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泰传媒】短剧扬帆出海,AI赋能迎来新机遇

2025-07-17 21:35

(来源:传媒产业大视点)

  • 国内短剧发展成熟,向多元化和精品化发展

  • 国内短剧经历了由野蛮生长到规范化发展,盈利模式由IAP向IAA转化,发行平台由小程序短剧转向独立应用平台,发行地区由国内为主到出海全球的过程。

  • 从用户规模来看,截至2024年12月,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占国内互联网用户比例59.7%,超越了网上外卖、网络文学、在线办公、网约车等数字服务的用户规模。从市场规模来看,2024年国内短剧市场规模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IAA短剧市场规模250亿,同比增长150%;2024年短剧投流规模约为330亿,占短剧收入贡献的65%。

  • 动漫短剧规模尚小但二次元潜力很大,2024年全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5.03亿,付费率从2020年的28%提升至45%,目前动漫短剧的供给量约120部/月,与国内短剧行业上新数量相比规模尚小。

  • 广电总局在推动微短剧精品化、规范化的同时,也在鼓励短剧跨界融合,如短剧+品牌营销,短剧+文旅,微短剧+非遗,微短剧+普法等,让微短剧从单纯的娱乐产品,升级为兼具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治理功能的有效载体,实现多维度的价值提升。

  • 短剧出海市场方兴未艾

  • 短剧出海前景广阔,海外短剧发展晚于国内,目前仍处于红利期,且海外用户的付费习惯较好。当下,短剧出海的平台普遍采用两手抓的策略,译制剧稳定出海基本盘,本土剧更受用户喜爱。

  • 全球不同区域市场呈现出各有侧重的发展态势。美国市场收入贡献最大,中东、东南亚增长迅速。

  • 2025年5月海外短剧APP双端总下载量约为1.14亿次,环比4月增加约1117万次;预估内购收入约1.23亿美元,环比4月减少约376万美元。2025年5月美国/日本/东南亚/韩国/欧盟/拉丁美洲微短剧收入分别为5780/1142/1118/326/963/601万美元,2025年5月美国/日本/东南亚/韩国/欧盟/拉丁美洲微短剧下载量分别为815/266/2354/180/402/2813万次。

  • AI赋能短剧各环节,实现降本增效

  • AI正在深刻改变短剧行业的创作生态和发展格局,手握核心AI技术的公司能够更加迅速地切进应用层,并为技术研发持续造血。从生产端到投放端,AI技术正在全方位助力短剧业务,既可辅助部分创作也可实现AI全流程创作,包括剧本生成、分镜设计、特效制作、后期剪辑、投放优化、翻译配音等。

  • AI动漫短剧成为重要增长点和突破点。AI转绘漫剧和AI动态漫率先落地,延长爆款真人短剧和动漫IP的生命周期。

  • 我们看好短剧行业投资价值,两个方向值得关注:

    • 短剧出海赛道发展趋势,建议关注具有大量内容储备的影视及网文资源相关公司。

    • AI带来的短剧降本增效,建议关注有AI技术和应用的相关公司。

  • 投资建议:推荐中文在线、海看股份,建议关注掌阅科技、华智数媒、昆仑万维、芒果超媒、天威视讯、阅文集团、柠萌影视等。

  • 风险提示:出海市场竞争加剧、政策监管、产业进展不及预期、AI技术发展及应用效果低于预期、第三方数据失真、研报使用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的风险等。

国内短剧发展成熟,向多元化和精品化发展

国内短剧经过多轮演化,目前已进入成熟阶段

  • 国内短剧经历了由野蛮生长到规范化发展,盈利模式由IAPIAA转化,发行平台由小程序短剧转向独立应用平台,发行地区由国内为主到出海全球的过程。

  • 起步阶段(2018-2020):长视频平台率先试水,短视频平台发力跟进。2018年长视频平台最早上线短剧,但主要用于增加会员使用时长,并未作为核心内容;2019年短视频平台开始扶持短剧内容,主要目的是吸引高频用户;2020年初,微信付费微短剧小程序上线,投流微短剧的雏形出现,开辟了新的商业模式;202012月,广电总局出台《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认可“微短剧”网络影视形态,明确了短剧的定义、审核标准、审查细节等要求。

