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绿色低碳丨“绿色引擎”为湖北支点建设增色

2025-07-17 16:44

转自:支点财经

华新水泥“万吨线”中控室,工人们盯着监控屏幕,各个生产环节一目了然。(支点财经记者 薛婷 通讯员 周巍 摄)

华新水泥“万吨线”中控室,工人们盯着监控屏幕,各个生产环节一目了然。(支点财经记者 薛婷 通讯员 周巍 摄)

传统产业“含绿量”提高,新能源竞相发力,碳交易打通从“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路径。

湖北地处“中部之中”,坐拥最长长江岸线,既肩负着确保“一库净水北送、一江清水东流”的政治责任,也肩负着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时代使命,对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循环经济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湖北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重塑发展方式、以低碳转型提升生态颜值,加快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清洁能源体系和绿色制度体系,有序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如今,湖北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起年均6%的经济增长,用全国第22位的能耗强度托举起第7位的经济总量,绿色低碳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传统产业“含绿量”高了

大冶特钢460钢管厂集控室,巨大的弧形屏幕上显示着每个生产环节的实时生产状况、生产数据和设备情况。利用可视化的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工人们在集控室就可以实现对设备端的动态感知和精准控制。

热轧车间里,每一根钢管从原料到成品全都在工人远程控制下完成,最后由一位“验货机器人”进行打码。如果不是集控室外广场上高高伫立的张之洞、盛宣怀铜像,很难将它们和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厂联系在一起。

无独有偶。华新水泥武穴工厂的生态码头已成网红地标——全封闭装卸区全程无扬尘,防污帘外江豚自在嬉游。

这背后,是百年华新水泥自主研发、国际领先的水泥窑协同固体废弃物技术在强力支撑:2024年,华新水泥将垃圾预处理可燃物、生物质燃料、工业固废等作为水泥窑替代燃料,累计使用441万吨,替代约20%化石燃料。

面对中国生活垃圾高水分、多杂质的特性,研发团队十年磨剑,突破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瓶颈。自2008年至今,华新水泥已在固废领域获得百余项专利。每年逾200万吨固废在窑炉中涅槃重生,累计综合利用固废近2500万吨,为社会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百亿元,成功实现从水泥摇篮向环保先锋的蜕变,为全国废弃物处理、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安全可行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湖北牵住产业绿色化发展的“牛鼻子”,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等10大绿色转型工程,打造城市矿产等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经济发展“含绿量”“含金量”同步提升。

作为矿冶名城,黄石以数字化转型、智慧化生产为抓手,大力实施“百企技改工程”,通过工业互联网深度赋能、赋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磷化工一直是宜昌市的“当家产业”,产值曾占到当地工业产值的近三分之一。但由于生产方式粗放,宜昌一度陷入“化工围江”的环保困局。不破不立,以“长江大保护”为契机,宜昌对大批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谋求向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的跃升。

“别人能干的,我们一定也能干。”湖北兴福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少平带领团队,先将工业黄磷提纯为纯度99.9999%的高纯磷酸,再提升为99.9999999%的超高纯电子级磷酸,从“6个9”到“9个9”,让公司产品从磷矿石时代的“论吨卖”,转变为高端产品“论克卖”。兴福电子生产的电子级磷酸,迅速拿下超80%的国内市场占有率。

新能源赛道竞相发力

“成功了!”3月29日,大冶姜桥制氢工厂内,主控室开关被按下,电流嗡鸣声中,纯度达99.99%的氢气从管道中涌出。湖北省首个国家级氢能项目成功出氢。

大冶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项目岩洞氢储能系统也在加快建设。这是全国首个岩洞储氢技术科研中试项目,曾经的废弃矿山,未来将变身“氢能仓库”,实现采空区变能源仓、尾矿场变发电站。

近年来,湖北着眼重塑战略资源结构,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大力推动新能源项目开发,新能源、储能、氢能、电动汽车、页岩气等能源新兴产业版图正在湖北各地有序铺开,涌现出一批产业集聚区。

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湖北高度重视发展氢能产业,先后出台《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湖北省加快发展氢能产业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文件,提出力争到2027年,以武汉为核心的湖北氢能产业布局初步成型,打造以电解槽、燃料电池等为核心的全国氢能装备中心,全省氢能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武汉是武汉都市圈中最早布局氢能产业的城市,现已集聚40余家氢能企业和科研院所,形成氢气“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建成国内首条自主可控的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汉宜氢能示范线每天有30多台氢能源重卡往返两地。如今,在沪渝高速汉宜段潜江服务区内,一辆49吨重卡可储存35公斤氢气,加满仅用7分钟,续航可超300公里。

