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17 15:05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实习生 李馥君
今年以来,中国内地及香港股市凭借强劲表现与投资潜力,持续吸引韩国投资者目光。韩国证券存托结算院(KSD)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韩国投资者对中国内地与香港股市的累计交易额已超54亿美元,中国市场成为其第二大海外投资目的地,仅次于美国市场。
“我今年三月卖掉了一些美股,然后五月的时候购入了中国的科技股。”韩国投资者朴宇贤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自己比较看好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目前购入的中国股票会先持有一段时间。“之后中国市场如果有好的股票应该还会买入。”
2025年2月,韩国投资者对中国内地及香港股市的单月交易额飙升至7.82亿美元,环比激增近两倍,创下2022年8月以来峰值。这一规模不仅远超同期对日本股市、欧洲市场的交易额,更结束了韩国资金对中国股市超一年的净流出态势,实现净流入超2亿美元。
从具体配置来看,韩国资金聚焦方向清晰。港股方面,小米集团-W、比亚迪股份、宁德时代、泡泡玛特等受到追捧,其中2月小米集团以7239万美元净买入额居首,比亚迪股份、阿里巴巴-W紧随其后;A股方面,比亚迪净买入1631万美元领跑,半导体设备龙头北方华创、兆易创新及立讯精密、美的集团等亦获青睐。整体而言,资金重点投向中国AI产业升级与消费复苏两大主线。
与欧美资管机构偏好大型权重股或蓝筹股不同,韩国资金明显偏好科技成长与新兴产业公司,同时资金交易风格与港股本身的轮动节奏更加贴近。“吸引长期资本而非短期投机,才是交易市场长红的关键。”业内分析师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资本流动本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常态,但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这些资金服务于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一方面,要欢迎国际资本带来的活力和流动性;另一方面,也要警惕短期投机资本可能带来的市场不稳定因素。
中国市场之所以吸引力凸显,多重因素共同作用。
从市场表现看,2月以来全球主要市场分化明显,韩国综合指数涨幅仅约2.11%,而港股恒生指数累计上涨17.8%,创2009年以来单月最大涨幅;万得中概股100涨幅超15%,阿里巴巴、快手上扬超50%,中芯国际、小米集团涨逾40%,赚钱效应显著。从估值角度,A股、港股经前期调整后存在修复预期,如同“打折的优质商品”,潜在机会引发关注。
政策层面的利好更添信心。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经济发展、鼓励科技创新、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为市场注入强心剂。高盛、德银、小摩等华尔街大行自2月初起相继看多中国资产,上调评级或大盘目标价,进一步坚定了韩国投资者的信心。尤其在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叠加5G、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让AI相关产业增长潜力凸显,成为韩国资金布局的重要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资本在一级市场同样活跃。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日前撰文指出,今年前5个月,韩国持牌机构在港证券交易额已超1.5万亿港元,是去年全年的2.8倍;韩国投行还成为多只在港上市新股的基石投资者,如未来资产在曹操出行基石轮中认购650万股。
韩国资金的加码也是全球资本看好中国市场的缩影。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今年美股出现资金流出,而A股、港股则出现资金流入,这一大趋势已经逐步形成。”摩根资产管理中国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杜猛也提到,包括中东、欧美和其他新兴市场的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兴趣正不断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稳步发展与市场活力持续释放,全球资本共享发展红利的格局正逐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