  • 探索阶段(2021-2022):平台端推出扶持政策,监管端出台规范化政策。2021年抖音、快手等平台推出“新番计划”“星芒短剧”等战略,通过流量扶持和分账模式吸引创作者;20228中文在线旗下枫叶互动推出海外短剧平台ReelShort,带动短剧出海趋势;202210月,网文平台安悦科技上线FlexTV202211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工作》,严肃、扎实开展“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加强规范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202212月,发布《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国内短剧由野蛮生长转向规范有序发展。

  • 爆发阶段(2023):短剧平台由小程序逐渐转向独立APP,海外短剧平台爆火。3月,第十届网络视听大会微短剧行业发展论坛召开;5月,字节跳动推出APP红果短剧,后期主要为IAA模式,用户可通过观看广告解锁内容;11月,快手推出短剧APP喜番;柠萌影业短剧团队上线微短剧《二十九》;ReelShort在北美爆火,大量国内短剧公司走向出海,包括GoodShortDramaBoxShortTV等。

  • 成熟阶段(2024-至今):短剧接入更多平台,成为全景流量生态中的重要一环。20246月,小红书宣布大力投入微短剧业务,发布“红短剧”扶持计划;拼多多、淘宝、京东、美团等大厂也纷纷以IAA方式入局短剧赛道,吸引流量后再引导至电商;12月百度进军短剧领域;长视频平台加速布局短剧赛道,爱腾优等平台在底部菜单栏增加短剧板块,并推出多项激励计划;20251月,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6月,腾讯推出短剧小程序“短剧”,采用免费模式,后续可能作为微信APP的一个功能模块出现;中国作协授权3700余部微短剧改编作品;6月首部AIGC单元故事集《新世界加载中》登上IMAX

2024年国内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元,首超电影票房

  • 中国短剧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从用户规模来看,《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12月,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占国内互联网用户比例59.7%超越了网上外卖、网络文学、在线办公、网约车等数字服务的用户规模。

  • 从市场规模来看,据艾媒咨询,2024年国内短剧市场规模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首次超过国内电影市场全年票房(425亿元),预计2025年达678亿元,2027年将突破千亿。其中IAA短剧市场规模250亿,同比增长150%,预计2025年将增至约350亿元,在2027年有望达到450亿元。短剧投流方面,2024年短剧投流规模约为330亿,占短剧收入贡献的65%,预计2025年投流规模接近400亿,2027年投流规模有望超过460亿元。2024年参与投流的微短剧总数(去重)超4.46万部,其中新剧总数超3.64万部,占比约82%

国内短剧商业模式逐渐从IAPIAA转变

  • 短剧盈利模式一般分为单集付费、会员订阅和广告变现三种。

    • 应用内购模式(IAP-In App Purchase):高度依赖商业化导流吸引用户观看付费,分为单集解锁和会员订阅模式。

    • 应用内广告变现模式(IAA-In App Advertisement):用户可以通过观看广告免费解锁剧集,而短剧APP可以售卖这些广告位给其他广告主,这种方式更适用于低ARPU值但是高存量剧目的地区。

    • 混合变现模式(IAAP):结合了IAP和IAA,是一种混合变现模式,用户可以自主选择付费或看广告解锁剧集。

  • 国内短剧逐渐从IAPIAA转变。2024年以来,红果短剧异军突起带动国内IAA模式逐渐扩大,免费剧在市场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根据QuestMobile数据,截至20253月,红果短剧月活跃用户已超过1.73亿,距优酷仅差1200万月活用户,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达1.38小时,超过爱奇艺、优酷、芒果TV、腾讯视频等四大长视频平台。红果诞生不足两年,就实现了传统长视频平台十余年积累的用户规模,且用户黏性极强,通过观看广告追剧,吸引了大量尤其是下沉市场的用户,产生规模效应。

短剧回本周期短,投放与盈利成正比

  • 短剧相对长剧来说具有回本周期短的特点。通常在新剧投放期设定测试周期,先在各大平台少量投放素材试水,根据数据动态跟踪ROI和用户留存,如果在测试周期内实现回本则会追加投放扩大曝光,如果未达预期则及时止损不再追投,同时及时调整内容创作方向。一般首轮投放周期为30-45天左右,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周期可能会延长。

