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17 15:21
日前,珍酒李渡集团正式官宣知名青年演员姚安娜为白酒“申遗大使”。在官宣视频中,姚安娜来到世界十大烈酒产区之首遵义,走进贵州珍酒酿酒、制曲车间和酒库,亲身探秘珍酒非遗酿造技艺,并发出“中国白酒酿造技艺,是人类文化遗产,我为中国白酒申遗代言”的宣言。
申遗,是白酒国际化的基础性文化工程。近年来,珍酒李渡以申遗为志,积极整合自身资源参与行业协同,不遗余力助推中国白酒加快申遗进程。此次打破白酒代言常规路径,与演员姚安娜跨界合作,是珍酒李渡以全新叙事逻辑,再次叩响世界遗产之门。
白酒文化申遗既是“远征”,也是“长征”
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总数为60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1项,数量位居前列。但遗憾的是,白酒作为中国最典型的文化符号之一,却尚未入列。
酒类项目并不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选项”。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21个酒类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当苏格兰威士忌凭借文化遗产认证收获全球溢价、日本清酒借“日料”申遗打开欧美市场时,中国白酒却仍在国际文化版图中失语。
推动申报世界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白酒行业共同的使命和追求。
然而,世界遗产可谓“稀缺资源”。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个缔约国每年只能提交一个项目供审议,世界遗产委员会原则上每年最多审核35个项目,且世界遗产数目较少的国家有优先权。
此外,国际机构的审核,也是一次跨文化背景的审视,需要不断弥合跨文化沟通障碍。可以说,白酒申遗既是“远征”,也是“长征”。从2006年五处中国白酒老作坊被打包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算起,白酒申遗已近20年历程却进展缓慢。
这两年,国内白酒市场面临存量博弈的“内卷”困局,加速出海成为关乎行业增量的关键课题。若申遗成功,则将从文化认同层面为白酒国际化扫除认知障碍,真正打开全球市场的想象空间。
珍酒李渡的申遗路径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曾说:“申遗是推动中国白酒文化价值全球认同的关键一步,更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申遗,可以说早已超越单一企业的品牌叙事,成为整个行业争夺全球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集体使命。
而在推动中国白酒登上世界非遗舞台这件事上,珍酒李渡从来都不止是参与者。2023年令行业为之一震的“中国白酒七子”申遗行动,正是由珍酒李渡旗下企业国宝李渡牵头,联合茅台、五粮液等巨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申请,现已被列入预备名单。
细数珍酒李渡的“文化家底”,其旗下三大企业已构建起行业独有的文化遗产矩阵: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保存着从宋元到明清六朝更迭的酿酒实证,2006年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列为国家工业遗产;珍酒酿制技艺入选贵州省非遗名录;湘窖封坛习俗被列入邵阳市非遗名录。
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遗产是有生命力的,不是停留在某一时代的产物,它们在今天仍然表现出强大的活态性。
比如,作为国内现存最古老白酒酿造遗迹的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其古窖池中仍活跃的167种远古微生物群落,被专家称为“活态工业遗产的典范”;又比如,走过半个世纪的贵州珍酒始终坚守酱香型白酒传统酿造工艺,“中国白酒一号工程”原址仍然源源不断产出经典酱香,珍酒产业链更是表现出强大的可持续性,其产能规模、从业人数、带动效应一直在扩展。
据珍酒李渡方面透露,接下来,姚安娜将深度参与珍酒李渡“申遗”项目文化推广工作,通过对中国白酒文化价值的解读、文化遗产和非遗技艺的阐释、以及文化符号的解码,全方位展现中国白酒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沟通的“双重破圈”
水源地、红粱库、酒库、酿酒工艺、制曲工艺、勾调等,珍酒非遗酿制技艺中的165个环节,年轻的姚安娜以“探寻者”的心态,将自己完全置身于珍酒的生产过程中。珍酒李渡此次携手姚安娜,以“打破边界”的方式展开申遗行动,毫无疑问是一次文化沟通的“双重破圈”。
在白酒行业代言人长期由成功中年男性形象主导的背景下,珍酒李渡跳出“教科书”式的严肃,选择新生代力量作为“申遗大使”。她可以用更鲜活、更易感知的方式,将白酒文化“翻译”给拒绝说教的年轻一代,这无疑将提升传统白酒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这也是中国白酒申遗最需要培育的全民认知基础。
同时,姚安娜的海外教育背景和全球化视野有助于白酒申遗的国际传播,她可以将文化瑰宝转化为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在国际舞台上更有效地传达中国白酒的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白酒“申遗大使”,姚安娜展现出新生代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与热忱。这种精神底色,与珍酒李渡积极推动白酒申遗的初心不谋而合。
据悉,姚安娜担任中国白酒“申遗大使”,正是在中国白酒申遗进入预备名单的关键阶段,行业亟需突破年轻化断层、国际认知不足、文化传承脱节等瓶颈的背景下,姚安娜和珍酒李渡共同作出的重要决策,为中国白酒申遗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关注度。我们也有理由期待,这次大胆地跨界尝试,可以为中国白酒打开更多年轻化、国际化的窗口。(图片均来自珍酒李渡集团)