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国生物制药35亿收购礼新医药,“正大系”加码创新药布局

2025-07-17 20:44

7月15日晚间,香港交易所公告,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宣布以约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5.94亿元)的净代价收购礼新医药95.09%股权。加上此前持有的4.91%股份,交易完成后,这家上海创新药“黑马”将成为中生制药的全资子公司。

礼新医药在交割日预计持有约4.50亿美元的现金及银行存款,扣除这部分后,中国生物制药此次收购的实际净付款额约为5.01亿美元。

此次收购是中生制药继2024年控股A股浩欧博(维权)、2022年收购英国F-star后的又一重大布局,标志着传统制药巨头正加速向创新药生态型企业转型。

礼新医药为何值35亿?

根据中国生物制药发布的收购公告及相关公开信息,2019年成立于上海张江的礼新医药核心价值在于其差异化的技术平台与产品管线布局。六年时间,公司累计对外授权交易金额近4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00亿元),其中两项国际巨头交易引人注目。

2023年5月,礼新医药与阿斯利康达成协议,将新型GPRC5D靶向抗体偶联药物LM-305的全球权益授权给后者,交易总价值达6亿美元,当时该药物尚处于临床前阶段。

2024年11月,礼新医药再与默沙东达成重磅交易,以最高32.88亿美元的价格将PD-1/VEGF双抗LM-299的全球独家权益授予对方。截至目前,礼新已经收到包括预付款和技术转移里程碑付款合计8.88亿美元。

礼新医药专注于肿瘤免疫和肿瘤微环境领域,建立了 LXTAbTM、LX-ADCTM、LX-TDuoTM三大自主研发平台,具备中美澳三地开展临床研究的能力。

目前公司拥有8个临床阶段项目:包括LM-299、LM-305、LM-108、LM-302等核心管线,覆盖骨髓瘤、胰腺癌、胃癌等多种适应症。

在业绩表现上,礼新医药呈现出典型的创新药企发展轨迹。2023年营收1.78亿元,亏损2.31亿元;2024年收入骤降至21.6万元,亏损扩大至4.68亿元;而2025年上半年则实现营收42.18亿元,净利润飙升至16.85亿元。这种剧烈波动反映了创新药企依赖里程碑付款的特点。

中生制药的“仿转创”布局

对于中国生物制药而言,此次收购是其从“仿转创”的关键一步。

中生制药近年持续加大创新投入,2024年创新药收入同比增长21.9%至120.6亿元,占总营收比例攀升至41.8%。截至2024年底,其在研创新药达70个,其中肿瘤用药39个,抗肿瘤领域已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占比37.2%。

中生制药董事会主席谢其润在收购公告中表示:“礼新医药的加入将显著加速公司在肿瘤创新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全球癌症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

此前,中生制药已有布局创新药的动作。2024年11月,公司已通过1.42亿元投资获得礼新医药4.91%股权,并就靶向CCR8单抗LM-108等产品在中国大陆地区达成战略合作。

这种“内部研发+外部BD收购”的双轨模式正在加速推进。中国生物制药执行董事、资深副总裁谢炘透露:“将在公司原有的四大领域和新技术接着布局。”公司已将对外授权交易作为重要战略目标,预计从2025年开始,BD交易将成为经常性的收入和利润来源。

中生制药背后是泰国谢氏家族掌控的正大集团。根据《福布斯》2025年泰国富豪榜,谢氏兄弟财富达357亿美元,稳居泰国富豪榜第二位。

在医药领域的布局上,“正大系”早已落子多方:2024年控股A股浩欧博,目前浮盈超34亿元;2020年投资科兴中维,累计获得股息收入达72.43亿元。

中国医药产业整合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随着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近60日狂揽近50亿元资金,规模达94亿元,资本市场对创新药领域的信心持续增强。

政策面上,国家医保局第十一批药品集采明确 “新药不纳入集采范围” ,为行业创新保留了空间。

交银国际分析指出,国产创新药龙头前瞻市销率在3倍左右,仍低于美股平均的4倍,价值重估仍在继续。随着首个由商保参与制定的创新药目录有望年内推出,创新药支付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