氢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湖北新能源产业多点开花的一个缩影。放眼全省,各市州立足自身优势,在新能源赛道上竞相发力。

宜昌正在全力打造全国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产业示范区,国内首艘入级中国船级社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顺利完成首航。襄阳具备从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到动力电池检测等国内最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荆门集聚锂电相关企业20多家,从基础原材料、关键部件,到电芯制造、废旧电池回收,涵盖全生命周期产业链,亿纬动力荆门基地成为国内单体设计产能最大的锂电池工厂,沙洋投运国内首个百兆瓦时级构网型储能电站。随州已形成光伏逆变器、动力电池、多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等产品系列。孝感储能新技术加快突破,世界首座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并网发电。

“展望未来,湖北将发挥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教优势,加速健全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应用,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湖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构建以能源通用基础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关键零部件与材料配套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实现专业化合理分工、互动促进和协调发展,打造现代能源产业创新集群,推动能源科技创新从支撑产业发展向引领产业升级转变,为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添动力。

亿纬动力(图源:湖北日报编辑部)

绿色金融创新破局

在湖北,企业现在可把碳配额当“存款”抵押给银行,贷出真金白银去买绿电,最后还能用绿电抵扣碳排放——这套“碳变钱、钱买电、电抵碳”的魔法操作,最近升级成了2.0版本。

过去,湖北只有400多家碳控排企业能享受到这一低碳循环优惠政策。现在2.0版本面向范围更广,所有企业都能申请。而且,企业只要实施符合要求的绿色低碳项目,都可以享受优惠政策,从源头上降碳。武汉市电-碳-金融服务中心可为企业匹配投融资渠道,助其获取绿色金融低息贷款。

长飞光纤第一个“吃螃蟹”。6月27日,在武汉中碳登大厦举办“电-碳-金融服务新模式赋能电子行业绿色发展论坛”活动现场,武汉市电-碳-金融服务中心与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中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署深化“电-碳-金融”项目合作协议。

去年,长飞光纤抵押了5万吨碳配额,从招行贷出470万元,买了1000万度绿电,直接抵扣了7153吨碳排放。尝到甜头后,这次又签下大单:中碳资管掏500万帮他们改造老旧制冷设备,改造后综合能耗直接砍半,企业每年节省125万元,还能减少1000吨碳排放。最妙的是,万一节能效果不达标,还有保险公司兜底。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ESG负责人王聪表示:“项目全程由武汉市电—碳—金融服务中心负责能效指标交付,还有保险兜底,我们十分放心。”

作为全国首个企业电-碳-金融服务中心,武汉市电-碳-金融服务中心自去年7月运营以来,服务窗口累计提供咨询服务500余次,多次促成“碳变钱,钱买电,电抵碳”的神奇循环,撮合绿电交易规模达13亿千瓦时。

碳交易打通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路径。湖北作为碳交易市场的“先行军”和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所在地,在碳市场建设领域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建设,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不断加强市场监管,实现了碳市场的质效提升。

在碳金融发展路径上,湖北省也走在了前列。省发改委牵头建设“鄂绿通”平台,为资金对接优质绿色低碳企业和项目提供了便捷渠道,平台入驻政府单位、金融机构及注册企业数量持续增长,融资总额达1820亿元,完成融资1313亿元,融资规模稳居全国绿金平台前列。

作为全国碳市场的“碳资产大脑”,中碳登正在重塑湖北的产业生态。湖北将依托中碳登,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让绿色崛起之路越走越宽广。

在湖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邓沛琦看来,当前,湖北在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和低碳化转变、产业结构高端化和绿色化转型、推进交通住建领域高效化和节能化转换,以及促进“换新”“去旧”对接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绿色转型仍然存在三大短板:一是传统产业绿色技术应用碎片化,钢铁、化工等行业虽部分改造,但中小企业受制于转型成本高、技术获取难,绿色转型动力和能力不足;二是新能源发展消纳瓶颈突出,储能经济性制约明显,分布式能源接入政策有待优化;三是绿色制度体系衔接不畅,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深度不够,碳市场活跃度与影响力有待提升。

邓沛琦建议,湖北需强化技术攻坚与资金支持,破解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之困;加速电网升级与储能降本,疏通新能源消纳堵点;深化制度协同创新,激活绿色市场内生动力,方能于长江经济带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