  • 爆款短剧回本周期更短,盈利与投放成正比,《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上线首日充值额突破2000万,回本周期压缩到3天;《无双》上线48小时投流消耗超5500万元,上线8天充值破1亿元,快速实现盈利。

国内短剧产业链拆解

  • 短剧产业链包括拍摄制作方通过购买内容版权或者自创剧本方式完成拍摄后将短剧提供给短剧版权商,而后通过流量分发平台触达用户。

  • 上游内容生产:包括剧本创意、拍摄制作,监管约束等;

  • 中游内容分发:包括平台整合、买量投流、分销推广等;

  • 下游内容消费:包括上线播出、用户观看、充值消费等。

动漫短剧规模尚小但二次元潜力很大

  • 除了真人短剧,动漫短剧也正在加速增长。动漫短剧相较真人短剧的优势在于可 IP 化。根据巨量引擎营销观察,2024Q4抖音动漫短剧的看播人群超20亿人,环比提升123.91%,付费规模超2600万,环比提升204.11%。根据DataEye254月以来动态漫短剧的投放量激增,素材投放量增长至2.86万组。相比真人短剧中青年及以上的观众群体,动漫短剧的观众普遍要年轻很多,深受二次元文化浸染的Z世代就是典型代表,占比超60%

  • 在需求端,根据艾媒咨询,2024年全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5.03亿,付费率从2020年的28%提升至45%

  • 在供给端,精品动漫短剧因后期工序复杂,单部制作周期约一个月,普通动漫短剧依托标准化流程,单部制作周期可压缩至一周左右。根据巨量引擎营销观察,目前动漫短剧的供给量约120/月,与国内短剧行业上新数量相比规模尚小。

短剧+”释放多元社会效能

  • 广电总局在推动微短剧精品化、规范化的同时,也在鼓励短剧跨界融合,如短剧+品牌营销,短剧+文旅,微短剧+非遗,微短剧+普法等,让微短剧从单纯的娱乐产品,升级为兼具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治理功能的有效载体,实现多维度的价值提升。

  • 短剧+品牌营销:推出品牌定制化短剧模式,短剧通过剧情代入和情感共鸣触发消费冲动。从上线趋势来看,2024年品牌短剧的两个上线峰值在5月和10月,与618大促和11.11大促预热期契合。据DataEye统计,2024年共上线了354部品牌短剧。从品类来看,2024年美妆个护类品牌最爱投短剧,共有131部是由美妆个护类品牌赞助,占比约37%。其次是电商平台,占54部,药品类占46部,生活品类品牌占45部。此外,有15部短剧是一部短剧中有多个品牌按单集中插广告投放的。从具体的品牌来看,电商平台淘天系是2024年品牌短剧最大广告主。淘宝天猫,除去以合集的方式展现的短剧就有40部。2024年的618和双十一更是与快手星芒精品短剧进行了深度的合作,天猫大促共独家冠名了35部品牌短剧。

  • 短剧+文旅微短剧赋能文旅产业,短剧通过展示风景文化提升景点曝光度带动客流量增长。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已发布162部推荐剧目,仅抖音平台相关短剧话题,累计播放量超过76亿次。抖音播放量破亿的达21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162部推荐剧目中,按取景地分,浙江28部、江苏15部、广东11部、四川10部、北京9部、湖南9部、河北8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162部推荐剧目中,乡村振兴方向18部、历史文化方向20部、非遗文化方向38部、文物方向9部、国家文化公园方向5部、产业发展方向7部、城市文明方向29部、景区与生态文明方向36部。

短剧出海市场方兴未艾

短剧出海蓝海市场,增长可期

  • 国内短剧产业基础的成熟为出海提供了有力支撑。2022年中文在线参股公司枫叶互动推出短剧APP ReelShort带领短剧扬帆出海,2023年各大头部玩家开始发力,2024年短剧出海进入高速发展期。《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指出,在海外视听类应用收入规模Top100中,中国应用有20个,其中微短剧类产品包揽8席,展现短剧出极强的出海势能。

  • 短剧出海高增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国内竞争激烈,海外短剧发展晚于国内,目前仍处于红利期;

    • 竞争格局尚未稳定,虽然ReelShort、DramaBox双雄地位未动摇,但因用户需求与产能非标,具备可生产优质内容的平台都有机会进入市场,仅上线几个月的昆仑万维(维权)旗下DramaWave、麦芽传媒NetShort、掌玩网络FlickReels、山海星尘StardustTV等也都跑出较好成绩;

