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17 16:59
(来源:金融小博士)
“中国发展人形机器人处于一个非常优势的位置。”7月16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北京媒体见面会上表示,中国在AI技术、机电一体化能力和庞大制造业基础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并对中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表达了强烈乐观态度。
根据GGII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而中国有望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在其中占据核心地位。
在政策端,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25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批量生产目标。北京更设立了千亿级政府投资基金,通过“创新平台+场景开放+资金扶持”组合拳加速技术转化。
本文结合最新披露的财务信息,筛选出人形机器人领域2025年中报归母净利润同比预增排名靠前的6家公司,分享给大家共同研究。
中国A股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核心企业投资价值分析
一、行业背景与政策支持
中国凭借AI技术、机电一体化能力、全产业链优势,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占据核心地位。GGII预测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超4000亿元,中国有望主导产业链。政策端,《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批量生产目标,北京千亿级产业基金加速技术转化。
二、重点企业投资价值分析
以下企业基于2025年中报预增数据及业务进展筛选,核心逻辑聚焦技术壁垒、量产能力、客户绑定:
1. 东阳光(600673.SH)
细分领域
:电子元器件、新能源材料
人形机器人布局
:联合智元机器人设立子公司光谷东智,上半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创收。
中报预增
:归母净利润同比+157.48%-192.81%
全产业链布局
:覆盖铝锭→电子光箔→电极箔→电容器,中高压化成箔全球市占率领先。
技术突破
:独家专利积层箔技术领跑行业,电池铝箔获松下、村田认证。
新能源协同
:氟化工新材料切入新能源赛道,绑定头部客户。
风险提示
:新材料业务研发投入高,短期业绩波动性较大。
2. 瑞芯微(603893.SH)
细分领域
:AIoT芯片设计
人形机器人布局
:高性能处理器芯片应用于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SoC芯片已落地多形态机器人。
中报预增
:归母净利润同比+185%-195%
技术壁垒
:物联网芯片头部企业,获英特尔、谷歌、三星深度合作。
场景覆盖
:芯片应用于扫地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客户含索尼、华为、腾讯。
生态协同
:AI算法优化能力提升机器人感知与决策效率。
风险提示
:消费电子需求波动可能影响短期业绩。
3. 宁波韵升(600366.SH)
细分领域
:稀土永磁材料
人形机器人布局
:烧结钕铁硼磁体进入机器人核心电机供应链,2024Q3量产供货。
中报预增
:归母净利润同比+133.55%-250.33%
全球龙头地位
:国内极少数具备全流程装备自主研制能力,产品对标国际标准。
量产能力
:稀土永磁材料产能扩张,适配特斯拉、优必选等头部客户。
多场景应用
:覆盖汽车、航空航天、智能家电,分散业务风险。
风险提示
:稀土价格波动可能影响毛利率。
4. 金田股份(601609.SH)
细分领域
:铜基材料+稀土永磁
人形机器人布局
:电磁线及稀土永磁材料批量供应机器人三大核心电机(空心杯/无框力矩/减速电机)。
中报预增
:归母净利润同比+176.66%-225.48%
全产业链布局
:再生铜冶炼→铜深加工全链条覆盖,八大生产基地保障交付。
技术认证
:通过特斯拉、宇树科技认证,耐高温300℃稀土线材填补国内空白。
政策红利
:参与国家863项目,承担多项重大科技专项。
风险提示
:铜价波动及新能源需求不及预期可能影响业绩。
5. 远东股份(600869.SH)
细分领域
:智能缆网
人形机器人布局
:研发高抗弯折线缆,覆盖机器人手指、关节及本体,应用于优必选、智元机器人。
中报预增
:归母净利润同比+192.49%-254.14%
场景适配性
:线束采用强韧导体与耐用绝缘材料,满足复杂运动需求。
工程经验
:参与白鹤滩水电站、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项目,技术可靠性已验证。
客户资源
:全球500强企业优选供应商,智能制造业务占比提升。
风险提示
:线缆行业竞争激烈,毛利率承压。
6. 大业股份(603278.SH)
细分领域
:轮胎骨架材料
人形机器人布局
:子公司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研发腱绳材料,推进感知功能创新。
中报预增
:归母净利润同比+242.57%-311.81%
技术卡位
:胎圈钢丝全球市占率第一,胶管钢丝适配手术机器人灵巧手。
产学研协同
:与高校合作突破高强高韧材料,潜在订单来自智元机器人。
成本控制
:规模化生产降低边际成本,2024年扭亏为盈。
风险提示
:机器人业务尚处研发阶段,商业化落地存在不确定性。
三、行业趋势与投资建议
政策驱动
:北京、上海等地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加速技术转化与场景落地。
技术突破
:运动控制、灵巧手、AI大模型等技术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2025年或迎量产拐点。
部分企业机器人业务营收占比不足5%,业绩增长依赖传统主业。
行业处于早期阶段,技术路线迭代可能引发估值波动。
建议关注:具备量产能力、绑定头部客户、技术壁垒高的核心标的(如金田股份、瑞芯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