该明白上周五那根阴线意味着什么了吧?短期涨多了,有资金获利了结很正常,部分银行股月线确实进入超买区域,存在技术性回调压力。但这波红利资产上涨的核心逻辑——全球性的“确定性”资产荒叠加长期资金的刚性配置需求——并没有发生根本性逆转。

03

红利资产投资干货

“躺赢”不是闭眼买,得挑那些真金白银、有底气的。那么,作为普通投资者,该怎么应对?如何避免踩坑?

第一,擦亮眼,警惕“伪高股息”!不是名字里带“红利”或者股息率高就一定是好货。关键看三点:

·盈利质量:ROE最好持续大于8%。

·分红诚意:非金融企业最好连续3年分红比例超45%,金融企业(如银行)超35%。

·现金流成色:自由现金流/净利润比值大于1,说明是真金白银在分红,不是打肿脸充胖子。

要特别小心两类陷阱:一类是靠股价暴跌“被动”推高股息率的;另一类是强周期行业(如煤炭、石油)在价格高点强行分红的,这种持续性往往很差。目前油价仍显弱势,炼化景气度差。煤炭库存高位,盈利预期回落。

第二,银行股:短期有支撑,中期看分化。

短期(3-6个月):低估值、高股息、叠加政策面可能的呵护(如存款利率还有没有下调空间?),对股价仍有支撑。

中期:如果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零售贷款的不良率可能抬头(现在部分银行零售不良净生成率已经在悄悄上行了)。市场会更挑剔,优质城商行、零售银行标杆的韧性和持续性会更好。而那些业务基础薄弱、估值已经被炒得过高的区域性小银行,风险就比较大了。

第三,别只盯着银行

电力行业正迎来转型机遇,从过去拼“发了多少电”转向提供“调节服务”(比如调峰调频)盈利。7-8月夏季用电高峰要来了,业绩预期可能升温;全国统一的绿电交易市场在扩容(试点省份今年要翻倍),能优化绿电的盈利模式。

可以布局一些具有“战略资源+技术壁垒”的领域,比如稀土、稀有金属等。这逻辑,类似于日本商社在LNG贸易中的地位。

理财魔方的全球长红账户目前正在募集中,长红账户的投资宗旨是帮助投资资产的长期保值增值,获得一个跨越周期的稳定回报。这就需要该基金组合要在不同的周期都要优选最能代表一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资产。中国核心资产以红利资产为主,长期收益跑赢A股主要指数。美国的核心资产是以MAG7美股科技七巨头为代表的美股科技巨头。与此同时,该基金组合还配置了黄金和债券作为对冲资产,降低了组合的波动性。

风险提示:

本材料仅为市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买卖,风险自负。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信号为魔方为平台用户提供的专属服务。信号内容不构成基金宣传推介材料的任何部分,亦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跟随信号不保证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仍存在本金损失可能性。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