    • 海外用户具有更强的消费能力,和良好的内容付费习惯。海外视频平台订阅制占主导地位,Netflix、Disney+、Amazon Prime Video等平台均为订阅制,培养了良好的优质内容付费习惯;

    • 网文出海奠基,网文与短剧用户重合度高,当前短剧出海公司大多前期有网文出海经验,丰富的网文和IP为短剧改编提供了基础。

  • 供给端,目前海外短剧的产能仍然短缺,全球能够稳定生产的短剧团队数量依然有限。产能不足的难点在于,出海的公司需同时具备海外运营平台的能力、内容储备及本地化能力。国内短剧玩家以优质短剧内容、高效制作效率和丰富的营销手段,积极渗透海外蓝海市场。

  • 投放端,Meta是占比最高的投放渠道,其用户画像更符合短剧企业预期,但TikTok及其他海外市场的本地媒体投放也在逐步增加。

译制剧稳定出海基本盘,本土剧更受用户喜爱

  • 出海短剧主要分为译制剧(国内短剧翻译出海)和本地剧(海外本地化制作)。截至目前,短剧出海仍以译制剧为基本盘。目前,在出海的短剧内容中,译制剧占到80%-90%本土剧只有10%-20%的份额。

  • 译制剧:译制剧为出口国内短剧,再进行翻译替换语言及字幕。国内每年超4万部的短剧产能,为出海提供了一定的内容基础。国内爆款短剧在某些题材层面在海外同样具有普适性,使翻译出海模式成为快速打开国际市场的捷径。

  • 本土剧:本土剧能够更好地贴近当地观众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与情感需求,题材包容度更强。短剧的本地化制作由ReelShort率先在2023年在海外开始尝试,剧本则改编自海外热门验网文IP,启用欧美演员,采用华人制片团队在本土拍摄,带动了海外短剧本地制作的热潮。

  • 本土剧制作周期较长,导致产能上的供给不足,需要译制剧供给形成内容补充。译制剧因是在已有短剧基础上进行翻译配音,成本较低,ROI达到0.5-0.8即可回本,本土剧需要达到1.5-2.0才可以回本。DataEye统计,2025Q1的海外短剧热榜中,TOP2016部为本土剧,占比80%,且包揽TOP7,尽管译制剧仍是主流内容形式,但本土剧凭借文化契合度更符合海外用户喜好,具有长尾效应。当下,短剧出海的平台普遍采用两手抓的策略。在出海初期,借助译制剧快速打开海外市场,积累运营经验、用户流量和市场口碑,待时机成熟,便启动本土剧的制作。

商业模式主要为IAAP

  • 出海短剧的商业模式和国内类似,分为IAAIAPIAAP三种模式,其中混合变现模式目前是出海短剧的主流模式,通常让用户免费试看前几集,后续剧集需要付费或者观看广告才能继续观看。

出海短剧APP百花齐放

  • ReelShortDramaBox等具有先发优势的短剧应用继续领跑,中国出海短剧新秀也在不断冲击榜单,DramaWave登顶海外短剧下载量增长榜、番茄的Minishorts在美国市场闯入应用内购收入前十,山海StardustTV、麦芽传媒NetShort、柠萌影视StoReel、雷霆游戏的Dramalet等新玩家势头强劲。据DataEye统计,截至目前,出海短剧平台已达到200多家。

  • 同时,全球本地玩家入局发起挑战。乌克兰My Drama、背靠韩国音频社交巨头的Vigloo、日本Bump、印度版喜马拉雅推出的Kuku TV。众多海外本土玩家的出现,也意味着出海短剧正进一步影响全球文娱消费生态,竞争进一步加剧。

  • 2024年全年表现来看,DramaBoxReelShortShortMaxTOP3短剧出海应用,在收入和下载量均显著领先,TOP3 APP2024年全球收入占比达到56.4%。其他腰部平台在相对较低的下载量水平下,以爆款短剧撬动收入的能力相对仍然可观。

  • 20252月至6月,ReelShort全球市场双端预估下载量持续上升,20255月下载量达1743.19万次,同时,自20254月份以来,ReelShort下载量连续两个月以微弱优势超越NetflixHBO等海外传统流媒体巨头。

