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高温来袭,“夏电”行情或持续演绎

2025-07-18 01:08

(来源:南京晨报)

转自:南京晨报

今年夏天正成为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的标志性炎热季节,我国经历了近十年来最严峻的高温考验。国家气象局数据显示,6月气温已突破历史同期极值,首个高温日(6月17日)比去年提前约两周出现。在“热穹顶”效应和全球变暖的双重作用下,北半球普遍出现异常高温现象,7月以来,15个主要城市的平均最高温度持续超过32℃,创下近五年新高。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陕西关中、河南中部、新疆吐鲁番盆地等地区局部气温突破40℃,郑州市气象台于7月14日将高温预警升级为红色预警。华东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0.5—1.5℃,长江中下游高温日数预计增加10%—15%,江苏、浙江等地局部气温突破40℃。

高温推高用电需求,全国电网负荷屡创新高

南京证券研究院研究员焦马也表示,负荷经录刷新: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入夏后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连续两次创历史新高,7月4日达到14.65亿千瓦,同比增长约1.5亿千瓦,比6月底上升约2亿千瓦。中电联预计,2025年全国统调最高用电负荷将达到15.5亿千瓦左右,再创历史新高。

区域用电分化显著:南方电网区域于7月9日创下2.52亿千瓦的负荷峰值,其中广东省用电负荷突破1.6亿千瓦,15个城市均出现负荷新高。华北、华东、南方电网成为用电增长核心区域,合计贡献率超65%。

降温负荷主导增长:降温负荷在全国用电结构中占比超40%,气温每升高1℃,全国降温负荷增加约5000万千瓦。以深圳为例,空调负荷占比超四成,预计每升温1℃将推升广东电网负荷300万—500万千瓦。

新型能源体系转型与政策红利共振

能源法实施:2025年一系列政策法规实施为电力行业转型奠定制度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于2025年1月1日正式施行,明确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在源网荷储各环节作出制度性安排。该法支持合理布局建设燃煤发电,推动燃煤发电进一步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变,强化电网与新能源协同,并支持开展需求侧管理,发挥电价对用能行为的引导作用。

电价市场化改革:国家发改委修订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扩大电价浮动范围,还原电力商品属性。广东、山东等省份试点日内尖峰电价翻倍,显著提升火电企业收入弹性。

绿证制度完善:2025年3月《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明确2025年后新建项目绿证收益全部归项目业主所有,推动绿电交易扩容至建材、有色等行业,为新能源企业创造收入增量。

夏电行情历史表现与当前市场动态

焦马也表示,“夏电”行情具有显著季节性特征:根据统计,2020—2024年夏季,电力板块在6—9月均有较亮眼的表现,这种历史表现已形成投资者的“肌肉记忆”:每当夏季出现高温天气,市场便会炒作电力板块,提前定价限电预期。2025年夏至(6月23日)以来,电力板块累计涨幅超12%,板块内多支个股涨幅居前,高温催化效应较为明显。

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煤价成本同比大幅下滑,秦皇岛Q5500动力煤均价635元/吨,同比下降25%:电企半年度业绩预告的陆续公布验证行业基本面改善,中报预增助推了本轮“夏电”行情。华银电力上半年净利润预增3600%—4423%,廊坊发展预增329%,豫能控股预增321%—379%,京能电力预增100%—131%。

焦马也指出,上半年高市场风险偏好、关税及6月江苏月度交易电价下跌影响,电力龙头股表现受到压制,但2025年有望终结下半年电力板块下跌持乐观态度。火电的估值框架已从传统的“煤价—电价—利用小时—装机容量”转向“电量价值—容量价值—调节价值”,火电企业有望多维度受益,穿越新型电力系统转型“阵痛期”。

风险提示:用电需求下滑,煤价超预期上行,电价超预期下行风险。(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许崇静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