美国为第一大市场,东南亚流量可观,中东为新兴市场

  • 全球不同区域市场呈现出各有侧重的发展态势。美国市场收入贡献最大,东南亚势头强劲,中东新兴市场下载增长突出。

  • 美国:全球第一大市场短剧出海的必争之地。美国用户付费意愿较强,头部短剧应用总收入的60%-70%来自美国市场,SensorTower数据显示ReelShortDramaBox在美国市场的平均单次下载付费是其他市场的6倍。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本土剧相对有更大的长远发展潜力,能够拥有更加广阔的受众群体。

  • 东南亚:文化习惯与中国相近,译制剧内容接受度极高,男频内容也有增长空间。单看收入量,东南亚短剧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就下载量而言,东南亚短剧市场是海外最大的地区市场随着东南亚与中国供应链深度绑定,有望凭借劳动力成本和地理位置优势承接短剧出海的本地化制作。

  • 日韩:题材偏好鲜明,对内容挑剔,对本土内容认可度高,供需双方都尚未成熟。

  • 中东:目前中东是新兴市场,付费能力强,市场跑量增速大,但本土剧供给不足,是未来的潜力市场。

动漫短剧出海热潮持续升温

  • 当前动漫短剧出海的发展阶段类似于 2023 年真人短剧的起步期,整体仍处于市场教育与早期探索阶段,真正的爆发期可能在2026 年到来。从市场格局看,动漫短剧出海参与者以网文公司为主,多数企业尚处探索阶段。地域需求方面,除日韩等传统动漫消费市场外,南美葡语、西语地区及东南亚的越南、印尼等地展现出强劲潜在消费需求。

2025年海外短剧数据

  • 20255月海外短剧APP双端总下载量约为1.14亿次,环比4月增加约1117万次;预估内购收入约1.23亿美元,环比4月减少约376万美元。2月起海外微短剧市场整体回暖,双端总下载和内购总收入于4月双双破亿。海外短剧APP以及短剧内容的日益优化,促进了整体市场的平稳发展,短剧APP预估下载量呈阶梯式上升,但由于投放短剧的APP数量飙升,为了抢占市场,新平台以降低价格,增加APP内设服务等形式来获取竞争;另一方面头部平台为保持市场份额,主动降低价位挤压中小型企业对手,形成行业性的价格下行压力,从而导致预估的内购收入有所下滑。

  • 20255月美国/日本/东南亚/韩国/欧盟/拉丁美洲微短剧收入分别为5780/1142/1118/326/963/601万美元,20255月美国/日本/东南亚/韩国/欧盟/拉丁美洲微短剧下载量分别为815/266/2354/180/402/2813万次。

  • 在投素材数:20255月,海外短剧市场共投放广告素材约为52万组,环比4月增长约4%。总体增长幅度有所下降,市场投放素材趋于平稳且略微上升状态。为满足各平台对于新市场的开拓和需求,海外短剧正对韩国和日本等东亚地区进行挖掘和内容研究,并且将较为稳定的美国和拉美市场,进行自制剧的高度精品化、本土化的推进,由于供需关系的影响,其海外短剧的素材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 在投海外短剧APP数:海外短剧APP20255月参投为262款,环比4月下降4.7%。由于近半年来海外短剧APP数量不断增长,各地方本土短剧APP的相继问世,大平台通过营销手段抢占市场,进一步压缩新平台的生存环境,从而导致不少小平台退出短剧舞台。

AI赋能短剧各环节,实现降本增效

  • 自从20242OpenAI发布了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以来,国内外AI视频生成模型取得明显进步,模型生成时长、分辨率、帧率有所提升。相对AI视频工具,AI短剧平台增加的是分镜下更长时间维度生成视频的一致性。AI正在深刻改编影视行业的创作生态和发展格局,手握核心AI技术的公司能够更加迅速地切进应用层,并为技术研发持续造血。

  • AI在短剧创作中具有显著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AI只是辅助工具,核心创意和版权仍需人类创作者把控,与驱动行业规模化盈利的目标仍有差距。

  • 政策层面,AI短剧受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今年2月份印发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定了基调,积极探索微短剧创作与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及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业态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精品微短剧的艺术表现力和网络传播力。山东直接鼓励人工智能技术在微短剧策划创作、取景拍摄、后期制作等环节的全链条应用;上海重点支持AI赋能短剧内容创制的项目,单剧最高可以获得100万元经费支持;郑州支持影视机构开展短剧创作工具等技术研发;深圳对开展技术研发并经评审符合申报条件的短剧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并邀请国际影视团队参与,构建AI数字动漫影像推优体系。

AI+真人短剧

  • 从生产端到投放端,AI技术正在全方位助力短剧业务,既可辅助部分创作也可实现AI全流程创作,包括剧本生成、分镜设计、特效制作、后期剪辑、投放优化、翻译配音等。

  • 制作端:

    • 剧本生成:AI文字模态大模型支持更多形态、更长篇幅的内容生成,解决了内容创作连续性问题,可撰写多语种百万字长篇及专业剧本。

    • 分镜设计:AI图片模态的分镜设计能将剧本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分镜,提供多种镜头角度、景别和画面构图的选择;

    • 特效制作:图生视频模态可以制作科幻、仙侠等题材的特效画面,丰富了短剧的题材,减少实景搭建和后期特效制作的需求及成本,让传统拍摄手段难以实现的画面变得容易;

    • 后期剪辑:AI识别高光片段,进行智能剪辑并匹配背景音乐,生成适配不同平台的预告片。

    • 翻译配音:AI可以实现剧集的多语种快速翻译和配音合成,系统不仅能根据译文自动匹配相应语种的合成语音,还可以利用深度生成技术调整演员口型和面部表情。

    • AI换脸:借助AI换脸技术,无须重新拍摄,即可实现演员面孔的替换,以适应不同地区的视听习惯,显著降低了本地化的成本。

  • 投流端:AI模型能依据不同投放平台特质,每日抓取爆款素材数据学习内容特征,快速产出符合不同平台调性的素材。

AI+动漫短剧

  • AI动漫短剧在制作方式和成本结构上与真人短剧存在差异,不论是版权方、制作方,都在尝试探索相应的商业模型。传统动漫制作最耗时的环节在视觉部分,AI技术通过图片生成能力直接缩短了生产周期,视频生成技术的提升也使得动效表现比之前更流畅,且人类画手通常只擅长单一画风,而AI通过学习能掌握多种风格。动画生产的全数字化流程与AI具有天然适配性。

  • 目前AI生成的动漫短剧主要分为:

    • AI转绘短剧:利用AI技术对已有真人短剧进行动漫画风格转绘,部分角色形象、视角镜头需要根据动漫风格而改变,理论上,由市场验证过的真人短剧爆款都可以用AI转绘重新再做一次,供给端库存充裕。灵境AI在今年2月份首次进行AI转绘短剧《武极天尊》,制作周期1个月,并且购入了超过300部短剧版权用于AI转化;在红果已经上线的动漫短剧中,也有一批是由真人短剧转绘而来,比如《心动的信号》转绘自真人短剧《乔秘书又辞职了》。

    • AI+动态漫:多与漫画原著绑定,在静态漫画图片的基础上增加动效、配音等呈现为视频形式,AI可实现图片生成、图像生成风格迁移、动态补帧等制作流程,以较低成本实现经典IP的风格焕新。

    • AI+动画短剧由AI生成的独立创作的剧情向动画短剧,成本较前两者更高,但质量也会更高。目前因技术问题仍需要大量人工介入,但在可见的未来,动画短剧将提供真正番剧级别的画面呈现,并实现远高于真人短剧的生产效率和项目稳定性。

  • 中文在线2024年已利用AI技术制作近百部漫画、动态漫作品,累计观看量超过30亿次,计划年内正式上线自研AI工具链,覆盖剧本创作、角色设定、画面渲染等全流程,充分运用AIGC技术持续推动动漫短剧产业降本增效;初创公司YOOUSI.AI试图将动漫短剧、AI工具和全球化布局三者有机结合,借助自研工具inkverse将创作效率提升约50%,以日本市场为突破口,走向全球;巨日禄AI创作平台生成100分钟AI漫剧的技术成本可以低至3万元,加上配音和人工的综合成本能低于700/分钟,1人一天可以生产1-2分钟的漫剧内容,15个人3天就有可能做出一部AI漫剧,生产周期可以压缩到传统AI漫剧的五分之一。

重点公司与投资建议

  • 目前,短剧出海尚处红利期,市场潜力空间广阔,预计收入规模将随海外渗透率提升、产业出海生态完善、AI技术赋能而迎来新一轮增长。我们看好短剧市场未来三大趋势:

    • 头部短平台逐渐成熟,但生态位还没有卡死,仍存在竞争和黑马;

    • 短剧出海译制剧稳定出海基本盘,但本土剧的热值更高;

    • AI实现降本增效,AI动态漫是未来重要增长点和突破点。

  • 我们看好短剧行业投资价值,两个方向值得关注:

    • 短剧出海赛道发展趋势,建议关注具有大量内容储备的影视及网文资源相关公司。

    • AI带来的短剧降本增效,建议关注有AI技术和应用的相关公司。

  • 投资建议推荐中文在线、海看股份,建议关注掌阅科技华智数媒、昆仑万维、芒果超媒天威视讯、阅文集团、柠萌影视等

中文在线

  • 作为国内领先的数字阅读平台和内容提供商,凭借丰富的IP资源和文学内容储备,旗下子公司积极布局海外短剧市场:

    • CSM旗下的ReelShort(中文在线持股49.24%)是短剧出海的开创者,ReelShort依托本土化策略和稳定新剧产能站稳头部。CMS 2024年收入29亿元人民币,收入利润均实现倍数级增长;

    • 子公司COL WEB推出了Sereal+。2023年12月上线,Sereal面向全球市场,支持英语、汉语、日语、印尼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6种语言版本,以译制剧为主,并设立“动态漫”专栏;

    • 子公司COL JAPAN推出了UniReel。2024年11月上线,UniReel主要面向日本地区。

  • 推出海外AI创作平台XIAOYAO,依托中文在线自研的逍遥大模型,聚焦英文小说赛道,为全球创作者,尤其是中国网文作者提供AI辅助写作与出海变现的全链路解决方案。

  • AI动态漫有望成为内容行业的一匹黑马,2024年利用AI技术制作近百部漫画、动态漫,累计观看量超30亿次;计划2025正式上线自研AI工具链,覆盖剧本创作、角色设定、画面渲染等全流程。

掌阅科技

  • 掌阅科技作为数字阅读龙头,以海量小说IP为基础,为短剧制作提供剧本基础。2023年上

  • 半年开始布局短剧业务,2024年短剧业务收入为7.76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短剧业务继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板块。

    • 国内市场:依托 AI 技术打造全链路智能化生产体系,覆盖剧本创意、风险评估、视觉设计、投放运营等核心环节,实现产能与效率双提升。6月20日,上线首部AI技术与实拍画面深度融合的微短剧《遮天》,全网累计话题量破亿;

    • 海外市场:2025年2月推出付费短剧APP iDrama ,平台以译制剧为主,目前已上线英语、日语、汉语、计划逐步覆盖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泰语等多语种市场。

华智数媒

  • 为浙江广电集团旗下企业,以“智媒果”AIGC平台为引擎,构建短剧投资、制作、发行全产业链。

    • 短剧出海:华智数媒旗下蓝媒短剧凭借大量优质版权储备,在浙江卫视、Z视介、浙江电信IPTV等平台均开设蓝媒短剧专区,内容播放量与用户活跃度表现亮眼。同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文化出海”破局,将已验证的爆款内容高效适配海外市场。由蓝媒短剧Dramabyte与印尼支付宝Dana发起的“印尼短剧频道”正式启动,首年计划引进超100部中国短剧,覆盖东南亚超1亿用户,针对当地文化偏好进行本土化改编。未来将探索与海外团队合拍模式,实现“中国故事,全球表达”的战略目标。

    • AI垂类模型:通过科技筑基行动,深度整合“智媒果”平台的AI大模型与智能体技术,优化剧本创作、分镜生成等环节,提升效率并降低制作成本。智媒果AI以开源大模型为底座,研发了智聊、智画、智创、智音、智能数字人等产品线,形成了集创意、绘图、视频、写歌谱曲一站式创作平台。智媒果AI已经获得了国信办深度合成算法的备案,智媒果AI大模型也通过了省委网信办的安全评测。

    • AI实验室:2024年1月,公司与杭州轩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影视AI实验室。以AI换脸为切入点,拯救影视不良资产,逐步拓展开发成能够应用在剧本生成、配乐生成、高一致性视频生成在内的AI应用,未来计划以SAAS服务方式降低AI影视级内容生成的门槛。

昆仑万维

  • 昆仑万维目前形成了两大短剧矩阵:AI短剧平台SkyReels、付费短剧平台Dramawave

    • SkyReels:2025年4月,SkyReels-V2正式发布并开源,全球首个使用扩散强迫(Diffusion-forcing)框架的无限时长电影生成模型,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还提供了多种有用的应用场景,包括故事生成、图生视频、运镜专家和多主体一致性视频生成。

    • DramaWave:以译制剧为主,Dramawave年化流水收入ARR达到约1.2亿美金(月流水收入约1000万美金)。截至目前,该应用累计下载量已突破4000万次,用户规模成功跻身行业前五。依托AI技术,DramaWave推出智能聊天功能,用户可针对剧情、角色与剧中人物进行互动;AI配音功能可实现16种语言转译配音,大幅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芒果超媒

  • 微短剧业务是公司的战略重心之一,2019年实施“大芒计划”,2024年提升微短剧战略地位,成立微创新中心,上线微短剧340部,《一梦枕星河》等10部入选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推荐片单,联动湖南卫视推出“大芒剧场”微短剧厂牌,《有种味道叫清溪》等14部短剧实现上星播出。

  • 2025年,公司进一步加快推进微短剧战略布局:

    • 推行“剧场化+精品化”策略,针对自制精品剧集,打造四大主题剧场;

    • 发布“2025年精品微短剧分账合作模式”,通过创作者收益提升、资源扶持加码、合作模式创新三大维度,与行业共建微短剧共赢生态;

    • 继与抖音、快手达成深度合作之后,芒果TV与红果短剧达成系列合作,双方围绕优质成品短剧授权、IP联动开发及联合出品、短剧商业化三大核心方向展开深度合作,推出芒果+红果双平台精品短剧联盟专区“果果剧场”。

海看股份

  • 公司围绕“一个微短剧基地、一个产品矩阵、一批精品微短剧”的发展思路布局微短剧业务,携手青岛西海岸新区和融创集团共同打造北方微短剧影视基地(青岛藏马山),20244月基地正式投入运营,为全国微短剧影视机构提供制作、剧组服务、演员等全链路拍摄支持,2024年服务横屏、竖屏、出海微短剧剧组100余个,承接短剧拍摄102部,其中精品短剧11部,出海短剧13部。基地入选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评选的“年度摄制基地”,入选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在平台渠道建设上,公司微短剧平台实现微信、抖音、快手小程序全平台覆盖,“海看剧场”APP完成开发并陆续上架应用市场,开通IPTV大屏端短剧专区,通过“大屏+小屏”多端联动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观看体验与场景选择。同时,公司尝试与各合作省份IPTVOTT平台合作,同步上线公司原创自制短剧内容。在内容生产上,公司操盘拍摄竖屏微短剧5部,投资精品微短剧4部,参投出海微短剧1部,成功引入二轮版权剧1000+部;与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最高检影视中心合作精品普法微短剧,打造普法微短剧厂牌。

风险提示

  • 出海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多元参与方的涌入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可能进一步加剧平台与制作方流量争夺、制作成本上升以及利润率下降

  • 政策监管风险:短剧内容备案审核流程可能逐步收紧,短剧作品可能因内容违规而下架创作与运营成本也可能因合规需求而增加

  • 产业进展不及预期:当前短剧内容已存在一定同质化的现象,若内容供给无法契合市场需求,可能引起观众审美疲劳海外短剧产能受到海外工会制度、人才储备等因素的影响,产能提升的速度和规模存在不确定性

  • AI技术发展及应用效果低于预期:技术落地速度可能慢于市场预期,导致产业生态发展放缓,相关公司业绩增长放缓。

  • 第三方数据失真:本文所使用的第三方数据可能存在渠道统计有限、统计错误等风险。

  • 研报使用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作者:

康雅雯 | SAC编号:S0740515080001 | 邮箱:kangyw@zts.com.cn

本篇报告全文请参照中泰传媒互联网团队7月14日外发的《短剧扬帆出海,AI赋能迎来新机遇,内容以正式报告为准。

重要声明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